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贵州立足生态环境优势,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路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胜势。在接受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采访时,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生导师胡剑波说,近年来,通过保护与利用并重,贵州不断将优质生态资
近年来,贵州立足生态环境优势,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路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胜势。在接受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采访时,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生导师胡剑波说,近年来,通过保护与利用并重,贵州不断将优质生态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优势,实现了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价值跃升。
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在推动生态“高颜值”变经济“高价值”过程中,根据您的观察,贵州有哪些典型实践?
胡剑波:比如做优生态旅游业,“黄小西·吃晚饭”六大景点为典型代表,通过全域旅游、沉浸式夜游、民族文化体验和研学旅游等业态融合,实现了“山水变门票、景区变产业”的目标。
荔波小七孔景区
在打造水生态经济方面,贵州积极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开发生态渔业、观光旅游、运动健身、科普研学等“水利+”旅游体验项目,努力将水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在生态农业与林下经济方面,相关实践同样成果丰硕。贵州正以产业化路径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优势,实现“点绿生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度量难、交易难”问题,贵州在生态资源评估、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有哪些突破性探索?
胡剑波:完善生态资源评估是对“度量难”的突破。贵州率先出台地方标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构建了省、市、县三级生态资产核算体系,并在大方县、都匀市、赤水市、江口县、雷山县等地开展试点,发布了多份GEP核算报告,为生态价值转化提供了科学量化依据。
兴义万峰林景区
建设生态补偿机制是“交易难”的制度保障。出台《贵州省赤水河等八大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办法》,在省内建立横向流域补偿机制,推动市州间补偿落地和运行。贵州与云南、四川签订《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与重庆签署《乌江流域渝黔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建立“三省+直辖市”资金联通与协同保障机制。
贵州还积极健全水权交易制度、推进林业碳汇交易、探索开展碳排放交易等,全力打通了从“量化—确权—交易”到“变现”的生态价值完整链条,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升级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在白酒、化工等传统产业在绿色改造中,贵州如何通过技术革新实现节能降耗?企业参与生态化转型的动力有哪些?
胡剑波:贵州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中,要从生产设备升级、资源循环利用、能源结构优化等方面加速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迈进。
要将技术升级与清洁生产融为一体,构建起一条以数字技术驱动节能降耗、效率提升并实现环境友好的“绿色价值链”。同时还要引入“安全生产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物联网监控系统,实现生产环节的实时监控、能耗分析与环境安全精准管理。
航拍玉屏屏山公园
企业参与生态化转型的动力包括政策驱动,国家“双碳”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倒逼产业升级,还有市场压力和成本效益,绿色产品附加值提高,消费者和国际市场更青睐低碳生产,节能降耗能直接降低生产成本。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贵州在推进工业固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形成了哪些技术或模式创新?
胡剑波:在推进工业固废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贵州聚焦“资源—循环—增值”三大路径,通过技术创新和企业实践实现绿色转型。
在工业固废资源化方面,贵州磷化集团研发的新型无水石膏基胶凝剂用于磷矿井下充填,其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到约80%,实现资源由“废弃”向“原料”的质变。
七星关区天麻丰收
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方面,“贵州省草地技术试验推广站”在独山苗苑科研示范基地推广秸秆饲料化技术,结合牧草种植和牛羊养殖,构建“牧草种植-牛羊养殖-粪肥处理”循环体系样板,这些实践为废弃物减量化、农业增效和生态修复提供了现实路径。
延展生态经济新模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推动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层次交叉融合,能够催生新的生态产业、业态和模式。贵州如何积极拥抱数字经济,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赋能?
胡剑波:以数字化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技术革新和资源优化,可以实现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与跨界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进行全产业链智能化控制,优化生产工艺。
扎根贵州茅台镇的国台酒,用20余年建立行业内首个酱香型白酒智能酿造工艺标准,将核心工艺“12987”提炼出1071项工艺指标标准,实现全产业链智能酿造,将关键参数量化,有效提升工艺可控性,是传统酒企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能耗与资源浪费,实现绿色、高效生产。
紫云自治县火花镇农光互补光伏电站
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提高要素资源供给质量,如黔南惠水县的雅惠生态农业公司利用无人机植保与自动化加工技术,生产富硒茶,实现产值倍增,展现了数字技术在绿色资源提质中的直接效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通过数字技术赋能生态产品附加值提升,贵州可以从哪些方面发力?
胡剑波:依托数字技术,构建生态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管理体系。利用物联网、区块链和大数据技术,对森林、水源、茶叶、中药材等生态产品进行产地溯源、质量监测和数字化认证。
白鹭湖美景
发展线上交易与数字营销。依托“贵州生态产品交易中心”以及各类电商平台,开展森林碳票、林业碳汇、绿色农产品等线上交易。通过直播带货、虚拟展厅、数字展会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让生态产品更快触达目标市场。
用数字技术延伸产业链。通过数字文旅平台,将生态景观与文化体验结合,开发研学游、康养游等新业态,把单一生态产品转化为“产品+服务+体验”的综合消费模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朱登芳
编辑 李雪雪
二审 李姗
三审 岳振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