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难以诉说的疲惫、无助、失落、耗时耗力,会让多动症孩子的父母体验到更高程度的焦虑、抑郁和婚姻冲突。
家长在养育孩子,尤其帮助ADHD孩子改善问题、提升能力的过程中,是很辛苦操劳的。
难以诉说的疲惫、无助、失落、耗时耗力,会让多动症孩子的父母体验到更高程度的焦虑、抑郁和婚姻冲突。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父母都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可能是对着孩子,也可能是对着伴侣。
其实这个现象是非常不好的,不仅不利于多动症孩子的改善,更不利于家长本身以及整个家庭的发展。
有一位妈妈就通过给家里安装监控、查看回放的方法,深刻的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妈妈会安装摄像头,起因是上三年级的女儿,每天作业特别拖拉、注意力很不集中,经常分心搞小动作。
为了更好的观察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妈妈安装了监控并查看回放,结果却让她自己大为吃惊。
镜头一:
夫妻俩前一秒还在温柔地跟女儿说话,下一秒谈到女儿某个反复写错的题目时,脸上咬牙切齿、怒吼的表情几乎可以用“狰狞”形容。
而此时,坐在桌子旁的女孩,下意识地蜷缩起小身板,痛苦地捂住了耳朵。
镜头二:
夫妻俩为了孩子的学习问题争执起来。
吵到某一个点上,妻子情绪有些失控,讲出某句话时,嗓门突然高了八度!
就在这个时候,坐在书桌前的女儿像受了惊吓的小兔子,蹭地从座位上站起来,呆愣了片刻,才又慢慢坐下去……
看完监控家长才意识到,他们的情绪和焦虑,给孩子带去了二次压力和伤害。
人非圣贤,有情绪是有压力,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了。
不过总是忍不住冲孩子发火,哪怕孩子就是事情的“导火索”,终究也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日常生活中,影响我们情绪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反应——即我们如何看待这件事。
多妈妈觉得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家长如何看待孩子成长中的这些问题,比问题本身更重要。
很多时候,家长总是忍不住朝孩子发火,控制不住情绪,正是因为没有正确、积极地看待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表现和问题。
想明白这两件事,或许能帮助我们有效的控制情绪!
01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
生活中,家长常常嫌孩子慢、磨蹭,忍不住对孩子发火。
这种怒火、不耐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用成人的思维看待孩子的问题,甚至惯性地用成人的节奏去要求孩子。
就像家长催孩子起床,说了很多次“起晚了来不及,迟到了会挨老师批评”,可是孩子还是赖床、磨蹭。
因为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心智发育和行为控制能力都不足,道理从接收、理解到践行,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是急不来的。
而ADHD孩子则更“特殊”,因为大脑皮层的发育落后于普通孩子,他们的注意力发展情绪控制等很多能力,都会薄弱许多。
明白了这一点,家长就能放平心态,站在孩子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当孩子因能力不足把水洒了一地、拿东西拿不稳、做题总出错时,如果你觉得孩子是在给自己惹麻烦、孩子笨,那就很容易爆发怒火。
而如果你能看到那个正在通过不断尝试、犯错而努力成长的孩子时,就会觉得那些问题不是错误和麻烦,而是孩子成长的机会。
智慧的父母,不会因孩子犯错或表现不好朝孩子发火,而是把它看作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让孩子去体验、探索,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
与其发火,不如听听孩子怎么说,多了解他内心的想法;或者给出具体的示范和方法,例如:
1.直接明确的告诉孩子该怎么做——现在是10点钟(参照时间),给你15分钟(具体时间),把明天上课要用的书本作业文具全部收拾好放进书包里(具体步骤),现在妈妈倒计时马上开始(促发动作)!
2.提供切实提升注意力改善磨蹭的方法支持(药物、脑电训练、行为矫正、心理疏导等)
02做不焦虑的家长
如今的社会,想让大家完全不焦虑是不现实的,而且适当的紧张感有利于进步。
但关键就在于,现在的家长太焦虑太紧绷了!有时候,家长容易发火,是源于内心过于焦虑,凡事操之过急。
其实孩子在每个年龄段,有他自己该做的事情,不同年龄段,相对应的教育方式也不一样。而A娃则更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不能以对普通孩子的节奏去要求他们。
在这个看似“缓慢”的过程中,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和体验这个世界,独立思考,收获属于自己的经验,不管是性格、人格还是心智发展,都更加趋于健康和成熟。
家长还需多点耐心,相信孩子,享受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有欢乐开怀的时刻、也有犯错不听话的时刻,看着孩子点滴的变化和进步,亲子共同成长。
03不要独自承受压力
多妈妈知道,很多家长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愿意去谈论孩子多动的问题,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01 不敢相信孩子患有多动症,不愿意带孩子进行专业的诊断治疗;
02 确诊多动症后,不愿意向周围人提及,害怕他人的误解和异样眼光;
03 治疗训练过程有一个阶段,在这过程中家长不断担忧自己选择是否正确、担心孩子无法得到改善。
大脑成像研究显示,表达情绪可以使负面情绪的力量减半。
因此对朋友、亲戚或专家吐露心声,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你每天围绕着孩子自己去解决他的多动问题。
如果家长身边没有合适的人可以谈论孩子的问题,或者不便带孩子上医院就诊,完全可以给我们留言,描述一下孩子的大概问题和日常表现,我们专家老师可以给家长提供详细的答疑和指导。
压力不可能被彻底消除,但是有技巧的压力管理会帮助我们减轻烦恼,比如定期锻炼、保证睡眠、享受大自然等等。
我相信家长如果保持一个良好的身心状态,孩子一定能感受到我们正能量,更好地改善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来源:注意力训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