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见证丨粉皮“旋”出产业链,林果“甜”到百姓家——跨村联建新成就,达成!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7 18:03 2

摘要:天气晴好,艳阳高照。钢城区艾山街道庙子村的粉皮晾晒场上,工人们正将刚出锅的粉皮一张张铺在架子上,浓郁的薯香在空气中蒸腾,薄如蝉翼粉皮弹润透亮,不负延续三百年的美名。而这些传承了几代人手工技艺的工人不会想到,薄薄的粉皮,正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支点——由庙子村牵头成

[x]

Player version

Player FPS

Video type

Video url

Video resolution

Video duration

天气晴好,艳阳高照。钢城区艾山街道庙子村的粉皮晾晒场上,工人们正将刚出锅的粉皮一张张铺在架子上,浓郁的薯香在空气中蒸腾,薄如蝉翼粉皮弹润透亮,不负延续三百年的美名。而这些传承了几代人手工技艺的工人不会想到,薄薄的粉皮,正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支点——由庙子村牵头成立的联合党委,以粉皮加工基地为引擎,带动周边村庄“抱团”发展。

在钢城区另一端的汶源街道,桃源北线联合党委则靠着满山坡的林果,也走出了另一条共富路。如今,以片区建设带动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发展聚合的发展思路,正共同勾勒出钢城区“党建引领、片区联动”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拍摄地点:钢城区跨村联建项目现场

拍摄内容:片区联动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从“乾隆贡品”到“共富产品”

庙子粉皮加工基地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声与蒸汽声交织成热闹的乐章。东侧的自动生产线上,浆液经高温定型、冷水冷却,一张张均匀透亮的粉皮顺着传送带送出;西侧的传统手工区,工人手里勺子的一起一落,倒进旋子里的淀粉糊便均匀散开,随即放进热水锅内煮透,接着再放入冷水中降温,一张晶莹剔透的粉皮成形了。“旋制粉皮主要靠手的力度和方向,再配合水的温度,这样旋出来的粉皮才能厚薄均匀。”工人介绍道,“我们的粉皮都不使用机器烘干,而是靠最传统的工艺,在太阳下晾晒到水分蒸发殆尽,成品粉皮才算制作完成,口感格外劲道!”

这座总投资约80万元、占地5亩的加工基地,是钢城区“农业与文旅相融合、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生产与体验相融合”思路的生动实践。基地不仅保留了传统手工制作工艺,还配套建设了粉皮历史文化展示厅——乾隆帝与当地粉皮的传说徐徐展开,游客能“触碰”到三百年前的贡品工艺。电商直播台前,庙子村党支部书记田茂强正举着刚封装好的粉皮向镜头介绍:“我们的粉皮是真正的‘无添加’,传说乾隆皇帝就爱吃庙子粉皮炖鸡!”

更让村民们高兴的是,基地直接解决了十余人的就业难题。“这十多个岗位,覆盖了我们联合党委下庙子、罗汉峪、九龙庄三个村的困难户和留守妇女。”田茂强指着包装区里忙碌的工人说,“像罗汉峪村的李大姐,以前在家种地瓜,一年也就挣几千块,现在在包装区上班,既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每月还能多挣不少,逢人就夸这个项目真好!”

这种“老手艺带动新就业”的模式,在钢城区并非个例。在汶源街道桃源北线联合党委覆盖的四个村里,漫山的桃树、樱桃树同样成了“就业树”。“以前村民要么自己摆摊卖果,要么等着贩子来收,辛苦不说,还容易被压价。”联合党委书记张登平站在挂满红桃的果园里,随手摘下沉甸甸的果子,“成立联合党委后,我们发挥各个村的种植优势、整合产品资源,果子量大了、价格涨了,还吸引了很多游客来采摘。”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共赢”

“以前九龙庄村的地瓜,要么自己吃,要么低价卖给贩子,忙活半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直供庙子粉皮基地,扩大高粉地瓜的种植规模,一亩地能多挣不少钱!”

