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华东山区农业经济典型代表,丽水市培育形成了茶叶、笋竹、食用菌、畜牧、中药材、蔬菜、油料、水果和渔业九大“土特产”产业,“稻田养鱼”“林菇共育”等一批全球、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声名远扬。全市农业总产值从2003年的61.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77.9亿元
作者:余爱华 李莉
作为华东山区农业经济典型代表,丽水市培育形成了茶叶、笋竹、食用菌、畜牧、中药材、蔬菜、油料、水果和渔业九大“土特产”产业,“稻田养鱼”“林菇共育”等一批全球、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声名远扬。全市农业总产值从2003年的61.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77.9亿元,年均增长5.45%,带动了10万农民就近就便就业增收。
全市农业资源丰富,《丽水市农业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报告》显示:全市拥有地方农作物种质资源385份、中草药251种(占全国69.1%)、可食用大型真菌360种,同时拥有碧湖猪、白山羊、缙云麻鸭、中华蜜蜂、松阳鹊山鸡等独具地方特色的畜禽资源。全市培育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19个,丽水枇杷、龙泉灵芝、云和鳖、庆元甜橘柚等31个农产品入选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建成省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5个,30个产品入围浙江省名优“土特产”百品榜名单,是全省上榜最多的地级市。通过打造“丽水山耕”“丽水山居”“丽水山景”等区域公用品牌推动“土特产”加快发展,利用品牌牵引“土特产”成为丽水乡村振兴和群众增收的重要活力源泉。目前,“丽水山耕”名列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排行榜首位,“丽水山居”入选全国旅游八大重点案例并被重点推介。“云和师傅”“缙云烧饼师傅”“青田西餐大师”“松阳茶师”等“土特产”技能人才品牌已带动形成超千亿元的产业规模,带来了超50万个就业岗位,有力推动了群众“增技、增收”双向发力。
2023年,全市品质农业全产业链产值634.34亿元,同比增长10.04%。六大“土特产”全产业链产值549.99亿元,占品质农业全产业链总产值86.7%。2024年,推动全市品质农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700亿元,同比增长7%以上,其中,6条“土特产”全产业链产值达到600亿元,建成茶叶、食用菌、笋竹、畜牧4条产值超百亿全产业链。对标全省“百链千亿”布局,推进“一县一强链”建设,建成单链产值超十亿的“土特产”全产业链10条,新培育十亿级重点产业链1—2条。
通过推动农业企业融合发展、丽水山播“共富工坊”、直播电商产业带等多种措施和渠道,成功推动了农产品销售额增长,实现了农业与市场有效对接。既带动了广大农户创收增收,也促使村集体增收和农民致富“双赢”。如借助小红书等平台优质服务,助推莲都树上花花菌菇、遂昌长粽、青田糖糕、缙云大源馒头、庆元乌米饭等优质农产品走出深山,销往全国。2023年,丽水全市强村公司累计实现销售额1.04亿元,带动农民增收超3000万元。全市农产品活跃网店数476家,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37.9亿元,同比增长15.3%。农产品出口6.6亿元。
积极实施各具特色的乡村“土特产”惠民富民项目,引导社会团体参与农业项目建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低收入农户家门口就业,选拔确定市、县两级近百名“共富特派员”一对一帮扶,推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村集体增富。第一批确定试点乡镇36个、重点项目41个,计划总投资超47亿元,至2023年底开工项目40个,完工项目13个,完成投资5.1亿元,带动1.3万名群众增收5368万余元,人均增收4130元。“党建统领‘丽水山递’打通城乡共富路”等3项案例成功入选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最佳实践(第二批)名单。
作为联农带农富农的“火车头”-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一头联系群众、一头联系市场”作用,围绕“产、销、购”,积极探索出“党建+村集体(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企业市场发展模式,通过集采集配、直供直销、消费帮扶、农资供应等方式,把农产品与大市场“链”起来。2023年,农业农村系统招引落地大项目25个,总投资28.48亿元,成功引育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浙江可信竹木有限公司。全市已培育国家重点龙头企业5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59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79家。
