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在城市的超市里,金灿灿的玉米棒正在促销,牌子上赫然写着:“10元4根,香甜软糯,随便吃!”
今年新玉米上市的季节,本该洋溢着丰收的欢欣,地里一片金黄,穗头沉甸甸。
可许多农户站在田头,却一点也笑不出来。
一斤玉米,才卖八毛六。
而在城市的超市里,金灿灿的玉米棒正在促销,牌子上赫然写着:“10元4根,香甜软糯,随便吃!”
——这,就是今年玉米市场的真实写照,一场属于丰收的“残酷物语”。
“辛辛苦苦大半年,一算账还赔钱。
”这句顺口溜正在很多玉米种植户中流传。河北邢台的老王今年种了五十亩玉米,他告诉我,去年还能卖到一块一,今年收购商开口只有八毛六。
“连成本都裹不住,光肥料一亩就涨到了二百多!”
这样的声音并非个例。
在黑龙江,一些地区的潮粮收购价甚至一度下探到八毛二;山东某大型淀粉厂的挂牌价长时间在每斤一块二附近“躺平”,比去年降了一毛五以上;河南、安徽等地也纷纷跌破一元大关。
很多农民苦笑:“这卖的是玉米还是土豆?”
更让他们焦虑的是,即便是这样的价格,收购商还挑三拣四:“水分高了不要、颗粒不匀不收”。
一些粮点因为行情持续走低,干脆暂停收购——卖不动,成了今年新玉米上市后的魔幻现实。
表面上,这是一场典型的“丰收的烦恼”,可背后却是一连串现实因素的无情叠加:
1. 产量上来了,价格却“塌”了
2023年可以说是玉米的“大年”。
播种期墒情好、生长期天气帮忙,没遇到大范围的干旱和涝灾,主产区几乎全线增产。东北三省总产量预计比去年提高了近一成,黄淮海地区也普遍增幅明显。
可谁也没想到,“丰收”成了一把双刃剑。市场就这么大,玉米一多,价格只能往下走。
2. 进口玉米不断到港,本土玉米遭冲击
这几年,我国从巴西、美国进口的玉米量持续攀升。2
023年前三季度,玉米进口总量同比增幅接近两成。
更重要的问题是,人家便宜——到港价比国产玉米每吨低两百到三百元。
大型饲料厂、酒精加工企业都不是做慈善的,成本账算得明明白白。“谁的便宜用谁的”,成了采购行业不公开的秘密。
3. 养猪的少了,吃玉米的最大户“胃口”小了
很多人不知道,全国六成以上的玉米最终都进了养殖场。
可今年养猪养鸡行情持续低迷,养殖户为控制成本纷纷缩减规模。猪吃得少,鸡喂得省,玉米自然就“滞销”了。
深加工这边也不乐观。淀粉、酒精企业开机率普遍不高,对原料的需求远不如前几年火爆。
玉米像是突然没了去处,只能堆在农户家中、积在粮站库里,一天比一天让人发愁。
价格波动背后,是不同群体命运的迥异:
农民:种得越好,心里越慌
“我宁可产量没这么高。
”吉林省四平市的种植户老李望着院里堆积如山的玉米,语气沉重。
他告诉我,很多老乡现在都是“卖也亏、不卖更亏”——不卖怕发霉,卖了又不甘心。
有些农户开始组织起来集体囤粮,指望年后价格能回暖。可谁都清楚,这其实是一场赌博。“资金压着、利息付着,万一后面再跌呢?”
中间商:在“赌行情”中艰难生存
常年跑东北—山东线的粮食经纪人赵伟坦言,今年是最难做的一年。
“上游不肯贱卖,下游不愿高价接,我们卡在中间,走一车货赔一车钱。”一些中小型粮点已经暂停收购,“收得越多赔得越惨”。
消费者:“玉米自由”的背后是农人的叹息
对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玉米降价当然是好事。早餐摊的玉米汁、烧烤店的烤玉米、家里做的排骨玉米汤……实现“玉米自由”好像就在一瞬间。
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份“实惠”的背后是成千上万农户降低的收入、压缩的生计,以及面对市场时的无力与叹息。
玉米的问题从来不只是玉米自己的事,它暴露的是中国农业深层的结构性难题:
1. 种什么、怎么卖,农民说了不算
大多数农户依然是“看别人种啥我种啥,看行情卖啥我卖啥”,缺乏市场信息指导和风险抵抗能力,一窝蜂种植最终导致周期性“烂市”。
2. 从田间到餐桌,农民分到的太少
处于产业链最前端的生产环节,风险最大、利润最薄。一旦市场价格波动,农民往往成为最终的风险承担者。
3. 政策很难精准“滴灌”到小户
虽然每年都有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但分摊到每家每户、每亩地,对收入的提升效果有限。价格保险、期货工具等现代金融手段,离普通农户依然很远。
眼前的困境或许难以迅速逆转,但中长期的改变必须开始:
· 构建更通畅的信息通道:借助农业合作社、数字平台等方式,及时向农户传递市场信息和种植预警,避免盲目扩种;
· 推广“订单农业”模式:推动食品企业、批发市场与农户签订中长期协议,稳定销量和价格,让农民敢种、也能放心种;
· 发展产地深加工:在主产区周边布局加工产能,把原料转化为罐头、冷冻食品、乙醇等高附加值产品,把利润更多留在产区;
· 政策精准施策:探索“保险+期货”等现代助农方式,在价格下跌时提供补偿,为农民托底。
而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其实也可以做点什么: 去菜市场时多问一句“是不是本地的玉米”;做饭时珍惜每一根玉米、每一粒粮食——因为我们节省的,可能是某个农户风雨中一年的付出。
结尾:土地无声,玉米有心
在遥远的东北平原、华北田野,还有很多玉米堆在院落、屯在仓房,等待一个未知的价格。
那是很多人一年的指望,是土地给予农人最诚实的馈赠,却也在市场和浪潮中,成了最无奈的一环。
来源:咖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