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拼命三娘”熬夜加班到凌晨三点,第二天继续元气满满地冲进会议室;“社畜打工人”一边背着KPI的锅,一边还要扛住领导的PUA,表面笑嘻嘻,内心早已崩成渣。
“拼命三娘”熬夜加班到凌晨三点,第二天继续元气满满地冲进会议室;“社畜打工人”一边背着KPI的锅,一边还要扛住领导的PUA,表面笑嘻嘻,内心早已崩成渣。
有人说:“压力大点怎么了?不就是掉几根头发嘛!”但你知道吗?真的不仅是脱发那么简单,有时候,压力大的后果可能比你想象得更可怕。
最近一项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就敲响了警钟: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可能会加速癌细胞的扩散速度。
是的你没看错,压力大,不光会让你emo、让你秃,还可能让某些凶巴巴的细胞动起来了。
不过先别慌,咱们今天就来拆一拆这个“压力与癌症”的科学迷局,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哪些信号你不能再当“无所谓”,以及如何在鸡飞狗跳的生活中,找到一点喘息的出口。
大家常常觉得,压力嘛,谁没有?加班熬夜、家庭琐碎、社交应酬……这些早已成了现代人生活的标配。
甚至还有人觉得,适度压力能激发潜能,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有多能熬。但这种“打鸡血式自救”,真的靠谱吗?
不少人把“压力大”当成一种正常状态,甚至是“上进”的标签。但现实总是啪啪打脸。
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压力激发的肾上腺素激增会促进肿瘤的血管生成,从而加快癌细胞的扩散速度。
虽然这项研究主要基于动物模型,离完全应用于人类尚需进一步验证,但它传达的信息已经很明确:“压力不是养生的佐料,而是健康的杀手。”
更扎心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长期高压是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心理压力不仅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还可能干扰细胞修复机制,让本该被“清理”掉的异常细胞偷偷摸摸地存活下来......久而久之,就可能埋下病变的隐患。
所以,不是你抗压能力差,而是人类的生理系统本就不是为24小时高强度运转设计的。每一次“我还能再撑一下”,可能都是在给自己的健康透支额度再加一笔账单。
那压力到底是怎么悄咪咪地影响身体的?简单说,高压状态下,身体会持续分泌一种叫皮质醇的激素。
这东西短期能救命,比如你被一只狗追,它能帮你跑得更快;但如果长期水平居高不下,就会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降低身体识别和清除异常细胞的能力。
这时候,某些潜伏的“坏种子”就可能趁机发芽。更糟糕的是,研究还发现,压力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促使某些信号通路被异常激活,像是β肾上腺素受体这种“传令病”,一旦被过度刺激,癌细胞就可能变得更活跃、更容易“搬家”到身体其他部位。
虽然目前科学界对“压力是否直接致癌”还存在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压力会成为癌变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加速器”。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多个研究已经指出的关联性风险。
那么,问题来了:哪些表现是在提醒你,身体已经在喊“我真的快撑不住了”?下面这7种情况,如果你中了超过3个,建议立刻按下生活的暂停键,开始认真考虑减压这件事:
第一,睡眠紊乱。不是睡不着,就是醒得早,或者半夜脑子自动播放“人生失败回顾片”,睡觉成了一种折磨。
第二,情绪起伏大。一点小事就炸毛,或者突然情绪低落、莫名落泪,像个随时可能“蓝屏”的系统。
第三,胃口异常。不是暴饮暴食就是完全没胃口,身体拿食物当“情绪存储盘”,但怎么吃都填不满内心的空洞。
第四,频繁感冒。一会儿咳嗽,一会儿鼻塞,免疫力像Wi-Fi信号一样时好时坏,根本撑不住外界的“风吹草动”。
第五,注意力涣散。工作效率低下,容易忘事,脑子像被按了暂停键,啥都记不住。
第六,心跳加快或胸闷。明明没跑步,心跳却像“蹦迪节奏”,有时候还会觉得胸口压着块石头。
第七,生理周期紊乱。女性可能表现为月经不规律,男性则可能性功能下降,这些都是身体对压力的“抗议书”。
当然,出现上述情况并不意味着你就一定会得癌症,但它们确实是身体在发出“过载预警”。忽视这些信号,就像开车时不看仪表盘,迟早要“抛锚”。
那减压到底有没有用?真相是——非常有用!而且,它不是玄学,而是实打实有科学依据的自我修复方式。
比如,研究发现,规律的运动可以显著降低皮质醇水平,提升“快乐激素”多巴胺的分泌。哪怕只是每天散步30分钟,都能帮身体“排掉”部分焦虑,让神经系统重新找回节奏。
还有一点往往被忽视:高质量的社交关系是最好的天然抗压剂。一项被《柳叶刀》引用的长期研究指出,社会联系紧密的人,患慢性病和心理障碍的风险显著低于孤立状态的人。
换句话说,人类不是为孤独设计的,适当“吐槽”和被理解,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如果你很难立刻改变生活节奏,那不妨从调整认知入手。不是所有事都要亲力亲为,不是所有情绪都要压抑到底。有时候,“及时躺平”不是逃避,而是为了更长远地出发。
写到这,估计已经有人开始默默地关掉了工作群、打开了白噪音、泡上了热水脚。是的,健康从来不是大道理,而是从一个个微小的选择中慢慢累积的。
别再用“我还行”来掩盖“我快不行了”。生活不是一场靠硬撑就能赢的马拉松,真正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给自己充电。
毕竟,活成“电子榨菜”,看似扛压,实则脆得很。与其把压力压成病,不如趁现在,给自己一场“身心大扫除”。
参考文献:
[1] 袁健. BRSK2对胰腺导管癌细胞能量压力耐受性的调节机制研究[D]. 上海:复旦大学,2007. DOI:10.7666/d.y1171172.
[2] 吴振宇,张云,肖建,等. 阻断HPA轴及加味逍遥丸对慢性心理应激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学术发展大会论文集. 2005:679-681.
[3] 陈昭. 不同运动素质主导的体能训练对高中生焦虑与抑郁的影响[D]. 上海体育大学,2024.
来源:朱大夫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