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快了!从发现口腔黏膜白斑到确诊癌症,竟然只用了一个月,还好及时来医院了。”宁波76岁的朱女士坐在宁波市第二医院口腔科的诊室里,双手紧握着病历本,眼里满是后怕,又带着一丝庆幸。她声音微微颤抖地说出这句话时,诊室里安静得能听见墙上挂钟的“滴答”声。对面的马诞骅
“太快了!从发现口腔黏膜白斑到确诊癌症,竟然只用了一个月,还好及时来医院了。”宁波76岁的朱女士坐在宁波市第二医院口腔科的诊室里,双手紧握着病历本,眼里满是后怕,又带着一丝庆幸。她声音微微颤抖地说出这句话时,诊室里安静得能听见墙上挂钟的“滴答”声。对面的马诞骅医生推了推眼镜,语气温和却坚定:“您能及时来检查,是对自己健康最大的负责。口腔白斑这种病,不能小看。”
朱女士是个普通的宁波退休老人,年轻时在纺织厂工作了大半辈子,退休后喜欢和老姐妹们喝茶聊天,日子过得平淡却充实。她的健康状况一直不错,除了偶尔有点高血压,平时也没什么大毛病。
谁能想到,一个月前一次刷牙时,她无意中发现牙龈上长出一片奇怪的白色毛刺状东西,像个不速之客,突兀地闯进她的生活。那片白斑摸起来粗糙,轻轻一碰还有点疼。她起初没太在意,以为是上火或者牙龈发炎,可几天过去,白斑不仅没消,反而好像大了些。朱女士心里咯噔一下,隐隐觉得不对劲。
带着这份不安,她来到了宁波市第二医院口腔科,找到了马诞骅主治医师。马医生是个40多岁的中年人,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说话慢条斯理,眼神里透着专业和耐心。他仔细检查了朱女士的口腔,发现那片白斑位于牙龈靠近种植牙的位置,边界不太清晰,表面粗糙,像毛刺一样向外凸起。马医生皱了皱眉,语气郑重地说:“这个情况得重视。
先把种植牙牙冠拆了,用药观察两周。如果没改善,就要做病理检查。”朱女士点点头,虽然心里七上八下,但还是选择相信医生的判断。
两周后,朱女士如约复诊。那片白斑非但没消退,反而颜色更深了些。马医生当机立断,在白斑处取了一小块组织,送去做病理检查。几天后,检查结果出来了:牙龈高分化鳞癌。听到这个结果,朱女士脑子“嗡”的一声,整个人都蒙了。
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不过是牙龈上长了个小白斑,竟然会是癌症。马医生安慰她:“别太担心,您的癌是高分化型的,恶性程度相对较低。关键是发现得早,治疗及时,预后会好很多。”朱女士这才稍稍松了口气,庆幸自己没有拖延。
朱女士的故事并不是个例。在宁波市第二医院口腔科,像她这样因为口腔白斑而确诊癌症的患者,马医生每年都会遇到几例。什么是口腔白斑?用专业的话来说,它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一种以白色为主的损害,不能擦去,也无法通过临床或病理检查归类为其他明确疾病。
通俗点讲,就是口腔里长了白色的斑块,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表面粗糙,有时单发,有时多发。别看它不起眼,这东西可是个“隐藏杀手”,医学上称之为潜在恶性疾患,意思是它有一定的概率会发展成癌症。
“口腔白斑的进展有时候快得让人措手不及。”马医生在接受采访时感慨道。他回忆起另一位患者,50岁的李女士。李女士是个家庭主妇,平时忙着照顾一家老小,牙齿有点松动就去附近诊所拔了牙。拔牙时,诊所医生无意中发现她左下侧牙龈上有一片白色毛刺状的东西,向外突起,位置隐蔽,连李女士自己都没察觉。诊所医生建议她赶紧去大医院看看,于是她找到了马医生。
马医生检查后初步诊断为疣状白斑,这种白斑表面像疣一样凸起,癌变风险较高。他果断建议将白斑完整切除,并送去做病理检查。结果不出所料:重度异型增生,局部已癌变为疣状癌。
听到这个诊断,李女士愣住了:“不痛不痒的,怎么会是癌呢?”马医生解释:“很多口腔白斑早期没明显症状,但不代表它不危险。幸好切除得彻底,您现在只需要定期复查,不用扩大手术。”李女士连连点头,感叹医生的专业救了自己一命。
还有一位35岁的刘先生,他的故事更让人唏嘘。刘先生是个货车司机,年轻时喜欢抽烟、嚼槟榔,觉得这样能提神。直到最近,他发现口腔内侧长了多处白斑,尤其是左侧口角内侧那块,颜色深,按下去还有点疼。
