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60年间的巨变,离不开这支部队的贡献,是他们用生命完成开垦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7 17:29 2

摘要:但彼时西藏的景象却与别的城市大不相同,虽然都是中国的一份子,但当时的西藏还未被改变。

西藏,是当今无数人的诗和远方,是逃离喧嚣最好的落脚点,是美与信仰的代名词。

进藏的Z164铁路更是被称为最美的火车线路,318国道一路四季,此生必驾。

去往西藏从出发到抵达,每一环都让人不虚此行。

然而西藏能有今天,有一群人功不可没,那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

当共产主义在人民群众中传扬开来,人民便知自己有了当家做主的机会。

新中国成立后得到解放的各地人民欢呼雀跃,迈向新生活。

但彼时西藏的景象却与别的城市大不相同,虽然都是中国的一份子,但当时的西藏还未被改变。

“人民当家做主”?暂时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时的西藏深受农奴制的影响,这里的人们不论是思想还是自由程度落后的都不是一星半点。

为了能够改变西藏的现状,1950年1月,毛主席下令“先进藏”

要想让西藏的百姓全身心的相信共产党的领导,那就要先让他们看到为之信服的理由与功绩。

而当时进藏的道路,由于气候原因只有5至9月能通行,如果不尽快启程,那就得再等一年,西藏的人民就会多吃一年的苦,于是“进藏”迫在眉睫。

那么谁去?

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世界屋脊的名号可不是白来的。

常人在海拔3000米以上待一会儿都会觉得难以呼吸,何况是要日复一日驻守在西藏呢。

1950年1月5日凌晨,刘伯承和邓小平等人在重庆就进藏官兵究竟是谁展开了一番讨论。

刘伯承(右)、邓小平(左)

他们准备在二野选一个军出来,为此把每个军都拎出来对比了一遍。

从地理位置,到时间精力,方方面面都考量到了,最终由刘伯承拍板定下了十八军,他们从上到下都最令人满意。

十八军的军长张国华,这位十五岁便投身革命,已有三十多年战斗经验的将领,由他带兵进藏再合适不过。

十八军从挺进大别山,到渡江战役,他们与张国华配合默契,这几年可谓是士气正足。

人员配置安排好后,十八军集结在乐山、丹棱地区整训待命,当士兵们得知他们的下一个任务是进藏的时候,一个个惊呆了。

但他们秉持着“一切服从党的安排”准则,毫无怨言的出发了。

战士们立下“把五星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的豪迈誓言,开启了一条前无古人的路。

西天取经的道路是九九八十一难,去往西藏的道路几乎一样,可以说处处是难关,翻一座座山,跨一条条河,难度系数直逼长征。

而真正的难点还不在“路上”。

十八军的战士们从祖国腹地出发,向雪域高原前行。

进藏的路在哪?在“脚下”。

一边走,一边修,才有了路。

一路上,战士们轻则挖野草,重则凿山壁,没有专业机械,一切全靠战士们的双手。

在进藏途经的天全县,那里有一片烈士墓,葬的全是为了修路架桥牺牲的十八军战士。

这一路上,十八军之所以能做到“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就是因为战士们的无畏付出。

终于,在1951年9月9日,先遣部队成功抵达拉萨,五星红旗如愿飘扬在喜马拉雅。

1950年12月,进藏部队陆续抵达,这意味着西藏全境获得解放,西藏人民也不再被剥削被压迫,这是十八军进藏最基础的意义。

进藏之后要做的事情,才是真正改变西藏人民未来的大事。

在一个地方的营收中,农业、工业和商业几乎是缺一不可的。

可是十八军刚进藏的时候,西藏的营收只有农业,身处高山草原交通不发达导致的闭塞致使工商业发展缓慢也就罢了,连牧业在西藏都相当“随性”。

十八军是进藏了,但是身后的进藏之路还没有彻底修好,工商业的发展一时半会儿提不上日程,可农业的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进藏的十八军有上万人,可西藏本就生产力落后,为了不给西藏再造成压力,中央指示进藏官兵“不吃地方”。