以农业企业为龙头,进一步发挥财政投入资金“四两拨千斤”和联农带农要求,农户和行政村通过入股、分红、就业、租金等形式,更多参与分享“土特产”全产业链全过程的增值收益。如龙泉市竹垟畲族乡乡村振兴发展有限公司和森旺菇业有限公司总投资6900万元、合作共建的智能化食用菌养菌中心正式投产后,企业产值可达1300万元以上,每年可带动周边400多户黑木耳种植户增收2000多万元,从而实现依托养菌中心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村民稳妥性增收的“双重利好”。
农业经营主体市场化运营水平不高,特别是缺乏大型精深加工企业、终端销售企业,产业协会作用发挥相对有限,小农户与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对接难题依然存在。
“土特产”全产业链中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农户之间、服务组织与被服务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较为松散,或多或少存在随行就市现象。
一些产业链虽然实现了产、加、销全链条发展,但联结方式仍以传统的农产品购销为主,缺乏相配套的服务联结、营销联结等,一体化程度不够高。
一是注重外引内育,大力培育规模主体。聚合财政税收、金融保险、营销市场、人才引育等政策资源要素,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问题导向,“缺什么招什么、招大引强”,开展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引育行动,瞄准“独角兽”“单打冠军”、上市公司、“瞪羚”企业“靶向式”招引,同步抓好抓实本地骨干农业企业培育壮大。深入实施家庭农场培育提升计划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档升级发展行动,注入更多“活血”元素壮大其力量。引导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人群体投身现代农业,大力实施订单式现代农民培训,打造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精英农民队伍。二是优化布局体系,不断增强服务品质。把握省农业“双强行动”政策机遇,把生产、产业、服务环节“三合一”贯通,构建“农事服务中心+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序推进区域性现代农事服务中心合理布局、全域覆盖,集成提供“农机+农技+农资”“科技+品牌+数字”一揽子综合解决方案,推动线上线下为农服务系统化、专业化。鼓励农业企业、供销社、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等通过股权投资、业务合作、技术入股等方式,参与农事服务中心建设运营。积极引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形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农户提供代理耕、防、种、收等农业生产服务,解决政策、技术、农资、培训、金融保险等需求和问题。如庆元县建立“企业+农户(合作社)”形式,推广“两头集中、中间分散”食用菌生产模式(即菌棒集中生产、食用菌集中烘干,出菇采摘环节分散至各个菇农)。通过菌棒工厂化生产、接种、管理社会化服务等多种形式,促进村集体和农民增收。菇农年人均产值约4.7万元、年人均收益约2.8万元。三是提高核心竞争力,持续擦亮特色品牌。以特色品牌为纽带,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小农户组团形成共同体,共建品牌底色,共护品牌声誉,共享品牌溢价。实施“丽水山耕”品牌二次飞跃行动,构建“公用品牌+县域单品+企业精品”品牌矩阵,建立全品类品牌目录,完善资源整合、推广运营、宣传营销机制,全面提升“丽水香茶”“浙南油库”“丽九味”和“处州白莲”“龙泉灵芝”“青田杨梅”“云和雪梨”“庆元香菇”“缙云烧饼”“遂昌长粽”“松阳银猴”“景宁惠明茶”等品牌知名度,做大做强做实全市19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产品品牌,全力在开发爆款产品、网红单品上实现大突破“出圈”。
一是注重以“融”为要,引领联农带农。加快全价值链建设,促进产村融合发展。因村施策、因地制宜,着力构建产村、产区、产园融合发展产业格局,引导“量身定制”特色产业,引导农业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农户联合建设原料基地、加工车间等,实现加工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如龙泉市在食用菌产业农合联和食用菌协会基础上,新成立灵芝协会,建立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服务体系,推动行业资源共享、抱团发展。以“要素共享、平台协同、利益联结”为导向,探索农企利益联结新模式,拓展“土特产”增值空间。可借鉴推广星光农业“高价租入-低价转租-统一管理”模式、温氏牧业“国有平台公司+强村公司+农业龙头企业+农户”模式等,推动“企业服务+大户种养+订单回收”的利益联结,实现标准化种养、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分工的多模式发展。二是注重多措并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支持农户以自有资金、土地、房屋等入股产业项目,以土地、山林、房屋、设施设备等资产流转、租赁给经营主体,增加财产性收入。