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欧阳安:《季风海域的丝银对流:16-17世纪中西交往图景中的东亚移民、贸易与文化》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5 05:48 2

摘要:这是一部关于全球化初期东西方文明在海上交锋与交融的史学力作,再现了16-17世纪中国与西班牙之间的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盛况。彼时的西班牙凭借哥伦布与麦哲伦的航海壮举,横渡大西洋,穿越南美洲,进入太平洋,最终抵达菲律宾群岛及中国东南沿海。

《季风海域的丝银对流:16—17世纪中西交往图景中的东亚移民、贸易与文化》

书名:《季风海域的丝银对流:16-17世纪中西交往图景中的东亚移民、贸易与文化》

作者:[西] 欧阳安

出版时间:2025年6月

定价:128.00元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全球化初期东西方文明在海上交锋与交融的史学力作,再现了16-17世纪中国与西班牙之间的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盛况。彼时的西班牙凭借哥伦布与麦哲伦的航海壮举,横渡大西洋,穿越南美洲,进入太平洋,最终抵达菲律宾群岛及中国东南沿海。

此后,无数商人、水手、移民按照季风和洋流的节律,乘坐大帆船,每年定期往返于中国福建和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他们在中国澳门和菲律宾马尼拉中转,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珍品运往美洲,再带着美洲的白银回到中国,谱写了“丝银对流”的史诗。跟随他们登船的,还有为西班牙王室服务的传教士、凶悍的海盗,以及崭新的观念、礼仪、知识和技术。

这是一个竞争与合作的动态空间,不同国家和港口城市的利益、移民、文化、信仰在这里遇合;这也是一个交融与互鉴的时代,兼收并蓄的中华文化流布四海,为东亚文化圈的建立夯实了基础。

本书引人入胜地描绘了一幅由欧亚各国的统治者、冒险家和商业移民组成的跨太平洋社区的生动画卷,驳斥了关于亚洲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陈词滥调,并对当今地缘政治的背景重新进行了历史定位。季风海域的丝银对流铸就了时代开始和变革的标志,也为理解早期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观察视角。

编辑推荐

(1)西班牙“新汉学”领军学者欧阳安的跨文化史学力作,中文世界首次引进出版。

欧阳安教授活跃在中(国)西(班牙)关系史和中国海洋史研究领域,与国内学术界有诸多良好互动。曾将中国古典诗歌和重要作家译介至西班牙语世界,中文功底深厚,是西班牙汉学界少有的熟捻一手古代汉语史料的学者。其研究提供了不同于英美汉学的欧陆视角,深入“海上中西文明接触带”,在一众焦聚明清内陆史的海外汉学专著中独树一帜。

(2)一幅生动再现中西经贸交锋与文化交融的海上丝绸之路壮丽画卷。

16—17世纪,东西方文明在受东亚季风影响的太平洋海域上,进行了一场持续近250年的试探与对话。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还原了那些被历史遗忘的细节——马尼拉华商面对欺压的奋起反抗、西班牙指挥官和中国官员针对领土与财富的跨洋心算、传教士船舱里承载着美好意愿的双语语法词典,无不展现了大航海时代最富戏剧性的经贸互动和文明相遇。

(3)一部颠覆欧洲中心论、恢复亚洲在早期全球化中主体性角色的全球史佳作。

本书讲述的不是欧洲人东来的故事,而是亚洲人如何用贸易、文化与政治影响力,塑造了早期全球化进程。作者以中国、西班牙、东南亚三方的互动为核心,证明亚洲在全球化早期阶段中并非被动接受者,而是贸易、文化、政治博弈的积极参与者,生动展现了亚洲国家的包容与冒险精神。

(4)一面映照400年前中西海洋博弈的历史明镜,提供跨文化共存的深层智慧。

本书展现16—17世纪的西班牙殖民者、中国人和华人移民、东南亚本土势力如何在博弈中形成独特的共存模式。这启发我们,并非所有冲突都需要以强制同化和对抗的方式来应对。那些最终形成持久影响力的文明依靠的往往不是军事霸权,而是相互理解和构建价值共享的交流平台。

作者简介

欧阳安(Manel Ollé Rodríguez)

西班牙“新汉学”代表人物,诗人。1962年生于巴塞罗那,现为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亚太研究组成员,巴塞罗那庞培法布拉大学人文系终身教授。

