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棉花吐絮期是决定产量、品质与最终收益的关键生育阶段,此期棉株生长重心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需通过科学管理协调养分分配、优化群体结构、减少产量损失、促进纤维成熟。实践表明,围绕“巧抓肥水、巧整枝、巧摘烂铃、巧催熟”四大核心措施精准发力,可有效提升棉花吐絮质量与
棉花吐絮期是决定产量、品质与最终收益的关键生育阶段,此期棉株生长重心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需通过科学管理协调养分分配、优化群体结构、减少产量损失、促进纤维成熟。实践表明,围绕“巧抓肥水、巧整枝、巧摘烂铃、巧催熟”四大核心措施精准发力,可有效提升棉花吐絮质量与效率,为实现高产优质奠定坚实基础。
一、巧抓肥水:按需供给,稳势保铃
棉花吐絮期虽需肥量较花铃期减少,但仍需充足养分维持叶片光合功能、促进棉铃发育与纤维充实,同时需科学调控水分防早衰、防贪青。此阶段肥水管理核心在于“精准供给、控氮增钾、按需补水”,避免盲目施肥浇水导致资源浪费或生理障碍。
(一)科学施肥,补养防衰
吐絮期棉株需重点补充钾肥与微量元素,兼顾少量氮肥,避免氮素过量引发贪青晚熟。具体操作需遵循“看苗施肥、分类管理”原则:
- 对于长势中等、叶片略黄的棉田,每亩可叶面喷施1%~2%硫酸钾溶液+0.2%磷酸二氢钾溶液,搭配0.1%硼肥或锌肥,每7~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通过叶面补肥快速补充养分,延长叶片功能期,提升光合效率,促进棉铃增重与纤维发育;
- 对于长势较弱、早衰迹象明显的棉田,除叶面补肥外,可每亩追施5~8公斤硫酸钾与3~5公斤尿素,结合浇水开沟浅施,避免肥料直接接触根系造成灼伤,通过根系吸收与叶面补肥结合,快速恢复棉株长势;
- 对于长势过旺、叶片浓绿的棉田,需严格控制氮肥摄入,仅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增强棉株抗逆性,促进养分向棉铃转移,防止贪青晚熟导致吐絮延迟。
(二)合理控水,防旱防涝
吐絮期棉田需保持适度土壤湿度,既满足棉铃发育对水分的需求,又避免水分过多导致烂铃或贪青。具体管理需根据土壤墒情与天气情况调整:
- 若遇持续干旱,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时,需及时小水轻浇,采用沟灌或滴灌方式,避免大水漫灌导致田间积水,浇水时间以晴天上午为宜,浇后及时中耕松土,减少土壤蒸发;
- 若遇多雨天气,需提前清理田间排水沟,确保雨水及时排出,防止棉田积水引发根系缺氧、烂铃等问题,雨后及时中耕散墒,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害发生风险。
二、巧整枝:优化结构,通风透光
棉花吐絮期群体结构直接影响田间通风透光条件,若枝叶过密、无效养分消耗过多,易导致中下部棉铃光照不足、湿度偏高,增加烂铃风险,同时降低光合效率。此阶段整枝核心在于“疏除无效枝、控制赘芽、优化群体”,通过精准整枝改善田间微环境,促进棉铃正常发育与吐絮。
(一)疏除无效枝叶,减少养分消耗
吐絮期需重点疏除棉株下部老叶、黄叶、病叶及空枝、疯杈,这些枝叶不仅无法正常光合,还会遮挡中下部棉铃,增加田间湿度。具体操作标准为:
- 从棉株底部向上,疏除距地面30厘米以内的老黄叶,确保中下部棉铃通风见光;
- 对于主茎上未结铃或结铃过小的空枝、疯杈,从基部彻底疏除,避免其与有效棉铃争夺养分;
- 对于果枝上的无效花蕾(吐絮前无法正常成熟的花蕾),及时摘除,减少养分无效消耗,将养分集中供给已结棉铃。
(二)控制赘芽生长,稳定群体结构
吐絮期棉株顶端或叶腋易萌发赘芽,若不及时控制,会快速生长消耗养分,打乱群体结构。管理需坚持“早发现、早摘除”原则:
- 定期巡查棉田,发现顶端或叶腋赘芽(长度超过3厘米)时,及时人工摘除,避免赘芽长大增加整枝难度;
- 对于长势过旺的棉田,可在整枝后喷施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抑制赘芽萌发与生长,同时控制棉株高度,防止倒伏,但需严格控制用药剂量,避免药剂过量导致叶片早衰。
(三)灵活调整株型,改善通风条件
对于种植密度较高(每亩超过4000株)或行距较窄的棉田,若田间郁闭严重,可采用“推株并垄”措施优化群体结构:
- 在晴天下午(棉株叶片稍软时),将相邻两行棉株向两侧轻轻推开,使棉行形成“窄垄”,增加行间通风透光空间,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烂铃与病害发生;
- 推株并垄时动作需轻柔,避免拉断棉枝或碰落棉铃,操作后及时检查,将倒伏或倾斜的棉株扶正,防止棉铃着地腐烂。
三、巧摘烂铃:及时抢收,减少损失
