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夏天电费突然暴涨,冬天暖气费莫名翻倍,自来水公司一句“成本上涨”就轻松搪塞所有质疑?别急,这种“垄断式套路”终于要被重拳整顿了!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夏天电费突然暴涨,冬天暖气费莫名翻倍,自来水公司一句“成本上涨”就轻松搪塞所有质疑?别急,这种“垄断式套路”终于要被重拳整顿了!
2025年8月20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公用事业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直接针对供水、供电、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广播电视、公共交通等这些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刚需行业”。文件一发布,网友直呼:“早该管管了!”
一、为什么偏偏是公用事业领域?
说白了,这些行业太“特殊”了。像自家不能私自挖井取水,也不能随意私拉电线供电。它们天然处于垄断地位,市场竞争几乎不存在。但部分企业凭借“独此一家”的优势,将势力延伸到上下游竞争环节。比如:
•装燃气必须买指定公司的灶具,否则不通气:2024年青海省民和川某天然气公司就因强制用户购买指定壁挂炉,被法院判决赔偿8万元经济损失;
•用电报装被强制捆绑“工程服务费”:曾有供电局要求用户必须采购其关联企业生产的变压器,不然就拖延供电;
•污水处理厂联手供应商排挤竞争对手:某地污水处理厂通过限定设备品牌,把外地供应商排除在本地市场之外。
这些行为看似“合规”,实则是利用自身垄断地位,将成本全部转嫁给老百姓和中小企业。
二、严查关键问题
《指南》聚焦关键问题,针对性强化监管:
1. 明确反垄断执法准则:以维护公平竞争为核心,结合公用事业特性,划分自然垄断与竞争性环节,实施全流程监管。
2. 细化垄断行为认定:明确市场支配地位的判定依据,细化不公平高价、强制交易等行为的认定标准,以及正当理由的界定范围。
3. 加强经营者集中审查:重点关注自然垄断环节与竞争性环节的经营者集中行为,对可能排除、限制竞争的交易,要求经营者依法申报。
4. 开展合规指导与培训:通过组织合规指导会、专题培训等形式,引导企业排查合规风险、完善内控制度,提升反垄断合规管理水平。
5. 规范涉企收费行为:针对水、电、气、暖等领域,严查重复收费、强制收费等违规行为,健全收费项目公开机制,确保收费透明合规。
简单来说,就是要让这些“躺赚”的企业回归服务本质,而不是依靠垄断地位剥削消费者。
三、背后暗藏的商业真相
公用事业垄断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价格上涨这么简单,它严重扭曲了整个市场的竞争生态:
•中小企业被压榨:2025年某区域炉渣综合利用企业联盟起诉垃圾焚烧厂,指控其通过断供炉渣、强制采购设备等手段垄断市场。一旦败诉,50%的中小炉渣厂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技术创新被扼杀:某燃气设备企业研发的节能灶具,因无法进入垄断企业的“白名单”,最终被迫退出市场;
•区域经济壁垒:外地燃气设备企业由于本地“备案制”的限制,长期无法参与招标。这种隐形壁垒使得行业效率难以提升,技术更新缓慢。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垄断往往披着“合法外衣”——通过行业协会、标准制定等隐形手段排除异己,最终形成利益固化的“铁饭碗”。
四、反垄断频出手
近年来,反垄断执法行动不断:
•2021年,某港华燃气公司因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被罚没超4000万元。
•2022年,陕西13家水泥企业因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被罚4.51亿元。
•2023年,某中燃公司因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被罚没5040.07万元。
•2023年,山东8家水泥企业因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被罚2.28亿元。
•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典型案例,明确燃气公司强制搭售行为属于违法,判决其赔偿消费者损失。
本次《指南》细化规则,让执法“刀锋更准”。未来,若消费者发现垄断行为,可拨打12315热线、通过市场监督总局官网或在微信/支付宝搜索“12315”小程序进行举报。
垄断破除的背后,其实是国家经济逻辑的转变——从追求规模效率到公平竞争,从保护“大而不能倒”到激活中小微企业的活力。
最后:垄断之下,没有真正的赢家
当我们抱怨菜价油价波动时,我们常常忽略:水电气这些“隐形垄断”,才是民生成本的大头。它们的每一次任性涨价,都在悄悄掏空每个人的钱包。
国家出手的意义,远不止于“降费”。它撕开的是长期被忽视的经济暗角,唤醒的是对公平竞争的敬畏。唯有打破垄断壁垒,市场才能真正回归“用产品说话、用服务竞争”的本质。
数据来源:市场监管总局官网《关于公用事业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中国反垄断执法年度报告(2021-2023)、国家统计局等
原创声明:本文基于公开信息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合规提示: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转载需授权
来源:城市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