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极拳自古以来就不仅是一门武术,更是一种身心合一、阴阳协调的养生之道。在现代社会,许多人练太极是为了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然而,要想真正体会太极拳的功夫精髓,不能只流于表面动作,更重要的是理解其深层的运动规律——“对称劲”。这一核心内容,不仅贯穿了太极拳的技击与
太极拳自古以来就不仅是一门武术,更是一种身心合一、阴阳协调的养生之道。在现代社会,许多人练太极是为了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然而,要想真正体会太极拳的功夫精髓,不能只流于表面动作,更重要的是理解其深层的运动规律——“对称劲”。这一核心内容,不仅贯穿了太极拳的技击与养生理念,也是青城派掌门人刘绥滨老师长期实践并弘扬的拳学精华。
简单来说,“对称劲”就是身体在动作中呈现出均衡、协调、内外统一的力感。它的特征是:方向相反,大小相等,如同一个球体从中心向各个方向均衡扩张。在太极拳中,这种力量并不是肌肉的用力感,而是一种“松而有力”的膨胀感,是通过“意”来引导身体整体协调运作所产生的内劲。
刘绥滨老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反复强调:“太极之劲,贵在对称。练拳不明对称,如画无骨、音无调。”在他的指导下,许多学员第一次体会到内外合一、上下相随、左右均衡的身体感觉。青城派太极拳将“对称劲”贯穿在所有动作中,无论是起势、过渡,还是发力点,始终保持全身如球、以丹田为中枢的张力结构。
从人体力学与生命活动规律来看,一切运动都离不开对称的作用力。例如走路时,靠后脚蹬地推进前脚;呼吸时,肺部需收缩与扩张;心脏的搏动也依赖舒张与收缩交替。这些自然规律也正是太极拳“对称劲”思想的根基。
刘绥滨老师以深厚的中医理论与道家哲学为背景,进一步指出:“对称劲不仅仅是动作协调的表现,更是气血运行畅通的标志。练太极的最终目的是调整身心、调和阴阳。阴阳平衡,病不得生。”在他的教学中,拳架不再只是套路动作,而是变成了一种调和内外、联通五脏六腑的养生方式。
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在初学时,容易犯一个错误——动作过于偏向一边,或只注重表面连贯性,而忽略了内在结构的平衡。要练好对称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身法中正,立身端稳刘绥滨老师特别重视“立身中正”,他常讲:“如树之干,挺拔不歪,枝叶方能均衡伸展。”太极拳要求身体如钟鼎一般稳重,头顶上领,气沉丹田,四肢舒展,但中轴不偏不倚。这种身法中正是对称劲的根本基础。心静体松,松中有弹
对称劲不是僵硬地“对拉”,而是松柔中自有张力,像充满气的皮球,既柔软又有支撑力。青城派太极拳通过“缠丝劲”的方式训练这种螺旋缠绕的对称结构,让内外筋络自然贯通,从而达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理想状态。虚实分明,阴阳互根
太极拳动作讲究虚实转换。一个脚虚了,另一个脚才实;一个手发力,另一个手必须收回;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对称劲正是在这种虚实交替中生成并运行。刘老师教学中提倡“不练招式练结构”,也就是说,真正的发力和防御不靠外形而靠内在结构的稳定。内功修炼,增强对称感知
青城派内功体系重视丹田之气的培养,通过“心意混元功”等方法,练习气沉丹田、气走四肢,逐渐在身体内部形成一个稳定的“球心”,也就是力的中心点。这个球心一旦建立,全身八面皆有支撑之力,对称劲自然生发。
很多人认为太极拳只是“慢动作表演”,其实不然。对称劲的存在,使太极拳在推手或技击中具备强大的“整劲”能力。当一个人做到力发于脚、主宰于腰、形于手,且内外协调统一时,就能以柔克刚、以小制大。
同时,在养生层面,对称劲则帮助调节五脏六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刘绥滨老师主张:“练拳即修身,修身即养命。”他的拳路稳中有变,缓中藏力,动作不急不缓,既符合生命节律,又暗含技击玄机。
青城派第三十六代掌门人刘绥滨,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武术,探究养生健康。多年来,对太极养生,中国武术进行了深度研究,如果有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私信我,为您答疑解惑。
来源:青城派掌门人刘绥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