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援引国外智库的一篇最新研究报告,通过对比2007年与2025年中国空军的发展状况,对中国空军的跨越式发展给出了高度评价,并认为中国已成为全球唯一能在地区范围内与美军“正面抗衡”的空中力量。
近日,美国防务媒体《国防博客》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打造规模较小但能力更强的空军》的文章。
文章援引国外智库的一篇最新研究报告,通过对比2007年与2025年中国空军的发展状况,对中国空军的跨越式发展给出了高度评价,并认为中国已成为全球唯一能在地区范围内与美军“正面抗衡”的空中力量。
报告数据显示,2007年的中国空军尚处于“规模优先”阶段:官兵人数约30多万,战斗机、轰炸机及攻击机总量近2700架,但主力机型以歼-6、歼-7、歼-8等二代机及强-5攻击机为主,技术水平与美军存在代际差距;
轰炸机部队以轰-6早期型号为核心,该机型源自苏联上世纪50年代的图-16设计,存在航程短、载弹量小的短板,难以执行远程打击任务;支援保障体系更显薄弱——空中预警机仅处于起步阶段,仅有数架实验原型机,加油机、运输机数量极少,整体作战范围局限于本土防空,缺乏战略投送能力。
但到了2025年,画风完全变了。美国智库报告指出,虽然目前中国空军的人员规模略增到40.3万,但作战飞机数量缩减到2284架,别看数量少了,质量却上了好几个台阶。
核心变化在于“老旧装备全面迭代”:歼-6、歼-7、歼-8及强-5等老旧机型基本全部退役,取而代之的是苏-27/歼-11系列、歼-10系列等第四代战机,以及自主研发的第五代隐形战机歼-20;轰炸机数量从222架微降至219架,性能却大幅升级,其中轰-6N可搭载核弹头与空射弹道导弹,具备远程核打击能力,备受关注的隐形轰炸机轰-20也已进入研发阶段。
支援飞机领域的进步同样显著。空中预警机从早年的“几架原型机”增至54架,形成空警-2000、空警-500、空警-600等多型号搭配的体系;运-20重型运输机列装数量约55架,逐步取代老旧的伊尔-76;新增9架运油-20A加油机,直接拓展了歼-20、轰-6N等主力机型的作战半径与任务续航能力,让空军的远程部署灵活性大幅提升。
确实,从报告的内容来看,美国智库的数据是比较客观的,与2007年相比,2025年中国空军的“现代化成色”愈发鲜明。
从具体装备性能看,尤其是在战斗机梯队中,歼-10系列作为轻型多用途战机,凭借优异机动性与先进航电系统承担多场景任务;歼-11B、歼-16等重型战机兼顾制空作战与精确打击能力;歼-20的列装让中国空军跻身全球五代机俱乐部,其隐身性能与超视距作战能力可媲美美军F-22、F-35;专为航母设计的隐形舰载机歼-35也已逐步服役,完善了海空协同体系。
轰炸机部队的升级则强化了战略威慑能力。轰-6N通过换装涡扇发动机,航程实现翻倍,可挂载远程巡航导弹与空射弹道导弹,核常打击能力兼备;待轰-20正式列装后,将进一步补齐战略轰炸领域的短板。
无人机领域,中国空军同样实现“后来居上”——无侦-8高空超音速无人机、攻击-11“利剑”隐形无人战机,搭配歼-16、运-9的电子战改型,构建起接近美军标准的情报、监视与侦察(ISR)体系,电子战能力显著提升。
更值得关注的是“国产化率的全面突破”:2007年时,中国空军还需依赖进口苏-27支撑主力战力,如今歼-10、歼-20、红旗-9防空系统等核心装备已实现100%国产化,彻底摆脱了对外部装备的依赖,为后续发展奠定了自主基础。
从作战定位来看,中国空军已完成从“国土防御”到“攻防兼备”的转型:经过20年发展,其任务范围覆盖南海、东海,可执行远程打击、海上巡逻、电子对抗等多样化任务,甚至能为台海方向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战略提供支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战略空军。
因此,从这一点来看,美媒对中国空军的评价,并不是“捧杀”或者“危言耸听”,而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从2007年到2025年,中国空军从“数量堆积”到“质量飞跃”,再到“体系成型”,愣是用20年走完了西方半个世纪的路,这种转型速度足以引发国际关注。
当然了,跟美军相比,中国空军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战略轰炸机的性能与规模、海外基地的布局等硬指标仍有提升空间。但需注意的是,美军用了70年才建成现在的全球打击体系,而中国仅用20年便完成从“国土防空”到“战略空军”的跨越。
如果按照当前发展节奏,未来中国空军的成长潜力值得期待,或许正如《国防博客》所暗示的,中国空军后续发展仍将不断刷新外界认知。
来源:君清观察视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