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71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最近网上流传着这样一条消息:“剑桥大学研究发现,一个西红柿的糖分,相当于一大口可乐!”不少人看完后吓了一跳,连饭桌上的西红柿也开始躲着吃了。
可这是真的吗?一个看起来健康的西红柿,真的会变成“隐形糖罐”?我们查阅了原始研究、营养数据和专家解读,今天就来给大家好好掰扯一下。
这条消息最早出现在一篇英文文章中,标题是“Tomatoes: The Unexpected Sugar Bombs”。文中引用了剑桥大学一项关于“果蔬中天然糖分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指出“部分水果蔬菜在加工过程中,糖分释放度高于预期”,其中提到西红柿的糖释放率约为10%~12%。
但问题是——这根本不是在说“西红柿含糖量高”,而是在研究人体吸收糖的效率。
也就是说,有人断章取义,把“糖分释放率”错当成“糖含量”,再对比可乐的总糖量,自然就得出了“吃西红柿=喝可乐”的荒唐结论。
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每100克新鲜西红柿中,含糖量约为2.6克。而一瓶500毫升的普通可乐,含糖量大约在53克左右。
我们来对比一下:
吃一个中等大小(约150克)的西红柿,摄入的糖分是 3.9克
喝一大口(约50毫升)可乐,摄入的糖分是 约5.3克
所以,吃一个西红柿的确能摄入几克糖,但离“等于一大口可乐”至少还差个“半个西红柿”。更重要的是,这些糖的“来源”和“代谢路径”完全不同。
我们常说“少吃糖”,可糖也分很多种。
西红柿中的糖属于天然糖,以果糖、葡萄糖为主,伴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C、番茄红素等营养成分。这些天然糖在胃肠道中释放较慢,不会导致血糖迅速飙升。
相反,可乐中的糖为添加糖,主要是高果糖浆或白砂糖,进入血液速度快,容易造成胰岛素波动,长期大量摄入会增加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风险。
它富含番茄红素,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的风险;
它的钾含量较高,有助于调节血压;
它还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A和膳食纤维,对免疫力、皮肤、肠道健康都有帮助。
当然,特殊人群需要注意。比如糖尿病患者,虽然西红柿升糖指数较低(约为30~35),但仍建议控制分量,搭配低GI食物一起进餐。
一瓶乳酸菌饮料,糖分能高达20克以上;
一小盒早餐麦片,含糖量可能超过30%;
连不少“低脂”酸奶,也常常“高糖”得惊人。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天糖摄入量不超过25克。可现实中,很多人一顿饭就不止这个数。所以,与其担心西红柿,不如盯紧你的饮料瓶、零食袋和“伪健康”食品。
我们再回到那篇剑桥研究。它研究的是不同食物在消化过程中的糖释放率,结果显示西红柿在某些加工形态(如浓缩酱)下,会释放较多的糖分。但这远不等于“糖含量高”或“危害等同可乐”。
就像一把刀,锋利程度和你是否会受伤是两回事,关键看你怎么用。天然食物中的糖,在合理摄入范围内,并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反而是你身体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
“吃一个西红柿=喝一口可乐”这种说法,是典型的“伪科普”+“夸张标题党”。我们查阅了剑桥大学原始研究、国家食物数据库、营养学指南,都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这种说法。
科学不是用来吓人的,而是用来让我们吃得安心、活得明白的。下次看到类似标题,别急着转发,先动动手查个真伪,也许就能避免自己被“吓瘦”了。
[1]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2] Cambridge University. Glycemic Response and Sugar Release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3] 世界卫生组织. Guideline: Sugars intake for adults and children.
[4]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