从事16—17世纪中国海洋史研究,西班牙、葡萄牙东亚扩张史研究,东南亚华人华侨史研究,以及现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等。在中国文学译介领域亦有突出贡献,将《唐诗选》、《聊斋志异》和李清照作品译介到西班牙语世界,并担任两届黄玛赛中国文学翻译奖评委。2012年,获加夫列尔·费拉特尔诗歌奖;2021年,获巴塞罗那百花诗歌奖。著有《中国事业:从无敌舰队到马尼拉大帆船》和《中国制造:现代中国的社会、政治与文化觉醒》等。

译者简介

周萌,艺术史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东亚海洋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在《国际汉学》《海洋史研究》等国内外刊物发表专题论文多篇。

谢文侃,浙江杭州人,历史学博士,长期从事拉丁美洲史研究和西班牙语翻译工作。

专家推荐

1500—1800年是人类大发现的世纪,郑和的宝船到达东非海岸,葡萄牙和西班牙在中国南海与东方文明相遇,由此拉开了中华文化与东南亚文化融合的序幕,开启了中西文明平等交流的时代。这是大航海后不同文明相遇与和平共处的一段历史,它为今天的全球化提供了文明互鉴的宝贵历史经验。

——张西平(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媒体推荐

本书为修正史学观念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那些至今仍遮蔽西方话语的欧洲中心主义偏见,需要被这样的研究破除。

——席安·古尔登,《先锋报》(La Vanguardia)

欧阳安以抽丝剥茧的笔法,揭示了中国主导的首次全球化历史,一举击溃关于亚洲国家的陈词滥调。这是一部精彩的海洋史佳作。

——戴维·巴雷拉,《文化报》(El Cultural)

欧阳安通过多元视角的史料与极具画面感的叙事,将读者带入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

——曼努埃尔·卢塞纳·希拉尔多,《阿贝赛报》(ABC)

这部作品融合多元视角,文笔精湛,深刻揭示了地理与文化在全球化初期的决定性影响。

——豪梅·克拉雷特,《现在日报》(Ara)

本书揭示了,17世纪的东亚早已如同21世纪般,成为财富与霸权角逐的绝对焦点。

——阿方索·洛佩斯,《国家地理历史》(Historia National Geographic)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郑和与宝船

紫禁城里的长颈鹿

郑和七下西洋

东西洋移民

季风海域的地中海

第二章 远方的岛屿

丰富的丝绸和布料

被征服的征服者

其他岛屿和港口

西潘多岛的海难

两三个世界中心的相遇

从总督区到东印度

对天堂和猫眼的渴望

第三章 一顶王冠下的两个帝国

太阳降落在马尼拉和澳门之间

亚洲的伊比利亚人

没有香料的香料群岛

第四章 中国大帆船

开放海洋

海上城堡

白银之湖与生理人之海

对大帆船贸易的过分依赖

船上的无形资产

第五章 吕宋的华人基督徒和异教徒

在街区和海洋之间

中国生理人

从王城到八连生丝市场

生理人的反抗

第六章 海盗、走私者与海商

其余皆是海盗

没有海盗的50年

从佛兰德到巴达维亚

郑芝龙、郑成功和郑经

第七章 美丽的岛屿

在偏安一隅的台湾岛上

遭遇海难的人与猎首者

热兰遮城的荷兰东印度公司

金包里社人和大鸡笼社人

在台湾岛的16年

第八章 语法学家、传教士与使节

高母羡和隐身的、会讲西班牙语的华人

罗明坚眼中远方的月亮

庞迪我在北京

传教士被关押在广州

《华语官话语法》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译后记

文摘

第一章 郑和与宝船

紫禁城里的长颈鹿

珍奇贡品抵达明朝都城

1414年9月20日,榜葛剌(Bengala)苏丹赛义夫·阿尔丁·哈姆扎赫·沙阿(Saif al-Din Hamzah Shah)抵达明朝的都城南京,他率领使团向永乐皇帝呈上了一份国书和十几件朝贡礼品,其中一件礼物是一只长颈鹿。在那段时期,中国宫廷经常接待外来使团,来者进贡异域珍兽作为礼品并不罕见。暹罗的熊,占城(亦称“占婆”,位于今中南半岛东南部)的犀象,爪哇的鹦鹉和孔雀,甚至亚丁(也门城市)的鸵鸟,都在南京的禁苑里被奉为上宾。此外,禁苑里还汇集了斑马、老虎、羚羊或骆驼等兽类。自唐代以来,这些动物就常住于皇室御苑中。