棉花吐絮期若遇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或病害侵袭,易导致棉铃腐烂(俗称“烂铃”),烂铃率每增加1%,棉花产量将降低0.5%~1%,同时严重影响纤维品质。此阶段烂铃管理核心在于“早识别、早采摘、早处理”,通过及时抢收减少产量损失,提升籽棉质量。
(一)准确识别烂铃,把握采摘时机
烂铃多发生在棉株中下部,初期棉铃外壳出现黄褐色斑点,逐渐扩大并变软,内部纤维变色、腐烂,需根据烂铃程度分类处理:
- 对于“半烂铃”(外壳部分腐烂但内部纤维未完全变质),需在烂铃症状出现2~3天内及时采摘,此时纤维仍有利用价值,若拖延采摘,腐烂范围将快速扩大;
- 对于“全烂铃”(外壳与内部纤维均已腐烂),需及时摘除并带出棉田集中深埋或烧毁,避免病菌扩散感染健康棉铃;
- 采摘烂铃时需携带专用筐篮,避免与正常吐絮棉铃混放,防止烂铃汁液污染正常纤维。
(二)科学处理采摘的烂铃,提升利用价值
采摘后的半烂铃需及时处理,避免进一步腐烂,具体方法如下:
- 晾晒法:将半烂铃摊放在通风干燥、阳光充足的水泥地上,厚度控制在3~5厘米,每天翻动2~3次,晾晒3~5天,待棉铃外壳干燥、纤维与棉籽分离后,人工剥取纤维,剔除腐烂部分;
- 烘干法:若遇阴雨天气无法晾晒,可将半烂铃放入烘干设备,控制温度在40~45℃,烘干时间2~3小时,待纤维干燥后剥取,烘干过程中需避免温度过高导致纤维变色、品质下降;
- 处理后的纤维需单独存放、单独销售,避免与正常纤维混合影响整体品质,降低经济损失。
(三)预防烂铃,减少发生概率
除及时采摘烂铃外,还需通过前期管理预防烂铃发生,具体措施包括:
- 加强病害防治:吐絮期易发生铃疫病、炭疽病等病害,可在病害高发期喷施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每10~15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重点喷洒棉铃与中下部叶片;
- 降低田间湿度:通过合理整枝、推株并垄、及时排水等措施,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空气湿度,减少病菌滋生环境;
- 合理施肥:避免后期过量施用氮肥,增加钾肥与钙肥摄入,增强棉铃抗逆性,减少烂铃发生。
四、巧催熟:适时调控,促铃吐絮
对于晚熟棉田(因播种延迟、气候异常或管理不当导致棉铃成熟延迟),若不及时催熟,易导致霜后花比例增加,纤维品质与产量显著下降。此阶段催熟核心在于“适时用药、精准控量、科学操作”,通过化学调控促进棉铃快速成熟吐絮,提高霜前花比例。
(一)把握催熟时机,避免过早或过晚
催熟剂需在棉铃达到一定成熟度后使用,过早使用会导致棉铃发育不充分、纤维品质下降,过晚使用则无法达到预期催熟效果。具体判断标准如下:
- 时间节点:一般在当地初霜期前20~25天,此时棉田大部分棉铃(70%以上)已进入铃期50天以上,棉铃外壳开始变黄,内部纤维基本发育成熟;
- 棉铃成熟度:选取棉田代表性棉株,剥开棉铃查看,若棉籽外壳变硬、呈褐色,纤维颜色由白色转为乳白色,即可开始催熟;
- 天气条件:选择晴天上午或下午用药,避免在雨天、大风天或低温(低于15℃)天气用药,低温会降低催熟剂药效,雨天会导致药剂流失,影响催熟效果。
(二)选择适宜催熟剂,精准控制用量
目前常用的棉花催熟剂为乙烯利,其作用是促进棉铃内源乙烯合成,加速棉铃成熟吐絮。具体使用方法需根据棉田长势与棉铃成熟度调整:
- 常规用量:对于长势中等、棉铃成熟度较好的棉田,每亩使用40%乙烯利乳油100~150毫升,兑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重点喷洒棉铃,兼顾中下部叶片;
- 旺长棉田:对于长势过旺、贪青晚熟的棉田,每亩使用40%乙烯利乳油150~200毫升,可搭配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30~50克,增强控旺催熟效果,防止棉株倒伏;
- 弱苗棉田:对于长势较弱、早衰风险较高的棉田,每亩使用40%乙烯利乳油80~100毫升,减少用药量,避免药剂对棉株造成过度刺激,导致叶片过早脱落。
(三)规范用药操作,提升催熟效果
催熟剂使用过程中需注意操作规范,避免因用药不当影响效果或产生药害:
- 喷雾方式:采用背负式喷雾器或无人机喷雾,喷雾时喷头与棉铃距离保持在30~40厘米,确保药液均匀覆盖棉铃,避免漏喷或重喷,重喷易导致棉铃过早脱落或纤维品质下降;
- 避免药害:用药时避免药液接触相邻敏感作物(如大豆、玉米等),若棉田周边有敏感作物,需设置隔离带或调整喷雾方向;
- 后续管理:用药后7~10天,棉铃开始陆续吐絮,此时需及时采摘吐絮棉铃,避免棉铃长时间挂枝导致纤维变色、品质下降,同时加强田间巡查,若发现部分棉铃未达到催熟效果,可在首次用药后10~15天,根据棉铃成熟度补喷1次,补喷用量为首次用量的50%~60%。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