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石板还留着正午的烫意,柳梢的蝉鸣却在某刻突然打了个磕绊 ,就像琴弦上震颤的余音,在暮色里悠悠转了个调,忽然就染上了露气的清泠。
青石板还留着正午的烫意,柳梢的蝉鸣却在某刻突然打了个磕绊 ,就像琴弦上震颤的余音,在暮色里悠悠转了个调,忽然就染上了露气的清泠。
晚风最先偷换了季节的密码,不再是裹着荷香的热流,而是裹着木樨初蕊的微芳,从老墙根的苔痕间渗过来,在行人襟前凝作半枚凉玉。
看那竹席上的日影正一寸寸蜷缩,井栏边的牵牛却悄然噙住了夜露,连廊下悬着的铜铃都忽然通灵,在穿堂风里摇出细碎的清响。
这猝不及防的凉意在腕间漫开时,才惊觉光阴原是位捻须的老者,早把夏的浓酽酿成秋的甘洌,只待某片落叶掠过眉梢。
这份突如其来的凉意,总让人想起岁月流转的仓促,也想起下面宋代诗人宋伯仁的这首《早秋》。
《早秋》
宋伯仁〔宋代〕
秋天一饷晚风凉,笑语人传早稻香。
楼上醉时帘半卷,愁添客鬓两苍苍。
这首诗的大意是:
早秋时节,一阵傍晚的凉风轻轻吹过,带来丝丝惬意;人们笑着谈论,空气中弥漫着早稻成熟的香气。
楼上有人醉酒,帘子半卷着,而我这漂泊在外的旅人,却因这秋景添了愁绪,两鬓的头发也变得更加花白了。
此诗以早秋为背景,通过乐景与哀情的交织,抒发了客居他乡的羁旅之愁。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堪称宋诗中借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首句“秋天一饷晚风凉”,以“一饷”点出时间短暂,却已能感受到秋风的凉意,巧妙地传达了季节转换的微妙。
“一饷”形容时间短暂,却已能感受到晚风的清凉,既写出了秋意的悄然来临,又营造出一种宁静、闲适的氛围。
“晚风凉”,以触觉写秋,既点明时令,又营造出宁静、闲适的氛围。这里的“凉”不仅是身体上的感受,更是心灵上对初秋来临的直观反应。
次句画面一转,从自然的凉意转到人间烟火。人们欢声笑语中传递着早稻成熟的香气,展现了丰收的喜悦和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
"人传"二字用得很妙,它既表示声音的传播,又暗示了丰收的喜悦在人群中传递。
第三句视角转换至楼上,诗人或是在楼上小酌,醉意朦胧中半卷起窗帘,这一动作透露出一种闲适与自在,同时也为末句的情感铺垫埋下伏笔。
末句笔锋一转,由乐转忧。这里的“愁”并非无端而来,而是借由“客鬓两苍苍”表达出来,暗示了诗人作为游子,在外漂泊,岁月在不经意间染白了双鬓,增添了几分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此时的诗人隔着半卷的帘幕,听着别人的笑语,闻着别人家的稻香,连乡愁都显得那样孤单。
这半卷帘幕原是最好的诗笺,把人间的热闹滤成朦胧的背景,让乡愁在寂静里生出脉络。
当稻香与愁思在墨色里发酵,便有了那行穿过千年的叹息:
原来最浓的秋意,不在枝头的霜,而在异乡人看尽繁华后,转身撞见的一袖清寒。
【声明】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
来源:晨读诗词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