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装了?特朗普不来看中国阅兵,美驻华使馆对华称呼变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7 18:41 2

摘要:这后一件事里,最让人嘀咕的就是特朗普来不来。结果白宫把日程一公开,答案就明明白白了——那天他要在白宫见波兰新总统,等于“来北京看阅兵”这扇门直接关死了。

九三阅兵最后一次综合演练刚落定,外界的目光就像聚光灯似的打过来,死死盯着两件事:新亮相的装备有多少“硬家伙”,还有就是哪些外国政要会来捧场。

这后一件事里,最让人嘀咕的就是特朗普来不来。结果白宫把日程一公开,答案就明明白白了——那天他要在白宫见波兰新总统,等于“来北京看阅兵”这扇门直接关死了。

有意思的是,差不多同一时候,美国驻华使馆在微博上突然“开炮”:一会儿把中国和所谓“向青年卖非法电子烟”扯到一块儿,一会儿又把芬太尼的事儿往中国身上甩,甚至还用上了“敌对国家”这种带着明确定向的词。

这一套操作下来,节奏拿捏得确实准:该出面的礼仪场合偏不出面,在舆论场上说话反倒更冲——既避开了可能被解读成“同框”的象征性场面,又在国内摆出对华强硬的架势,两头的心思都占全了。

然而美驻华使馆在中文社交平台上发的内容,不止一次在这些事上“越界”,这次把“敌对”俩字摆出来,更像是把信息上的架势拉满了。用词变狠,不代表政策真的更强硬,但足够制造话题、挑出分歧。这就像信息战里的“声纳脉冲”,目的不是说服你,而是逼你回应,让讨论的焦点留在它设定的范围里。更巧妙的是,帖子里把毒品和未成年人健康这两个在美国国内很容易让人共情的事绑在一起,再加上对中国的标签化说法,对内能捞取支持,对外能施加压力,真是一举两得。

再说说芬太尼和电子烟。这里面有两层没明说的情况。第一,芬太尼问题是美国公共卫生危机叠加的结果,比如阿片类处方药滥用、监管环节有漏洞、社区里康复和教育资源跟不上。把责任推给中国,听着解气,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还会把本来能推进的执法合作和技术互认逼到政治化的死胡同里。第二,电子烟监管在美国本来是个技术上合不合规的事,FDA的PMTA流程、CBP的执法截留、地方上对口味的禁令乱七八糟,把“合法”和“非法”的边界搞得很复杂。

把“未经授权的产品”直接说成是“某国往外卖的”,逻辑上说不通,但传播起来够扎耳,这就是它的作用。我得强调一句:我没看到完整又权威的官方原文汇总,能把这几条内容和“敌对国家”的标签一一对应上,这部分的说法和时间线还得对照原帖和存档来核实,但从不少报道和评论区的截图来看,风向已经很清楚了——表达更激进,目标也更明确。

特朗普不来参加阅兵,不只是日程冲突那么简单。我更愿意把这当成一笔政治成本的盘算。参加中国的大型纪念活动,在美国的舆论环境里,象征意义远比实际好处大;而眼下中美经贸在“控着竞争”的框架下勉强没闹起来,双方发布的经贸沟通和阶段性安排里,把矛盾压下去是现实的选择。既然经贸上要少点动静,那就把强硬的感觉放到别的地方释放,这就能解释为什么礼仪层面冷了下来,舆论层面却热了起来。何况特朗普已经和普京在阿拉斯加见了面,所谓“借阅兵和中俄同框搞大三角”的想象空间没了,来不来对他的计划来说意义不大。

