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淡水蛏、背瘤丽蚌在南京建邺河西南天保西河被发现!8月26日,记者从建邺区水务局获悉,该局工作人员顾志杰等日前在天保西河与双龙河的低水位运行试验河段进行监测时,发现天保西河与双龙河水域多了很多以往未记录过的水生动物,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淡水蛏、背瘤丽蚌在南京建邺河西南天保西河被发现!8月26日,记者从建邺区水务局获悉,该局工作人员顾志杰等日前在天保西河与双龙河的低水位运行试验河段进行监测时,发现天保西河与双龙河水域多了很多以往未记录过的水生动物,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蔡永久等鉴定,天保西河送检样品中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背瘤丽蚌和中国淡水蛏,且是首次在南京城市水域被发现。
建邺区双龙河
中国淡水蛏的外形有点像咸水蛏子;背瘤丽蚌顾名思义,是壳面布满瘤状结节的一种河蚌。2021年,上述水生动物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它们都喜欢栖息在水质清澄透明的河流或湖泊内,对水体溶氧、底质洁净度及水流状态极其敏感,是名副其实的 “清洁水体指示物种”。
当天上午10时,记者跟随顾志杰来到螺塘路附近的天保西河边,只见河边正在做水生态监测的市工作人员抄起一个长杆网兜,往水底来回划拉两圈,然后快速出水,把网兜往托盘上一抖,十多只螺蛳、河蚌等相继掉落下来。在一众螺贝中,记者看到一只表面疙疙瘩瘩,长约5厘米、宽约3厘米的河蚌。“看,这就是背瘤丽蚌!” 顾志杰说。
背瘤丽蚌
国家保护动物的出现并非偶然。天保西河全长1.7公里,双龙河全长2.35公里,两河相连,双龙河在天保西河西北方,为上流水域。数月前,这两条河还面临流动性不足、水质透明度低、底泥污染富集等问题,今年3月,建邺区水务局启动低水位运行试验,通过将水位控制在0.5米以下,利用自然光照和氧气促进底泥污染物分解,恢复河道自净能力。“一般城市河流通常会保持2米左右高水位运行,但此举会让河道底泥长期处于无氧环境,易发黑发臭,污染上覆水体,同时因水下光照强度低,各类水生植物难以生长。”顾志杰说。
该局首先通过河流上流的红旗北闸和下流的螺塘闸来降低水位;加上城南水厂每日8000吨尾水的排放,进一步改善河道流动性;及时清理河中白色垃圾和腐败植物,加速修复河道生态。
试验5个月后,双龙河底泥总有机质下降31.6%,总磷下降40.3%,河流污染物的降解能力提升;浅滩区自然长出了大狼耙草等湿生植物,河中鱼虾嬉戏,引来成群白鹭、野鸭…… “前两天我们例行在天保西河进行生态监测时,打捞上来一些不认识也不是自己放养的螺贝,因此送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鉴定,没想到是国家保护动物!” 顾志杰说。
中国淡水蛏
“看到中国淡水蛏、背瘤丽蚌样品我们也非常惊讶,” 蔡永久说,尤其是中国淡水蛏非常少见,其以往多出现在大型湖泊、河流等水体中,在城市河道被发现极少。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怀艳
本文来自【紫金山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