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7日,黑龙江省档案馆向世界独家披露了一份尘封85年的日伪“秘”档——《绥阳国境警察队本队关于杨靖宇被射杀的通报》。这份来自侵略者之手的冰冷记录,以其精准的笔触,确认了1940年2月23日16时30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将军在吉林濛江县(今靖宇县)西南5千米标高四九〇附近壮烈殉国的确切时间与地点。这份档案,不仅以敌人的视角勾勒出将军的英雄气概与日军的残暴本性,更以“铁证如山”之姿,警示我们必须在当下建立健全历史档案的防范与保护机制,以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确保民族记忆的真实与完整。摘要:2025年8月27日,黑龙江省档案馆向世界独家披露了一份尘封85年的日伪“秘”档——《绥阳国境警察队本队关于杨靖宇被射杀的通报》。这份来自侵略者之手的冰冷记录,以其精准的笔触,确认了1940年2月23日16时30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将军在吉林濛
这份档案的重见天日,其价值远超还原历史细节。它作为侵略者自诩“战果”的内部通报,却意外地成为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最直接、最无可辩驳的证据。面对那些试图歪曲、否定抗战历史的论调,这份详尽记录杨靖宇将军牺牲经过、随身物品(包括显示其长期斗争意志的巨额现金和武器)的日伪档案,无声却有力地驳斥了所有谎言。它从敌人的视角,刻画了一个令侵略者胆寒的民族英雄形象,成为我们筑牢国家文化安全基石的警醒与契机。
完善档案保护机制,立法是首要基石。我国《档案法》及2024年3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已构建法律框架,但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隐蔽性与复杂性,仍需细化。我们可借鉴德国经验,例如其《联邦档案法》对历史档案的严格管理和对篡改行为的严厉惩处。具体而言,应在现有法律法规中增补针对伪造、篡改、销毁历史档案以虚无历史的条款,明确其法律责任与惩戒细则。同时,应建立更透明、更平衡的档案开放与利用机制,确保珍贵历史档案能够依法得到妥善保管和有效利用,避免因过度封闭而给虚无主义留下解读空间。
技术创新是档案保护的强大引擎。在数字化浪潮下,历史档案的长期保存与真实性维护面临挑战。我们应大力发展区块链存证技术,确保数字档案的原始性、不可篡改性与可追溯性,使其成为对抗数字篡改的“数字钢印”。同时,可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海量历史档案进行智能识别、交叉比对和关联分析,主动发现并纠正历史叙事中的偏差,有效反击虚无主义者碎片化、断章取义的叙事策略。例如,通过AI对影像、文字、口述史料进行多维度分析,构建更全面的历史图景,让历史真相在数据洪流中更加清晰。
公众参与是档案保护不可或缺的活水。历史档案的守护不应仅限于专业机构,更需激发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感。除了常规的档案捐赠奖励和知识普及活动,我们应创新公众参与模式。例如,利用新媒体平台发起“寻找历史记忆”众包项目,鼓励公民上传、分享与历史档案相关的家族记忆、口述史料,并通过专业机构的审核与认证,形成互补。此外,可结合文创产品开发、沉浸式体验展览等方式,将档案内容转化为易于传播和接受的文化产品,特别是吸引年轻一代关注并热爱历史,让他们成为历史真相的“自发守护者”,让民族记忆在日常生活中生生不息。正如杨靖宇将军的日伪档案,其披露本身就是一次强有力的公众教育,让更多人认识到历史铁证的价值。
历史不会自行言说,但档案能让历史开口。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暗流涌动,我们绝不能有丝毫懈怠。杨靖宇将军的血肉之躯,与这份日伪档案的墨迹,共同构筑了民族记忆的坚固防线。我们必须以更完善的立法、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广泛的公众参与,让这份铁证如山的警示,化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强大力量,共同守护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让英雄的精神永垂不朽,历史的真相永不蒙尘。
来源:历史追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