中国这边的回应也没停。谢锋大使在华盛顿和美国大豆产业的人“面对面”聊,把一串冷冰冰的贸易事实摆了出来: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大跌,中国的进口渠道正加速往多了扩,巴西正在填补份额。这不只是经贸的事,更是一把直接戳中共和党核心地盘的“政策回旋镖”。农业州是特朗普的票仓,这个群体对关税和订单的变化特别敏感,行业协会写的公开信、搞的游说,都会直接传到决策者那儿。打个比方,在对华关税这个杠杆的另一头,挂着的是爱荷华州、伊利诺伊州的种植安排、粮仓里粮食的价格,还有农机相关的金融生意。等他们发现“临时的贸易战”慢慢变成“固定的市场丢了”,对外那套强硬说辞就会被国内的账本反过来打脸。

这里有个常被忽略的细节,值得好好说说。全球大豆贸易往哪儿走,是由产量、汇率、运费、压榨能赚多少钱、港口效率这些因素一起决定的。过去几年,中国把“只从一个地方买”改成了“多个地方买+选合适的时候买”,在南美大豆丰收的时候多提前订、多安排船期,这就会让美国对华的大豆订单在统计上出现“季节性对不上+长期往下掉”的情况。一旦形成了稳定的供应链路子和金融上的避险习惯,想再让订单回流就难多了。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吨豆子,现在丢的不只是数量,更是以后讨价还价的底气。

再把目光拉回舆论场。美驻华使馆选择在中文平台发硬气的帖子,显然不只是说给中国网民听的,更是说给美国媒体、智库和国会那些“二次传播的人”听的。一条有争议的中文帖子,能被翻译成英文报道,再放进“对华要强硬”的证据堆里。对外宣传和对内宣传搅在一起,就产生了信息的镜像效应:你越反驳,它传得越广;你越纠结用词,它越能把“立场对立”的感觉钉死。应对的办法其实不复杂——把事实摆扎实,别跟着情绪走,说话分着来:公共卫生的事就谈证据和办事的机制,贸易的事就谈规则和成本,别把所有事都往“意识形态”的框里塞。

至于阅兵本身,我注意到大家更关心有哪些“厉害装备”。从官方材料来看,暂时没有权威的清单能确定具体有哪些新型装备,也没有完整的外宾最终名单,这些都得等官方发布。不过能肯定的是,阅兵这个时间点本身就有“展示战略信息”的作用,就算一句话不说,队伍里“谁出现了、出现了多少、是怎么排的”,都能传递出外界能看懂的信号。在这种时候,外面的杂音变多,是很正常的事。习惯它就好,就像舰队在电磁干扰强的地方保持队形,该走的流程稳住、节奏把准,别被干扰的东西带着走。

我不想把这场舆论上的争执说得太玄乎。其实更实在的是,两边都在“没闹过火”的范围内递信号,各自捞自己需要的东西。美方拿“要对抗”这话造势,无非是想在国内的政治和安全议题上说得过去;中方就拿贸易、产业链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来回应,把压力和成本推回去,让美国那些投票的老百姓能实实在在感觉到自己钱包受的影响。

这么一来,两边的一些冲击能抵消掉不少,也会在彼此的打算里留下点痕迹。对咱们来说,最要紧的不是把对方每次“叫板”都当成啥大决战,而是把事实的细节弄扎实了,把经贸的底子打牢了,把技术和装备的水平提上去。等美方发现,光靠吵吵能拉点支持率,可真要动真格就会丢选票的时候,这场较量才能回到讲道理的路子上来。

最后给关心这事的读者说三条实在能用的法子。第一条,要是碰上给人“贴标签”的说法,先别急着信,先去查查原话是啥、啥时候说的。要是连原帖子或者官方存证都没有的指责,就先记着“等官方确认了再说”。第二条,涉及公共卫生和技术上合不合规矩的事,别带着火气找原因。把问题拆解开,看看监管的流程是咋走的、证据链全不全,这么一看就会发现,能坐下来合作的地方其实不少。第三条,看贸易相关的事,别只盯着数字看,更得看看谁在掏这份钱、这份成本过多久会影响到大家投票的选择。等两边不只是对着喊,改成坐下来算实际的账,这事就好谈多啦。

来源:朝晖前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