他来到医院时,马医生一眼就看出问题:“你嚼槟榔的习惯得改了。”经过切片检查,病理结果显示轻度异型增生,还没到癌变的地步,但已经敲响了警钟。马医生苦口婆心地劝他:“戒槟榔、戒烟、少喝酒,再不改,癌变风险会越来越高。”刘先生拍拍胸脯保证:“这回真听医生的!”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口腔白斑到底有多危险?它是怎么变成癌症的?马医生给出了专业又通俗的解释:“健康的口腔黏膜就像一层保护膜,应该是粉红色,光滑湿润。如果这层膜上长了粗糙的白斑,就说明它受到了某种刺激或损伤。时间长了,这些损伤可能演变成癌。”
医学研究表明,口腔白斑的发生和多种因素有关。比如长期吸烟,烟草中的化学物质会刺激口腔黏膜;过量饮酒,酒精会腐蚀黏膜屏障;咀嚼槟榔,槟榔里的生物碱会直接损伤细胞;还有口腔卫生不良、感染、微量元素缺乏等,都可能是幕后推手。数据显示,口腔白斑的癌变率在5%-20%之间,虽然不是每个白斑都会变成癌,但这个概率已经足够让人警惕。
更关键的是,有些白斑的癌变速度快得惊人。像朱女士这样,从发现到确诊只用了一个月的情况,并不罕见。马医生说:“癌变风险高不高,和白斑的特征有很大关系。如果白斑表面粗糙、向外突起、颜色深、有溃疡或自发性疼痛,甚至短期内迅速变大,这些都是危险信号。”
那么,生活中该怎么判断自己的口腔白斑是不是“危险分子”呢?马医生总结了几个需要高度警惕的情况,简单易懂,值得每个人记下来:
白斑存在时间长:如果白斑好几个月甚至几年都没消退,很可能是慢性刺激在作怪,癌变风险会逐渐增加。颜色明显,边界不清:正常黏膜是粉红色的,如果白斑颜色很白甚至发灰,边缘模糊,可能是病变在加重。表面粗糙,向外突起:像毛刺、疣状凸起的白斑,往往意味着细胞已经开始异常增生。伴有溃疡或疼痛:白斑如果破溃、出血,或者按下去疼,甚至不碰也疼,说明情况不乐观。短期内变化快:比如几天或几周内白斑变大、变厚、颜色加深,这可能是癌变的“加速期”。“发现这些情况,别犹豫,赶紧去医院找口腔科医生。”马医生强调,“专业医生会通过检查,比如活检,来判断白斑的性质。如果是良性的,可能只需要用药观察;如果是恶性的,早治疗能大大提高治愈率。”
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让口腔白斑压根儿别出现。马医生笑着说:“这其实不难,管住嘴,勤刷牙,就能防住一大半。”具体怎么做呢?她给出了几条实用建议:
戒烟限酒:烟酒是口腔白斑的“头号帮凶”,能戒就戒,不能戒就尽量少碰。别嚼槟榔:槟榔的危害比烟酒还大,尤其是南方一些地区有嚼槟榔习惯的朋友,赶紧改掉。保持口腔卫生:每天刷牙两次,用牙线清理牙缝,定期洗牙,别让细菌在嘴里“安家”。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A、C、E的蔬果,比如胡萝卜、西红柿、猕猴桃,增强黏膜抵抗力。定期检查:每年去口腔科做个检查,尤其是40岁以上、有不良习惯的人,早发现问题早解决。朱女士如今已经完成了初步治疗,恢复得不错。她逢人就说:“这次多亏了马医生,我以后一定好好保护口腔,再也不拖着不去医院了。”李女士和刘先生也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了生活方式,定期复查,日子过得安心了不少。
写在最后从朱女士的惊魂一月,到李女士的无意发现,再到刘先生的及时刹车,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口腔白斑虽小,却藏着大风险。它可能悄无声息,也可能来势汹汹,但只要我们足够重视,早发现、早治疗,就能把它挡在癌症的大门之外。
生活里,我们总觉得自己还年轻,身体还扛得住,小毛病能忍就忍。可健康这件事,真不能靠侥幸。马医生的话说得朴实却入心:“别等疼得受不了才来看,早点检查,可能就是救命的一步。”所以,下次刷牙照镜子时,不妨多留个心眼,看看口腔里有没有“陌生来客”。毕竟,健康在手,才有幸福在握。
1.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年版。
2.马诞骅,《口腔白斑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3年第58卷第6期。
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Oral Health and Cancer Prevention," 2022.
4.《槟榔与口腔癌的相关性研究》,《中国肿瘤临床》,2021年第48卷第10期。
来源:吴医生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