玉米中后期养根保叶增粒重的关键技术措施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8 07:56 1

摘要:玉米中后期(从灌浆期至成熟期)是决定产量形成的核心生育阶段,此阶段的核心矛盾是“源”(叶片光合能力)、“库”(果穗籽粒容量)与“流”(根系吸收运输功能)的协调统一。根系作为养分和水分吸收的“供给中枢”,叶片作为光合产物制造的“能量工厂”,二者功能的稳定发挥直接

玉米中后期(从灌浆期至成熟期)是决定产量形成的核心生育阶段,此阶段的核心矛盾是“源”(叶片光合能力)、“库”(果穗籽粒容量)与“流”(根系吸收运输功能)的协调统一。根系作为养分和水分吸收的“供给中枢”,叶片作为光合产物制造的“能量工厂”,二者功能的稳定发挥直接决定籽粒灌浆效率与最终粒重,进而影响亩产量。因此,围绕“养根、保叶、增粒重”构建系统化管理技术产量,是实现玉米高产稳产的关键路径。本文将从栽培管理、水肥调控、病虫害绿色防控、环境胁迫应对等维度,详细阐述玉米中后期养根保叶增粒重的主要措施,为农业生产实践提供技术支撑。

一、强化栽培管理:为养根保叶奠定基础

栽培管理是调节玉米群体微环境、优化植株生长状态的基础手段,通过科学调控群体结构与田间条件,可有效减轻根系胁迫、延长叶片功能期,为籽粒灌浆创造有利环境。

(一)合理控旺防倒,保护根系与茎秆

玉米中后期植株高大,若前期旺长或田间群体过密,易因茎秆纤细、根系浅扎导致倒伏,不仅直接损伤根系,还会破坏叶片受光结构,降低光合效率。针对这一问题,需采取“前期控旺+后期护秆”的综合措施:

1. 精准控旺时机与药剂选择:若前期未进行控旺或控旺效果不佳,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至抽雄前(株高80-120cm),可选用烯效唑、多效唑等低毒控旺剂,按照说明书推荐剂量均匀喷雾。控旺剂可抑制植株纵向生长,促进茎秆增粗、节间缩短,同时诱导根系下扎,增强根系吸收能力与植株抗倒性。需注意避免在阴雨天或大风天施药,防止药剂漂移或药效降低。

2. 倒伏后应急处理:若遇大风暴雨导致玉米倒伏,需根据倒伏时间与程度分类处理。在抽雄前倒伏且植株未折断时,可在雨后土壤稍干时,人工扶直植株并培土压实根部,减少根系损伤;若抽雄后倒伏,植株已进入灌浆期,此时扶直易折断茎秆,可通过清理田间积水、增加通风透光,减少病害发生,尽量维持叶片光合功能。

(二)适时中耕培土,改善根系生长环境

中耕培土是玉米中后期养根的重要措施,通过疏松土壤、调节土壤理化性状,为根系生长提供充足的氧气与空间,同时增强植株抗倒能力。

1. 中耕时间与深度:玉米灌浆前期(籽粒形成期),若田间土壤板结或杂草较多,可进行1次中耕,深度控制在5-8cm,避免过深损伤表层吸收根。中耕可打破土壤板结层,提高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呼吸作用,增强根系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能力;同时清除杂草,减少杂草与玉米争夺水肥资源,避免杂草遮挡影响叶片受光。

2. 培土高度与范围:中耕时结合培土,将行间土壤培至玉米根部,形成高度10-15cm的土垄。培土可固定根系,防止后期倒伏;同时减少地表水分蒸发,保持土壤墒情稳定,尤其在干旱地区,可有效提高土壤保水能力,为根系持续供水;此外,培土还能覆盖部分基部叶片与茎秆,降低病虫害(如玉米螟、茎基腐病)的发生概率。

二、科学水肥调控:为养根保叶提供养分支撑

玉米中后期是养分与水分需求的“临界期”,根系吸收的水肥需优先满足叶片光合需求与籽粒灌浆消耗。若水肥供应不足或失衡,易导致根系早衰、叶片黄化,直接影响粒重形成。因此,需根据玉米生育特点与土壤肥力状况,实施精准水肥调控。