也就是说,十八军除了生活必须品能够集体采买于地方,日常的口粮,只能靠后方的补给。

可数千里的运输损耗过大,成本过高,毛主席指示“建议生产与筑路并重”,这让本就犯难的十八军更难了。

但他们也知道,这是当下解决十八军困境的最好办法了。

于是,十八军与西藏地方政府交涉,购买下了拉萨西郊荒滩5000亩的土地。

这片土地多少年都没被耕种过了,满是荆棘,沙子,在西藏人民的眼中,是毫无用处的。

但军参谋长谭冠三却不这样想,他坚信是土地就有机会被改造成良田。

其实不是他过于乐观,而是当下的十八军没有更好的选择,分到官兵们手里的口粮从最初的一半,到三分之一,在这么下去,工作还没开展,人就饿不行了。

于是顶着寒冬凛冽的风,高原缺氧的条件,十八军的战士们,为了开荒热火朝天的翻地除草,遇到冻土,就用铁镐一下一下砸,在长时间的劳作里,不少战士手上都磨出了血泡,但依旧坚持着,哪怕因为上不来气还得干一会歇一会喘口气。

工作量大,体能消耗的就大,可他们的口粮却只有青稞麦粒,条件如此艰苦的情况下,十八军仅用了17天就开荒了2300多亩的田地,后来还陆续建成了七一农场和八一农场。

他们凭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西藏的土地上挥洒汗水,播下种子,官兵们曾经拿枪、拿笔的手,如今在在一篮一篮的收集牛羊粪便,只为给土地更多养料。

等待收获的过程中,十八军也没有闲着。

他们为西藏建立了第一个公共厕所,在布达拉宫前面建立了拉萨广场,着手于物质的同时,不忘精神文明。

到了收获的时节,战士们抱着自己播种的粮食争相合影,这些照片保留至今,成了回看十八军进藏史上的珍贵资料。

堆成小山高的从荒滩长出来的白萝卜,土豆,白菜,是藏民们之前从不敢想的。

他们震惊不已的同时也认可了解放军,看到了他们能建设好西藏的可能,藏民们对西藏的未来也开始憧憬起来。

在现在保留下来的垦荒地图上,当年,除了达赖喇嘛手里的土地外,其余的荒地几乎都被十八军开垦成了农田,这也是解放军在西藏,为西藏脱贫打响的第一枪。

这边在解决生产问题的用时,十八军的的筑路事业也在稳步推进中。

初入拉萨之时,修路进程刚刚抵达甘孜,要想直通拉萨,还要翻越雀儿山,渡过金沙江,澜沧江多个艰险之地。

十八军官兵们联合西南军区以及汉藏两族民工,近十万人在后方全力修路。

康藏公路从1950年,一直修到了1954年。

另一边,青藏公路也在抓紧施工,中央拨款30万,只为能让进藏有更多的选择,让物资运输不再是难题。

1954年12月25日,期盼已久的两条公路正式通车,西藏终于拥有了现代公路交通。

路通了,机会也就随之而来了。

十八军在易贡开垦的茶田,给西藏农业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给西藏的未来带去了商机。

通车之后,西藏人民走了出去,西藏的产业也走向五湖四海。

西藏的易贡茶业在全国有着几十家合作伙伴,易贡茶场也发展成了别具风格的茶旅品牌,持续为西藏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如果说易贡茶场是西藏第一家农商,那么林芝毛纺厂就是西藏第一家现代化工厂。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之初,在公路铁路建设成果显著党的情况下,中央为了支援边疆建设,发展现代化工业,将上海的毛纺厂连带机器技术与工人一同搬迁至西藏,成立了林芝毛纺厂。

在当年解决了数千人就业问题,创造了年入百万利润的辉煌场景。

如今毛纺厂在经历过低谷之后,产业升级,重回大众视野,还走向更大的国际舞台,成为了西藏的名片之一。

西藏自治区成立已经六十周年,西藏早已蜕变,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成果有目共睹。

如今的西藏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问题,和祖国其他城市一样,充满商机,日益繁荣,走在奔小康的路上。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当年愿意为解放西藏,建设西藏,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发挥到极致,甘愿“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十八军官兵们。

在十八军之后,一批又一批的解放军走上这片雪域高原,卫国戍边,让西藏得以长治久安。

这么看来,“开荒生产,自力更生,站稳脚跟,建设西藏,保卫边防”这十八军当年的任务,他们已然完美达成。

结语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这是十八军的老西藏精神。

时代虽然已经不同,但是这股老西藏精神仍然值得大力弘扬。

让西藏跟上祖国的脚步,随时代的进程进步,让西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才能不辜负当年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战士们。

参考资料:

西藏农垦事业的起点——中国教育新闻网

雪域高原回荡英雄誓言:走近5位原第18军进藏老兵——解放军报

军报记者寻根行丨记者沿线追寻十八军进藏足迹,感悟新时代传人风采——解放军报

进军西藏,历史选择了第18军——中国军网

西藏和平解放纪实 扎根西藏——国家记忆

来源:看历史浮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