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某车企把“先用消费者的钱再造车”的手机套路搬进汽车行业,结果尾款门越闹越大,定金不退、生产延迟、舆论反噬,企业名声像漏气的轮胎,噗噗往下掉。这家企业当年在手机圈靠预售、秒罄、黄牛加价三板斧杀出血路,如今想原封不动搬到汽车圈,却忘了汽车不是手机,四五千块的定金在手机时代算“小钱”,放到一辆二三十万的车上就成了“割肉”。不少交了定金却等不到车的车主,把“尾款门”刷上热搜,连消协都出面点名批评定金纠纷占比超六成。
我特意去翻了翻数据,中汽协说2025年前四个月全国汽车产销首次双双破千万辆,新能源出口同比涨五成多,看似烈火烹油,可单车利润低到只剩1680元,价格战打得比夜市砍价还凶。
在这种环境里,车企把几千块定金攥在手里,等于提前把一辆车的利润锁进自己口袋,消费者一旦反悔,利润直接翻倍。车还没造出来,这笔钱就在账上吃利息,有人粗算过,十万订单的定金躺在银行一年,光利息就够给高管多发几个月奖金。
手机时代玩预售,顶多是抢不到新机骂两句,汽车可是大宗消费,定金动辄几千上万,普通家庭掏这笔钱得掂量再三。当年手机缺货,黄牛加价还有人接盘,因为转手容易;汽车可没法像手机一样塞进背包倒卖,一旦消费者醒悟,定金就成了烫手山芋。更微妙的是,法律界人士已经指出,这种模式与《电子商务法》里“不得利用格式条款排除消费者权利”的规定撞车,涉嫌霸王条款。北京某律师事务所的赵律师在直播里直言:“定金不退的约定如果未显著提示,属于无效条款。”话音刚落,直播间弹幕刷满“已截图保存”。企业公关连夜发声明,承诺“可退可改配”,可早干嘛去了?
有人替车企喊冤,说造车太烧钱,动辄百亿投入,不拿消费者的钱周转就活不下去。听起来像苦情戏,可细琢磨不对劲:传统车企当年没靠预售也把车造出来了,靠的是银行信贷、产业基金、政府补贴,风险由企业扛;现在倒好,风险全甩给消费者,利润却自己全吞。更耐人寻味的是,这家车企当年在手机圈就擅长“饥饿营销”,每次发布会都配一张“售罄”红图,转头找代工厂加单,黄牛价水涨船高,企业既不承认也不否认与黄牛的关系,反正流量和利润双收。如今把同一套剧本搬进汽车圈,却忘了汽车产业链比手机长得多,一颗芯片短缺就能让排产推迟半年,消费者哪等得了?老李后来跟我说:“年轻时我们买彩电冰箱,都是现货现提,怎么越活越倒退了?”我无言以对。
尾款门闹大后,车企悄悄修改了App上的定金条款,把“不可退”改成“可申请退还”,又把“预计交付”改成“以生产通知为准”,看似让步,实则文字游戏。有车主尝试退款,系统提示“已排产,无法取消”,可排产编号根本查不到。
说到底,企业把消费者当资金池,根源在于行业太卷,利润薄如纸,只能打用户的主意。中汽协数据显示,2025年4月行业利润率不足4%,一百多款车扎堆降价,卷配置卷续航卷激光雷达,最后卷到用户钱包里。
可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把风险转嫁给消费者。德国车企当年也经历过价格战,宁可减产保利润也不玩定金套路,最终靠品牌力熬过来;日本车企在石油危机时推出省油车型,反而赢得市场。中国企业想弯道超车,靠的应该是技术和服务,而不是算计定金的小聪明。有人回复:“不是我们不支持国货,是国货先寒了我们的心。”
当年手机预售能成功,是因为市场增量无限,用户愿意为新鲜感买单;如今汽车市场进入存量竞争,消费者比任何时候都精。企业若还抱着“割韭菜”心态,最终只会割到自己。希望这场风波能让更多车企明白:用消费者的钱造车,不如用消费者的心造车。屏幕前的您,是否也遇到过定金套路?欢迎留言聊聊您的经历,或许下一个改变行业的人,就是曾经吃过亏的您。
数据来源:中国消费者协会《2025年第一季度投诉报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25年5月产销报告、车质网《2024年前十月投诉分析报告》
来源:都市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