(一)精准追肥:按需补充关键养分

玉米中后期需肥以氮肥为主,同时需适量补充磷、钾及中微量元素,通过“分次追肥、按需供给”,避免养分浪费或短缺,维持根系活力与叶片光合功能。

1. 追施攻粒肥,满足灌浆需求:在玉米抽雄至吐丝期(籽粒灌浆初期),每亩追施尿素15-20kg,或高氮型复合肥(氮含量25%-30%)20-25kg。攻粒肥可直接供应叶片光合所需氮素,延缓叶片衰老,延长光合功能期;同时为根系提供充足养分,维持根系吸收能力,确保籽粒灌浆期间的养分持续供应。追肥方式可采用沟施或穴施,沟施深度10-12cm,穴施深度8-10cm,施后覆土,减少氮素挥发损失;若田间土壤干旱,追肥后需结合浇水,促进养分溶解吸收。

2. 补充中微量元素,预防生理病害:玉米中后期若缺乏锌、硼、镁等中微量元素,易引发叶片黄化、籽粒空瘪等问题。可通过叶面喷施或土壤追施补充:

- 叶面喷施:在玉米灌浆期,每亩用0.2%硫酸锌溶液+0.3%磷酸二氢钾溶液+0.5%尿素溶液混合喷施,间隔7-10天喷1次,连喷2次。锌元素可促进光合作用酶活性,镁元素是叶绿素的重要组成成分,二者结合可有效预防叶片黄化,提高光合效率;磷酸二氢钾可增强植株抗逆性,促进光合产物向籽粒转运,增加粒重。

- 土壤追施:若土壤缺锌严重,可在灌浆前期结合中耕,每亩追施硫酸锌1-1.5kg,提高土壤锌含量,满足根系长期吸收需求。

(二)智能灌溉:维持土壤墒情稳定

玉米中后期需水量大,尤其灌浆期(需水量占全生育期的30%-40%),土壤水分不足会导致根系吸水受阻、叶片光合速率下降,严重时引发“卡脖旱”,导致籽粒败育;水分过多则会造成土壤缺氧,抑制根系呼吸,引发根系腐烂。因此,需根据土壤墒情与天气状况,实施智能灌溉。

1. 灌溉时机判断:采用“土壤墒情监测+生育期需求”双重标准判断灌溉时机。当土壤耕层(0-20cm)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时,需及时灌溉;玉米抽雄至吐丝期是需水临界期,若遇干旱,需优先灌溉,确保花粉活力与授粉质量;灌浆期需保持土壤墒情稳定,避免忽干忽湿导致籽粒灌浆中断。

2. 灌溉方式与量:推荐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避免大水漫灌导致土壤板结。滴灌可将水分直接输送至根系周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喷灌可增加田间湿度,缓解高温干旱对叶片的伤害。每次灌溉量以土壤耕层湿润为宜,滴灌每亩灌水20-30m³,喷灌每亩灌水30-40m³;若遇降雨,需及时排水,防止田间积水。

三、病虫害绿色防控:保护根系与叶片功能

玉米中后期病虫害易集中爆发,如根腐病、茎基腐病危害根系,大斑病、小斑病、锈病危害叶片,玉米螟、蚜虫危害茎秆与叶片,这些病虫害会直接破坏根系吸收功能与叶片光合结构,导致植株早衰、粒重降低。因此,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实施绿色防控。

(一)病害防控:重点保护根系与叶片

1. 根腐病、茎基腐病:此类病害由真菌或细菌引起,主要危害根系与茎基部,导致根系腐烂、茎秆倒伏。防控措施:

- 农业防治:避免连作,与大豆、小麦等作物轮作;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中耕培土时避免损伤根系,减少病菌侵入途径。

-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用恶霉灵、甲霜·恶霉灵等药剂灌根,每亩用药液200-300ml,每株灌药20-30ml,间隔7-10天灌1次,连灌2次,抑制病菌扩散,促进根系恢复。

2. 大斑病、小斑病、锈病:此类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形成病斑,降低叶片光合面积与效率。防控措施:

-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及时清除病叶,减少病菌传播源。

-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施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三唑酮等杀菌剂,每亩用药量按照说明书推荐,间隔10-15天喷1次,连喷2-3次。喷施时需均匀覆盖叶片正反面,提高药效。

(二)虫害防控:减少茎秆与叶片损伤

1. 玉米螟:幼虫蛀茎危害,导致茎秆折断、养分运输受阻,同时取食叶片,影响光合功能。防控措施:

- 物理防治:在玉米螟成虫发生期,田间设置杀虫灯或性诱剂诱捕器,每亩设置1-2个,减少成虫产卵量。

- 生物防治:在玉米螟卵期,释放赤眼蜂,每亩释放1.5-2万头,利用天敌控制害虫种群;或喷施苏云金杆菌(Bt)制剂,每亩用100-150g,对低龄幼虫防治效果显著。

- 化学防治:在玉米螟幼虫蛀茎前(心叶期至抽雄期),用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等药剂喷雾,每亩用药量按照说明书推荐,重点喷施心叶与茎基部,杀死幼虫。

2. 蚜虫:群集于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导致叶片失绿黄化、光合效率下降,同时分泌蜜露引发煤污病,进一步加重叶片损伤。防控措施:

- 生物防治:保护瓢虫、蚜茧蜂等天敌,利用自然天敌控制蚜虫种群。

- 化学防治:蚜虫发生初期,喷施吡虫啉、啶虫脒等杀虫剂,每亩用药量按照说明书推荐,均匀喷施叶片背面,间隔7-10天喷1次,连喷1-2次。

四、应对环境胁迫:减轻不利因素对植株的影响

玉米中后期易遭遇高温、干旱、阴雨寡照等环境胁迫,这些胁迫会破坏根系与叶片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植株早衰、籽粒灌浆受阻。因此,需针对性采取应对措施,减轻胁迫危害。

(一)高温干旱胁迫应对

玉米灌浆期若遭遇持续高温(日平均温度≥30℃)与干旱,会导致叶片气孔关闭、光合速率下降,根系吸水能力减弱,籽粒灌浆期缩短、粒重降低。应对措施:

1. 及时灌溉降温:通过滴灌或喷灌补充水分,降低田间温度与植株体温,缓解高温干旱对叶片的伤害;灌溉时间选择在早晨或傍晚,避免正午高温时段灌溉导致根系受刺激。

2. 叶面喷施抗逆剂:每亩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0.2%芸苔素内酯溶液,增强叶片抗高温能力,促进光合产物转运;同时可喷施黄腐酸溶液,提高植株保水能力,缓解干旱胁迫。

(二)阴雨寡照胁迫应对

玉米中后期若遭遇持续阴雨寡照,会导致叶片光合效率大幅下降,光合产物积累不足,同时田间湿度增大,易引发病害。应对措施:

1. 改善田间通风透光:及时清理田间杂草与病叶,增加群体通风透光性;若田间植株过密,可适当去除底部1-2片老叶、黄叶,减少养分消耗,提高中上部叶片光合效率。

2. 补充养分增强抗逆性:阴雨天气结束后,及时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0.5%尿素溶液,补充叶片养分,促进光合功能恢复;同时每亩追施5-10kg尿素,为籽粒灌浆提供养分支撑,弥补阴雨寡照导致的光合产物不足。

五、适时收获:确保粒重充分形成

玉米收获时间过早,籽粒灌浆未完成,含水量高、粒重低;收获过晚,易导致籽粒脱水过度、落粒,同时叶片过早衰老脱落,影响后期光合产物积累。因此,需把握最佳收获时机,确保粒重充分形成。

(一)判断最佳收获期

玉米最佳收获期可通过“生理成熟度”判断:

1. 外观特征:果穗苞叶变黄、松散,籽粒变硬,颜色变为品种固有的颜色(如黄色、白色);籽粒基部出现黑色层,乳线消失,表明籽粒已完全成熟,灌浆停止。

2. 时间参考:一般在玉米吐丝后45-55天,不同品种、不同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如晚熟品种、高纬度地区可适当延长收获时间,早熟品种、低纬度地区可适当提前。

(二)收获后处理

收获后及时晾晒或烘干,降低籽粒含水量(至13%-15%),防止籽粒霉变;同时避免机械损伤,减少籽粒破损率,确保籽粒品质与粒重,最终实现玉米高产稳产。

综上,玉米中后期养根保叶增粒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结合栽培管理、水肥调控、病虫害防控、环境胁迫应对与适时收获等措施,围绕“维持根系活力、延长叶片功能、促进籽粒灌浆”的核心目标,根据田间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技术方案。在农业生产实践中,需充分考虑品种特性、土壤条件与气候因素,实现技术措施的精准化、科学化应用,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玉米增产潜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淇泉老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