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后发追赶播下多彩人文种子|贵州以“四大文化工程”为擎做强人文经济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8 07:38 3

摘要:8月21日临近15点,遵义市伟大转折剧场外,人群渐次排起长龙——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游客,正在静候一场跨越时空的《伟大转折》实景演出。

8月21日临近15点,遵义市伟大转折剧场外,人群渐次排起长龙——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游客,正在静候一场跨越时空的《伟大转折》实景演出。

“还没进场,就已经对这段伟大历史的舞台呈现充满期待。”从四川省成都市自驾出发的翁扬,参观并瞻仰了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山烈士陵园,又将在这沉浸式的演出中,感受那段风雨如磐的岁月。

“红色+”旅游业态出彩,带动《伟大转折》这场融合“声、光、电、水、影、景”于一体的全景沉浸式演出,迎来观演热潮。前7月,剧目观演人次和收入,同比增长均在50%以上。

《伟大转折》实景演出现场。管云 摄

贵州不仅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更是一片“文化千岛”。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贵州提出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的目标定位,系统部署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资源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

在“四大文化工程”战略引领下,贵州革新文化叙事形态、创新文旅融合生态、打通技术赋能业态,在“千岛”之上孕育魅力多样的文化产品,以“文化+”模式拓展产业边界,把文化的种子撒向千行百业,让“文化千岛”面市扬帆,被世界看见。

以文化人 打造人文精神阵地

8月29日恰逢七夕佳节,一年一度的“孔学堂四礼”之“中华婚礼”将在贵阳孔学堂举行。届时,来自省内外的数十对新人将身着传统礼服,以溪山为盟、以礼乐为证,在庄重典雅的仪典中,诠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浪漫真谛。

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戴建伟表示,孔学堂以体系化、矩阵式的活动设计,将阳明心学精髓融入现代礼俗教育之中,不仅重塑当代人的礼仪认知,更呼应了“事上磨炼”的实践精神,使传统文化从殿堂走入生活,从历史照进现实。

贵阳孔学堂。受访单位供图

贵阳不仅是生态之城,更是心学摇篮——五百年前,王阳明于此悟道立言,形成滋养出一方厚土的文化根系。

依托于此,贵阳孔学堂自2012年首期开放、2015年全面建成以来,以阳明心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核心,通过教化浸润、学术深耕、传播创新与产业拓展四维并举,走出一条传统文化“两创”的生动实践之路。

上半年,孔学堂通过“四节”“四礼”“四公益”三大活动矩阵举办80余场文化盛宴,线下接待观众超25万人次,线上触达人群更突破3000万。其中,“孔学堂讲坛”力邀陈嘉映、黄勇等哲学名家开坛设讲,单场线上听众逾30万人,掀起传统文化传播新浪潮。

贵阳孔学堂棂星门。受访单位供图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绪琴,正通过孔学堂的暑期驻访项目,与数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聚于一堂,或沉浸于观点碰撞,或沉下心来专注研究、写作。

在得知孔学堂构建了阳明文化研究完整体系,拥有高等研究院、出版社及杂志社,已举办数千场讲坛、数十场学术交流并吸引数十万受众后,王绪琴更加确信,这里不仅是学术资源汇聚的高地,更是人文精神传播的沃土。

“把贵阳孔学堂誉为‘现代稷下学宫’并不为过。一个滋养社会、唤醒良知的人文阵地,正是以文化人、以学养心的关键所在。”王绪琴说。

以文育经 释放人文经济魅力

8月22日中午,潘英一袭红紫色对襟绸褂,配上黑色土布绣花围裙,将前额发丝挽成富有特色的倒S髻,从凯里市舟溪镇曼洞村出发,前往贵州“村T”活动现场。当晚,和她一起登台亮相的,还有陪伴她大半生的织布机。

“我的生活离不开它。”8岁学刺绣,12岁操织机,今年69岁的潘英将整个生命融入苗族织锦这门极需耐心、技艺与创造力的手艺里。前不久,她正式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苗族织锦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潘英。管云 摄

织机前,潘英手持宽竹片,灵巧地将致密的经线分为上下两层,执梭引纬,往复穿行。黑色纬线织入蓝色经线,原本稀疏的布料逐渐紧密,蝴蝶纹样翩然浮现。

曼洞村青曼苗寨,是贵州第一批乡村旅游村寨。借文旅东风,潘英带领寨中姐妹,将亲手织就的锦绣售给八方游客。去年,由她牵头打造的非遗工坊创收20余万元,帮助50余名绣娘实现增收致富。

贵州“村T”舞台上,传统织锦与数字非遗交相辉映。在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上,45名贵州“村T”少年身着基于本土非遗数字资源库设计的民族服饰,惊艳全场。

这一资源库由贵州大学团队打造,借助矢量提取技术,已收录蜡染、刺绣、银饰、剪纸等超过10万个非遗纹样。

贵州省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部分产品。张秀云、姚梅 摄

在贵州省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苗绣流水线上,依托资源库将传统纹样与智能设计大模型结合,平绣、打籽绣等针法被转化为机器语言,实现规模化生产。

在数字技术赋能下,舞水云台公司的苗绣成本降至原来的十分之一,日产量提升20倍,产品远销中国香港、意大利、法国等地,年产值也从初创时的几十万元跃升至2700万元。

以文挖潜 拓展人文产业边界

8月21日,青山环抱间的安顺市平坝区天龙屯堡景区,天气清朗,老街悠长。这里因保存完好的明代军屯遗风而闻名,时光仿佛在此凝固了六百余年。很快,上午的客流高峰,让这片饱含历史底蕴的鲜活遗存“火热”起来。

在景区入口,一面2米高的智慧导览屏成为游客关注焦点。不少人在智慧导览系统上,查看推荐路线、享受VR全景导览,一键获取黄果树、龙宫等周边景区的交通信息。

“一块屏将便捷的资讯查询与深度的历史叙事融为一体,让游客轻松畅想古今沧桑变迁。而沿着石板路向前游览,就是用脚步丈量一部厚重的史书。”安顺旅游集团大明屯堡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部负责人郑汝红说。

天龙屯堡景区智慧导览屏。景区供图

转过街角,锣鼓喧天——暑期一天9场、每个整点开演的屯堡地戏演艺即将开始。不仅如此,一天8场、每个半点开始的民俗演艺,以及地戏面具、蜡染制作等屯堡文化暑期研学项目,搭建起一个个立体的非遗体验空间。

今年暑期,天龙屯堡景区文化赋能成效显著,游客量同比增长30%以上,其中研学接待超5000人,民俗演艺日均观演超2000人。

华灯初上,安顺市文化中心剧场内座无虚席。震撼的灯光舞美、高亢的屯堡山歌、精美的明代服饰,还有演员们充满艺术性的表达,将六百年前大明王朝征南并屯田戍边的恢弘历史娓娓道来。

原创情景歌舞剧《屯堡长歌》。安顺旅游集团供图

4月,安顺旅游集团与中央歌剧院联袂打造的原创情景歌舞剧《屯堡长歌》,于北京成功首演后,已正式落地安顺,其常态化演出于6月28日拉开帷幕,后续将结合旅游季节的市场需求变化与整体运营规划,对演出时间进行适应性调整。

“我们正通过《屯堡长歌》驻演和智慧导览等创新形式,让沉睡的历史‘活’在当下。”安顺旅游集团营销中心副总经理沈忱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文化+旅游+科技’融合,打造更多沉浸式业态,助力屯堡文化立体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管云

编辑 朱登芳

二审 李姗

三审 岳振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