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倡导“创设真实情境”,本意是搭建“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的桥梁,助力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培育核心素养。但如今不少课堂陷入“无情境不教学”误区:强行融入汉服、VR 等元素追求“氛围感”,却让形式凌驾于内容之上,亟需厘清“合理情境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倡导“创设真实情境”,本意是搭建“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的桥梁,助力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培育核心素养。但如今不少课堂陷入“无情境不教学”误区:强行融入汉服、VR 等元素追求“氛围感”,却让形式凌驾于内容之上,亟需厘清“合理情境”与“过度情境化”的边界。
第一、“过度情境化”的核心是偏离教学目标、削弱学科本质。教《赤壁赋》时,若花30分钟组织汉服宴饮,学生忙着应对流程,我想他们也很难体会“寄蜉蝣于天地”的哲理吧。这可能是一堂不错的活动课,但不是一堂合格的语文课。反之,用5分钟播放赤壁短片,引导学生深入品文字、探心境,才更能贴合语文本质。判断情境是否“过度”,关键看两点:是否服务知识理解,是否匹配学情——小学生学“分数”用“分蛋糕”,高中生解“分数应用题”用“超市折扣”,更科学适配。
第二、新技术本是教学利器,却常因“过度依赖”变味。教《核舟记》用动画演示船舱结构,帮助学生理解“空间顺序”,是合理辅助;但教《岳阳楼记》全程放风光片,让“看风景”替代“品情怀、析语言”,便背离语文核心。一位皖西教师教《背影》时,并没有用多媒体:他仅是描述“旧式火车站月台”,引导学生联想离别场景,再让学生静读文本。当读到父亲“蹒跚探身”,教室竟响起抽泣声——其成功不在“不用技术”,而在锚定“品文字、悟父爱”的目标。
第三、情境设计需“因科制宜、因龄施策”。语文、历史聚焦文本解读,忌用表演替代品读;数学、科学以问题驱动探究,如教“浮力”做“盐水浮蛋”实验,必不可少。小学生用“水果分类”学统计,中学生用“电车难题”悟“矛盾”,契合认知规律。
第四、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情境,一定是联结学生既有经验与未知知识的桥梁。且必须经历教育价值的严格检视:真正激发学生内在认知冲突,真正服务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真正有助于学生对学科本质的把握。
情境是教学起点,而非终点。核心素养培育经历三重跃迁:“情境感性→概念抽象→迁移应用”。教师既要用情境帮学生“走进”知识,更要引导其“走出”情境,收获普适性思维与能力。
唯有让情境与技术服务于学科本质,
方能避免“无效热闹”,回归育人初心。
来自《人民教育》
来源:Sinocare三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