推动农业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通过订单收购、生产创业、就业务工、流转租赁、资产入股、配套服务等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合作方式,建立“经营主体+小农户”“农业双强+小农户”“农事服务+小农户”等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做强产业化联合体,推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如景宁县以产业集聚化为导向,构建“茶农采摘鲜叶+专业合作社制茶+龙头企业跑市场”发展模式,推进产业社会化分工体系建设,形成以茶产业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农户抱团发展的格局。该县共有惠明茶龙头企业7家,年带动农户数6400户,带动农户增收总额4306.1万元。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强村公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服务组织等参与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三是注重优化服务,鼓励新农人创富带富。营造人才成长良好生态,优化乡村创业大环境,开展农业农村投资集成改革,推广惠农支农资金政策“明白清单”,完善农业农村领域政务服务事项。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健全乡村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完善多工种农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打通“丽水农三师”进入国家职业技能通道。强化新农人联户联业联村“三联”机制,鼓励其创办的主体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关系,推广“专业技能人才+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一是立足集成为要,优化全链条配套。坚持系统思维和全局站位,集成政策、集合要素、集中服务、集合企业推进全产业链耦合配套,协同发展。横向贯通农业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合”,纵向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对接科工贸、拓展多功能,培育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全链条产业体系,推动各类主体在链上集聚,科研成果在链上转化,农民群众在链上创富致富。二是立足优势为基,致力全链条增值。发挥本市山地广、林地多资源禀赋优势,做大做强特色菌菇、茶叶、粮油、畜禽、水产、蔬菜、水果、林特、中药材、小吃等等经典特色农业,培育大批适度规模、高辨识度、可持续发展的丽水乡村“土特产”。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出“地方政府+高校+龙头企业+农户”发展模式,构建跨区域、政产学研联合体。分层次打造“土特产”样板村、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省级乡村“土特产”精品培育试点项目等产业平台,推进乡土资源开发和产业链条打造的有机统一,构建形成农林牧渔产业研发转化、产加销等上中下游环节一体化的山区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三是立足销售为魂,做强“地瓜经济”。发挥浙南茶叶市场、庆元香菇市场、“丽水山超”等市场优势,“丽水山耕”为龙头的品牌优势,丽水“农三师”为龙头的人才优势,畅通农产品销售市场渠道,努力打通农特产品供销各环节,搭好相互间的利益、供应和市场连接桥梁,打造“种全国、卖全国”的“地瓜经济”产业体系。支持丽水“农三师”带种苗、带机械、带技术走出去,在外建设农业产业基地,把优质原料带回来通过加工延链、品牌赋能、市场增值把优质农产品卖出去。如“云和师傅”作为浙江省唯一一个以人称命名的劳务品牌,充分发挥联农带农富农作用“走天下”,2015年前后开始异地综合开发创业,为中西部输入产业、技术、人才等“源头活水”,与当地部门携手摸索形成“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共富”经营模式,促使“土特产”产业在当地实现了扎根延续、迭代升级。如今已遍布新疆、内蒙古、云南、甘肃、江苏等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300余个市(县、区)、3788个乡镇,累计带动近200万名中西部农户增收致富。鼓励走出去拓展营销网络,培育扩大消费群体。支持参与各类会展、利用农博平台等,与新零售头部企业、餐饮协会、连锁商超等对接合作,加快推进新零售渠道和新销售模式,拓宽线下线上销售渠道。如茶叶可充分利用省内省外资源,发挥市场及加工优势,加强产加销合作,发展茶叶“总部经济”“地瓜经济”。依托我省茶树种质资源和茶叶机械装备制造大省优势,加强基地共建、技术共推、人才共育、利益共享,深化与周边福建省武夷山等产茶大市(县)协同协作。
来源:爱农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