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陕北的风不像南方,冷得切骨,刮在脸上像砂纸一样。1935年秋天,红军在这里扎下脚,毛泽东还没来得及缓口气。也没人会关心他为什么还这么消瘦,他的眼里只剩一件事——活下来。头顶的窑洞檐下,一群战士围着篝火,炊烟伴着野草味弥散,和泥墙上的霉斑、泥土气融合在一起。毛泽
陕北的风不像南方,冷得切骨,刮在脸上像砂纸一样。1935年秋天,红军在这里扎下脚,毛泽东还没来得及缓口气。也没人会关心他为什么还这么消瘦,他的眼里只剩一件事——活下来。头顶的窑洞檐下,一群战士围着篝火,炊烟伴着野草味弥散,和泥墙上的霉斑、泥土气融合在一起。毛泽东坐在石墩上,苦着脸,心里也没乐过。“别说累,不活就没得累了!”他看见一个小战士咬着冷窝头,大口咽下嘴里的苦难。到底这样算啥?人活着靠的究竟是什么?
说起苏区失守,没谁心里是不憋气的。第五次围剿扑天盖地,不是之前的捉迷藏而已,是真刀真枪地压上来。兵分几路,后路早被掐了。毙命的命运,清楚得像冬天的月亮。1934年秋,中央蘇区已经接近覆灭。会有人后悔吗?就这个问题,其实没时间去后悔。长征不是一个“抉择”,而是一根救命稻草,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其实大家心里明白,只能走,拖下去是慢性死法,非得在路上找机会。
蒋介石像下定决心的赌徒,几乎把能调动的兵马全砸在江西那一块,炮弹落得稠密,地皮都快烧穿了洞。红军原本抢来的枪还热着呢,回头就没了。那几场恶仗,死的人太多,不只打光了勇气,也快掏光了希望。物资丢了不算什么,没了后勤,饥饿先找上门。毛泽东也得和大家一起饿着肚子,哪还有什么私房饭?革命是不是就这样完了?不少人觉得天黑了以后,最后一个晚上总该留个念头吧。
可是毛泽东就揪住一股劲,不服气。不服这世界凭啥就这么定命?他咬紧牙关,说要找条出路,不能老等着让人圈起来吃掉。其实他不是个爱冒险的人,也不是天生的乐观者。他很明白自己在干什么:主动权,就得靠脚走出来。当时的局面,说机动性,说灵活性,那是后来的总结;临了关头,就是哪边人少就往哪钻,能绕能动,绝不跟你死磕到底。
所以当时的战略,可能没这么“理想”——就一条命,全靠着大家流着汗甚至血换路走。他在夜里踱着步子,冷风进骨头的时候,谁不会打个寒战?可是第二天又必须精神饱满地起来指挥,谁能做到滴水不漏?大部分人其实都没有十足把握。
其实红军上下也不是铁打的,碰到草地那段,谁不心寒?脚下一片湿软,前面没有标记,伸手连最近的高地也摸不着。白天喊口号,夜里啃树皮。有人动摇,有人怀疑走下去还有没有活路。毛泽东站出来说:“不能停。”但到底是不能停,还是不能回头?有时候他自己也在心里犹豫,要不,停下来试试?可是不比一比,谁知道哪个更糟?
长征初期各种牺牲并没有什么“悲壮”的气氛,都是一身狼藉,“命悬一线”这词听起来昂贵,实际就是捕鱼网上的鱼,兜头一收就剩下几条。长征是怎么变成神话的?当时不过是没人想死,没处可去就只能咬牙继续。有些策略甚至谈不上谋划——绕过一段山路,多活几个小时。反正前途渺茫,头顶全是敌人的探子。谁敢把话说满?不能。
四渡赤水,是个意外。毛泽东找到空子,把红军主力急转方向,在赤水河两岸出没,敌人被捉弄得团团转。其实要是运气再差一点,说不定全军覆没。这一点谁会承认?每个人回忆的时候都喜欢补一句“英明神武”,可历史也许只是侥幸里套着一层决断。
敌人追得不紧也抓不到,追得紧也容易露破绽,结果还是毛泽东善于见缝插针,把敌人晃得头昏脑胀。但说到底,他也不是每步都“算无遗策”。有几次,红军小队夜里误入死路,差点全军覆没;还有时候兵分几路,信使被擒,连接不上,局部溃散。在这些最糟糕的时候,毛泽东并没有失控,却说不定哭过。那种夜色像连绵不尽的压力,绝非后人口中的伟光正。
他有过冷静决断,也有过情绪爆发。据说在草地上,毛泽东忍不住发火,把地图扔进泥水里。没人敢吭声。其实谁都憋屈:跟着他是唯一的出路吗?或者他说的“希望”不过是一点点支撑?