不仅中国会收到异域珍兽作为礼品。事实上,榜葛剌的长颈鹿乃是一件转手的礼物,它本是几年前为庆祝榜葛剌苏丹登基,由非洲斯瓦希里海岸的城邦麻林地的统治者遣使送来的外交礼品。长颈鹿也曾抵达欧洲宫廷,尤为值得纪念的是,1486年,美第奇家族“伟大的洛伦佐”(Lorenzo el Magnífico)曾收到一只长颈鹿,为埃及马穆鲁克苏丹卡特巴(Al-Ashraf Kait-Bey)所赠之礼。这只埃及长颈鹿在佛罗伦萨宫殿周围的壮观游行在市民中引起了巨大轰动,它通过诗人安杰洛·波利齐亚诺(Angelo Poliziano)和安东尼奥·科斯坦佐(Antonio Costanzo)的作品永存于世,并出现在很多描绘东方奇景的油画中。

在当时的中国,长颈鹿依然是一种从未有人见过的异域奇兽,尽管早在1225年,福建泉州市舶司提举赵汝适就在他那本引人入胜的《诸蕃志》中留下了一段有关长颈鹿的记载(亦为二手资料)。书中描写了一种叫作“徂蜡”的稀有动物(可能音译自“长颈鹿”的阿拉伯语名称surafa、zarafa或sarafa),皮似豹,蹄类牛,身高一丈(约合3.33米)余,颈高向上,长九尺(约合3米)。

第一只长颈鹿抵达南京宫廷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没有人把它和赵汝适笔下的“徂蜡”联系起来,而是把它当成了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兽“麒麟”。斯瓦希里语中“长颈鹿”一词是giren,其发音接近于中文的“麒麟”。博尔赫斯在《想象动物志》一书中把长颈鹿叫作“中国的独角兽”,它和龙、凤凰、龟一起被视为中国神话的四大瑞兽。中文史料里对麒麟这种祥瑞动物的记述似乎和长颈鹿扯不上关系,但我们也无须讶异于榜葛剌使节在匆忙中把非洲的giren指认为中国的“麒麟”,毕竟这样才能使他们的礼物更具象征价值。

按照中国传统,人们通常把龙或麒麟这类奇异动物的出现视为吉祥的征兆,它象征着天命认可现任皇帝的仁德并授予其合法统治权。只有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或者在非常吉利的时刻才会有麒麟之类的神兽出现,比如孔子诞生之日。因此,榜葛剌使节们进贡的非洲长颈鹿被朝廷当成一件顶礼膜拜的圣物欢天喜地地收下了。但长颈鹿并非使团进贡的唯一奇珍异兽,据悉还有一只奇特的素食老虎,依照当时主流的宗教观念,这头猛兽已然皈依佛门,因为它虽不节食,但也不肯吃肉。

1414年,为庆祝榜葛剌使团进贡的祥瑞动物抵达南京宫廷,礼部请求撰写表文以贺麒麟临朝,所谓麒麟也就是长颈鹿或独角兽。永乐皇帝以谦虚的态度拒绝了这个不合常规且显得过分狂妄的请求,并答复道:“卿等但当夙夜竭心,辅治以惠天下,天下既安,虽无麒麟,不害为治,其免贺。”

得知榜葛剌长颈鹿所受超乎寻常的待遇,麻林苏丹决定亲自向永乐皇帝再进贡一只长颈鹿。第二只长颈鹿在南京奉天殿受到了隆重迎接。非洲麻林国使团朝贡的礼品中,除长颈鹿(“麒麟”)外,还有一匹“天马”(斑马),和一头“神鹿”(羚羊)。

尽管皇帝一开始曾表示拒绝,长颈鹿(“独角兽”)和其他奇异动物的进贡场景最终还是在翰林院官员的笔下流传于世,他们撰写诗文赞美皇帝,颂扬“麒麟”(长颈鹿)和其他礼物代表的祥瑞吉兆。宫廷画家也将这些场景永远地记录了下来。

1421年,新建的紫禁城正式启用,明朝迁都圆满完成。在盛大的庆典仪式过后,皇室大家庭在宦官、妃嫔和仆人们的陪伴下进入了紫禁城。他们从原来的都城——南京故宫浩浩荡荡迁徙而来,禁苑中的动物也随之迁到了北京的新宫殿。可以想见,在新皇宫的启用仪式上,那些非洲长颈鹿围绕着这座北方新建首都的紫禁城四周游行,它们作为来自遥远海岸的各路朝贡使团所献之礼品,彰显着永乐皇帝非凡的伟大和荣光。

排版 | 程心一

本文来源于中信出版集团,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来源:国政学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