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枚1900年期间法国发行的明信片,上面的英文和法文翻译过来就是“中国小孩在吃早餐”。画面是汕头乡村某处用早餐的孩童,虽然桌子上残破不堪,盘子里的菜肴也不多,但从孩童用大碗盛饭这个情节可以看出,他们还是能吃饱的。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摄影师,小孩子们一脸的腼腆。
专题学术讲座聚焦潮汕食俗的发展演变
这是一枚1900年期间法国发行的明信片,上面的英文和法文翻译过来就是“中国小孩在吃早餐”。画面是汕头乡村某处用早餐的孩童,虽然桌子上残破不堪,盘子里的菜肴也不多,但从孩童用大碗盛饭这个情节可以看出,他们还是能吃饱的。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摄影师,小孩子们一脸的腼腆。值得留意的是木质饭桶和小孩们手中的“九支莲”碗,都是比较有特色的潮汕符号,说明在120多年前,潮汕人就已经在使用这类图案的餐具。这张展示乡村儿童津津有味吃早餐的摄影明信片,反映了潮汕地区这一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况,是民俗风情摄影系列的成功之作。
这是一枚1900年期间,由汕头美璋照相印制的明信片,主题是卖水果,画面是在汕头某街头买卖时令水果菠萝的情景,卖水果的小贩正坐在椅子上,双手熟练地刀切菠萝,切好的菠萝摆在盘子上,而菠萝皮装在地下的竹筐里,非常讲究卫生。有两位小顾客正在摊担前吃得津津有味,旁边光着胸膛的那位正对着小贩说话。值得留意的是,竹筐前还有一个陶罐,里面装着清水,是用来清洗削好的菠萝。
物富工臻味绝顶,南烹自古可叹惊。这是一枚1900年期间的明信片,题目为品尝美味的中式食品。明信片上可见餐桌上六位男士面对着精美的菜肴,那种垂涎欲滴的表情,让人对美食有无限的想象。
村口大榕树下的市集,这张100多年前的旧影像,展示了乡村集市热闹的场面,有的在擀面,有的在卖杀净的鸡鸭鹅,有的在摆卖甘蔗,有的在摆卖小吃,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商品经济发达由此可见一斑。实际上,这种乡村市集时至今日,在两广地区的农村依然可见到。
3月12日下午,市彬园警史馆联合汕头大学行川书院在汕大东校区举办《最美人间烟火气——影像中的“美食孤岛”故事(食俗篇)》专题学术讲座。主讲嘉宾为市彬园警史馆馆长朱奕毅,作为市政协文史委特约研究员、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委会委员,他长期致力于汕头警史和汕头开埠文化的研究。
讲座上,朱奕毅通过收集到的珍贵历史影像,以文化的视角,聚焦潮汕食俗的发展演变,从“人间烟火,至味潮汕”“潮汕食俗的演变”“历史影像对于潮汕美食研究的作用和意义”三部分进行解读,分享他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心得。
百年食俗老影像展示“活态地方志”
“潮汕菜以其独特的风味、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华饮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无论从街头小吃到宴席佳肴,无不体现着对食材本味的尊重与烹饪技艺的极致追求。”据朱奕毅介绍,潮汕地处东南沿海,山海资源丰富,湿热气候催生了多样化的食材(如海鲜、山珍、蔬果)。这种地理环境直接影响了潮汕人以“鲜”为核心的美食追求。晋唐至两宋时期,中原移民南迁至潮汕,带来面食制作与烹饪技法,与当地渔猎文化结合,形成“山海融合”的饮食基调。随着樟林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枢纽,潮商引入东南亚香料,推动卤鹅、沙茶酱等风味诞生。1860年汕头开埠后,西方烘焙技术与南洋饮食融入本地,诞生了“朥饼”“南洋咖喱粿”等创新小吃。而近代潮汕的辉煌所带来的经济腾飞,促使餐饮业繁荣一时。21世纪以来,牛肉火锅凭借“现宰现切、分部位涮煮”的极致鲜味风靡全国,纪录片《风味原产地》更将潮汕美食推向国际。
他强调,潮汕食俗作为潮汕菜形成的文化依托,其发展历程深受历史、地理与人文因素影响。潮汕饮食与民俗紧密相连,潮汕人对饮食的执着甚至延伸至文化认同。潮汕菜就如同一部活态的地方志,从远古的食材交融,到现代的创新传承,每一道菜品都在诉说着历史与人文的故事。
尤其引人关注的是讲座中所展示的与汕头埠相关的食俗历史影像,极具视觉冲击力,譬如潮汕农夫与农妇的劳作图,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直观见证;潮汕孩童就餐图中木制的饭桶、盛饭用的“九支莲”碗,则是潮汕食具最直观的展示;街头削菠萝卖水果的小孩图,生动诠释了“穷人孩子早当家”的潮汕俗语;洋人喂养乌猪图则诙谐幽默,令人忍俊不禁;1890年期间的小礐石洪厝街的菜市图,则是汕头开埠民俗题材的先声之作;1900年期间德国不莱梅国家博物馆所设立的汕头“南兴号”干果行情景模拟图,则是汕头商业繁荣、美食走向世界的历史见证;1930年期间月浦乡孩童赶狮头鹅过潮汕铁路枕木图,画面充满情趣,是美食与历史文化遗址(潮汕铁路)完美结合的存照。
具象性表达提升地方文化传播效能
在交流中,大家对主讲嘉宾通过课件所展示的珍稀历史影像以及精彩的点评非常认同,一致认为通过本次学术讲座,系统了解到潮汕食俗的发展演变以及潮汕美食的核心特色。
专家们认为,历史影像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载体和工具,讲座中展示的影像资料以直观的视觉形式记录了昔日潮汕先民生活、生产的场景,其视觉冲击力远胜文字描述,能更有效地向公众展示潮汕饮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美学价值,这对于唤醒市民对城市文化根源的认同、促进社区参与保护行动有现实意义。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历史影像已成为抵抗集体记忆流失的武器,可防止新一代对城市历史产生断层认知。应该通过技术赋能,推动文化遗产从静态保存转向动态传承,助力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留住文化根脉。本次学术讲座以历史影像和学术文献的具象方式来展示潮汕饮食文化非常棒,这对于推动潮汕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在讨论中,大家形成这样的共识,潮汕食俗与潮汕美食相互依存、相互塑造,共同构成了潮汕地区独特的饮食文化体系。食俗是美食诞生的土壤,美食是食俗的具象表达,两者之间双向互动、共生演进。通俗地说,潮汕食俗是潮汕美食的文化基因,潮汕美食是潮汕食俗的物质呈现。二者在历史长河中互相滋养——食俗为美食提供传承场景和社会功能,美食则为食俗注入生命力与辨识度。这种互动不仅塑造了“舌尖上的潮汕”,更成为维系族群认同、传递文化记忆的核心纽带。
在全球化的今天,百载商埠的汕头总能以饮食为纽带,让食客在味蕾的震颤中去触摸这座“美食孤岛”的灵魂,这对于推动汕头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本报记者 陈珊娜
(图片除注明外由彬园警史馆提供)
来源:科普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