但红军内部还是有人摇摆。长时间的饥饿,战友一天天熬死。甚至有时候士兵们根本不相信命能活过明天。毛泽东在这个时候,硬是站出来,用半生不熟的四川话,艰涩地劝大家:“革命不是耍嘴皮。”但他自己晚上会不会偷偷发愁?不一定。他的领导力有时更像一种惯性,没得选择只能往前冲。言辞上是信心,心里到底有没有底?不得而知。
到了陕北,胜利却远比传说的要狼狈。一些战士穿的衣服前面能看到肋骨,两手像劈柴工。有个伙夫烧水灶,熬粥时摔碎碗,大家笑,他自己哭。毛泽东那天坐在窑洞门口,一身破棉袄,一句话也不说。谁都清楚,这一路撑下来的人都比死去的多一份命硬。可到底这些人图的是什么呢?面黄肌瘦,血气没剩几分。可谁笑得开,有人说“这是命”,但真的是命吗?也许只是侥幸?
外界的赞歌唱得响,可现场没人觉得光荣,只是过了活着的关口。经历了长征,毛泽东的地位确立了,党内各派没有再斗毙他。但这根本不代表革命已经安全,敌人还在磨刀,国民党几次围剿之下还是聚力重围,哪边就算胜利彻底?动辄撤退,几年消耗下来,支撑的是信念还是习惯?
长征让大家死里逃生,也丢了不少根据地。毛泽东自己一边总结“战略转移是唯一活法”,另一边其实也怕以后再也没有机会做大。建新根据地也不是一蹴而就,在陕北一带,地方土豪、群众关系复杂,时局动荡更不用说。所谓“新生”,哪有救世主横空出世?都是一步步抽丝剥茧,小心翼翼,从头开始。红军在当地扎根,靠什么?走南闯北这一遭,大家不是横冲直撞的莽夫,多了一分世故。
有人说长征培养了坚毅,“长征精神”开始成为全党军的标语。其实刚开始没人喊口号,苦到出神也没人高唱革命理想。真要讲精神,有点像农民种地,辛苦在田里一锄一铲,倒也不是想挑战谁。有人坚持是因为不想死,有人坚持是因为舍不得身边的兄弟,还有人其实只是因为走了一半,不好停下。这种真情实感哪有宣传词来得漂亮,说到底不过是“走下去”,哪怕只是为了不坐以待毙。
到了瓦窑堡会议,毛泽东用“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这些漂亮词给长征贴标签。当时战士们估计没兴趣听这些,更多在意的是下一口饭怎么来,队伍怎么养活。说长征的意义超越物质损失,这没错,也许还有点夸张——其实物资的损失大到现在都难以估量。但要是没经历那场苦难,后来的政治布局、地方武装不可能这么顺利。陕北的土壤确实促成了红军的新生。
对百姓而言,红军把希望种下去了。可是老百姓也不是傻,红军来了,总得见实惠。毛泽东很清楚如果再玩纸上谈兵,群众不会响应。宣传只能带动一时,真要站稳脚跟全靠日常点滴去打动。红军到延安种地修渠,不丢架子,渐渐混成一伙。旧伤新仇,也都过去了。
之后抗日战争爆发,毛泽东提出了统一战线,其实是被局势逼的。国共之间的信任始终是假的,但表面合作总能解一时急。红军摇身一变变成八路军、游击队,和全国人民一道“御侮”。有时这抗战也是对内蛰伏,用一句时髦话说是蓄力期。后来如果说一切顺理成章,这事也不真实。当时物资匮乏,指挥层时常吵架,根本不像新闻里说的“士气高昂”。
等到解放战争、建国那会,毛泽东的革命思想影响越来越大。他的“人民战争”理论,被总结得头头是道,其实很多东西是实践出来的,哪有什么理论先行?战场上的胜负,有时候完全靠运气,决策对不对,事后谁都能说得漂亮。毛泽东在党内的威信,是长征走出来的,但也有不少矛盾。部分人觉得他太自信,有点一意孤行;另一部分却认为正是他胆大心细,才带队伍冲破死路。
再往后,毛泽东成了世界革命的“典范”,但中国的事说白了冷暖自知。外人仰慕,他自己倒也许没那么在意。他关心的是家底厚不厚,队伍稳不稳;至于个人名誉高低,哪有命重要?可能搞不好也担心,革命到底走不走得下去,没人敢保证。解放后也遇到很多的问题,总觉得历史的发展并不是他一个人就可以左右的。
有时候曲折才是常态,前后矛盾更像生活本来样子。毛泽东曾经果断,也曾经迟疑;他给别人灌注信心,也掂量自己的无力。红军能走下来,也有时是靠着一咬牙的坚忍和难以言说的运气。每个人都有崩溃的时刻,没人能始终自信到底。
长征最后变成了后来者口中的神话,什么都能挂上高帽。可这一路是血与泪,更是泥泞和晦暗。毛泽东带着众人,从废墟里捡回一口气,成就了中国革命新的起点。其实活着,就是最大的胜利,未来还是不确定谁说了算。
这就是长征。有时候,故事讲多了,反而虚了。眼下能记得的,是陕北那个风生泥重的夜晚,和窑洞门口那一片冷光——那才叫革命。
来源:向阳花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