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阶段推荐算法分配服务业岗位,分配门槛不高,替代性很强的岗位,这可能是一种历史趋势,而且这些岗位的人没有议价权。如某滴,某团,某风,某音。
我无意间刷到的直播间,看到是AI话题,就点进去了,记录了一部分。
张:推荐算法在影响着经济分配和就业分配,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现阶段推荐算法分配服务业岗位,分配门槛不高,替代性很强的岗位,这可能是一种历史趋势,而且这些岗位的人没有议价权。如某滴,某团,某风,某音。
他预测将来可能有99%的人会从事无门槛的服务业,越来越多的人会被推荐算法去决定他的劳动时间。现阶段的带货主播或者才艺主播就是被算法和流量裹挟着走。
比如 以前,你的优秀能力可能被几亿人看到,但现在它可以设置上限,最多几千万人看或设置只能活下去的下限。
笔者:百分之九十九从事无门槛的服务业,好悲观的感觉。你们认为呢?
张:能改变这种现状的是教育,要改变过去工业化时代一样生产流水线工人的方式,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有独特的自我价值,激发独特的自我价值,驾驭AI,让AI变成服务于人的工具。
俞:批量培养掌握一定知识技能的人已经不管用了。
笔者:这一段说得慷慨激昂,未来的人类可以驾驭AI,能和AI共存,还能让它成为服务于人的工具,如果访谈就此结束,似乎也能符合人心。
俞:世界范围内,大部分的教育体系都没有跟上AI的转变,现在通过死记硬背,标准答案长大的孩子,会被废掉吗?
张:它不仅废掉,还会深恶痛绝。(他说自己的远房亲戚,妈妈陪读孩子初高中6年,孩子6年没有任何自己的社交,高考不理想,读了花钱买实习机会的专业)
笔者:他聊前面内容时,我还半信半疑地听着,直到他说出这样的例子时,突然有些质疑他的认知,对现实的认知,他喜欢用极端例子来看问题!你身边这样的孩子多吗?初高中6年不社交,只学习,学得很痛苦,我周围并不多见,爱运动,爱打游戏,爱出去玩,学习还可以的孩子挺多的。
由此,也有些怀疑他对未来的认知。
俞:今年很多孩子拿到录取通知书不上大学,孩子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在反抗,有些孩子把好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放在父母面前,告诉父母已经完成他们的期待,我自己去打工了。
张:我回老家,大家都有一个共识,认为上大学没有用,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把学习变成了痛苦的事。
笔者:他们两人聊得欢,我听到有些震惊,拿到录取通知书不去读的这种现象真的多吗?怎么我周围都是想去读大学的孩子呢?没考到理想学校还想着复读呢?
张毫不留情地批判了现在的教育体制,我还以为他会对教育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没想到他的观点让我大跌眼镜。
张:将来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快乐,要有快乐的能力,要从学习中找到快乐。AI是一面镜子,它会照出我们的丑陋,愚昧和不堪,现在的教育,孩子毕业时发现,在学校里学会的,AI都会。
俞:面对这样的现实,家长该做什么样的改变呢?
张:不以名牌学校为目的,要提供空间和时间,让孩子感受爱和快乐。找一个社区或圈子,教孩子世界真实的运作规律。
叛逆,勇气,勤奋是语言腐败?这一段没怎么听懂!他认为爱迪生做实验10000多次,是快乐的,无限次没有尽头的实验与勇气,勤奋无关,只与他的爱好有关。
教育用快乐的方式让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有更大的勇气或更大的动力去探索人类的边界。
教育不能反人性,人的天性是追求快乐,玩泥巴,看小说等都刻在人的本能里,教育的任务是把本能的品味提升起来,让人去享受高级快乐,而不是只享受刷手机,玩游戏的快乐,孩子可以享受写曲子,解数学的快乐,教育应该是用符合人性的办法去培养,它又是学校不教的。
笔者:听到这里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家庭环境也不相同,兴趣爱好也不相同。要让每个孩子都快乐探索自己的世界,需要足够的教育资源,足够的教育资源需要和相应人数匹配的强大的经济基础。
其实现阶段教育已经在悄悄改变,中小学都有多彩多样的各种兴趣班,各阶段难度也在下降,但这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慢慢来。(未完待续)
来源:有趣儿又有想法的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