在庙子联合党委的座谈会上,九龙庄村党支部书记算起了“合作账”。2023年,庙子村、罗汉峪村、九龙庄村成立庙子联合党委后,第一个动作就是整合资源——庙子村出粉皮加工技术和品牌,罗汉峪村、九龙庄村出土地和地瓜种植资源,形成“地瓜种植-粉皮加工-销售”的产业链闭环。

如今,在联合党委的协调下,三个村已流转土地100亩,专门种植高粉地瓜。“我们还请了农业专家来指导,教村民选种、施肥,保证地瓜的淀粉含量。”田茂强蹲在地瓜田里,捏起一把湿润的泥土,“你看这地瓜苗,长得多壮实!今年秋天收了地瓜,直接运到粉皮基地,不用村民自己找销路,省心又挣钱。”

这种“资源互补、抱团取暖”的逻辑,在桃源北线联合党委身上同样得到体现。“我们四个村都种桃和樱桃,但以前各卖各的,品种杂、价格乱,形不成规模。”张登平带着记者走进联合党委的服务大厅,墙上的产销地图清晰标注着每个村的种植面积和品种,“现在我们统一规划,有的村品种早熟,有的村品种晚熟,可以实现错峰上市,比从前各村‘单打独斗’的时候,能多卖一个多月!去年四个村的林果总收入比前年明显提升,这就是‘抱团’的力量。”

在服务大厅的一角,几名村民正围着摄影师学习拍照。“钢城区摄影家协会来到我们联合党委下的沙岭子村驻点,专门教我们拍果园美景、摘果瞬间,可以发在网上吸引游客。”张登平笑着说,“以前村民哪懂这些?现在不仅会拍视频,还会开直播卖果。上个月还有个村民直播卖桃,效果不错!”而在庙子联合党委的粉皮文化展示厅里,类似的“技能培训”也时常开展——电商培训、粉皮制作技艺培训……从“会种地”到“会经营”,村民们的致富本领在联合党委的带动下越来越强。

从“单一生产”到“全链共富”

站在庙子粉皮加工基地的晾晒场上,田茂强描绘着未来的蓝图:“我们计划再投资建设庙子粉皮产业园,分加工聚集区、文化体验区、仓储物流区,还要搞甘薯良种培育。全部建成后,年产能能到200吨以上,产值预计600万元,能解决百余人就业!”他的语气里满是期待,“到时候,游客来不仅能体验做粉皮,或许还能逛地瓜主题公园、吃地瓜宴,把‘粉皮经济’做成‘文旅经济’。”

而在桃源北线,产业延伸的脚步同样不停。“我们在骑行绿道旁建了‘桃气驿站’,夏天卖桃、秋天卖樱桃,冬天就卖草莓——今年新建了草莓大棚,冬天就能上市,这样一来我们全年都有鲜果。”张登平说,产业振兴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自然就跟上了。桃源北线的跨村联建项目引进了书法培训、手工编织等,让村民的生活更丰富。“每次都会有老师来教孩子们写书法,村里的老人也能来学手工编织。”张登平说,“这样一来,村民们又可以掌握一项技能,比卖自家的农产品收益更高!”

从庙子村的粉皮香,到桃源北线的林果甜,钢城区的乡村振兴正沿着“党建引领、跨村联建”的道路稳步前行。据钢城区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区已成立55个联村党委,覆盖62%的行政村,带动建设5个示范片区。“我们就是要让各村‘抱团’推进产业项目、联合培育特色品牌,让传统产业焕新,让生态资源变现,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下的共富路。”

庙子村的晾晒场上,一张张粉皮在阳光下泛着银光;桃源北线的果园里,村民们正忙着给桃树修剪,期待着明年的好收成。在钢城区的大地上,这样生机勃勃的场景,正成为乡村振兴最动人的注脚。

来源:舜网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