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三一轮复习已悄然开始,面对浩如烟海的考点,如何高效备考成为师生共同关注的焦点。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明确指出,高考命题坚持“考教衔接”,引导教学回归教材、回归课堂。
以教材为根,以考题为镜,让复习事半功倍
高三一轮复习已悄然开始,面对浩如烟海的考点,如何高效备考成为师生共同关注的焦点。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明确指出,高考命题坚持“考教衔接”,引导教学回归教材、回归课堂。
今天,我们以必修一第一单元“青春之歌” 为例,深度剖析如何实现从教材到高考的完美跨越,为您的复习教学提供一份实用的行动指南。
一、单元定位与考情分析:为何此单元是复习重点?
1. 单元主题价值
必修一第一单元围绕“青春的价值”这一永恒主题,选取了《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五首中外现代诗歌。它们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承载着对理想、奋斗、生命意义的探索,完美契合高考“立德树人”的核心功能,是情感价值观考查的天然载体。
2. 高考考查热点
体裁聚焦:现代诗歌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重要体裁之一。高考虽不直接考课内篇目,但对诗歌意象、语言、情感、手法的鉴赏能力是核心考点。
能力指向:本单元极度聚焦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强调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高考试题中对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的“语言特色”、“艺术手法”、“情感内涵”、“意象意境”的赏析,均能在本单元找到能力训练的根基。
隐性关联:新课标卷多次出现将课内与课外作品进行对比鉴赏的题型(如2023年新课标II卷《社戏》与鲁迅《社戏》的比较),熟悉教材经典篇目是为此类题型做的必要储备。
二、三轮复习策略:如何从“教”过渡到“考”?
基于刘学飞老师提出的“根植于教材的专题化复习”路径,我们为本单元设计了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研究高考真题,把握考查方向(明确“考什么”)
行动建议:
搜集归类:教师应精选近5年高考真题和高质量模拟题中涉及现代诗歌鉴赏的题目(如2020年天津卷《刈禾女之歌》)。
分析指向:引导学生分析真题,总结高频考点。例如:
意象分析:“《红烛》中的‘红烛’意象与《致云雀》中的‘云雀’意象有何象征意义的异同?”
手法鉴赏:“《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如何运用夸张和排比来表现情感?”
语言品味:赏析《沁园春·长沙》中“击”、“翔”等动词的妙处。
情感主旨:探究《峨日朵雪峰之侧》中“雄鹰”“雪豹”与“蜘蛛”形成的张力所表达的生命思考。
第二步:结构化教材内容,夯实知识基础(回归“教什么”)
行动建议:打破单篇壁垒,以专题视角重新整合单元知识。
第三步:设计专题练习,促进能力迁移(落实“怎么练”)
行动建议:设计梯度练习,实现从教材到高考的迁移。
基础巩固练(教材内):
仿写:模仿《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句式与气势,写一段表达青春豪情的诗句。
对比:对比阅读《红烛》与《峨日朵雪峰之侧》,写一篇短文分析两首诗在困境中表达的不同人生态度。
能力迁移练(课内外链接):
引导学生运用从教材中学到的“意象分析”、“手法鉴赏”等方法,去解读陌生的文本,这正是高考考查的关键能力。
示例:艾青的《太阳》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都充满了巨大的力量感,请分析两首诗在意象选择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选用一首课外现代诗(如艾青的《太阳》或舒婷的《致橡树》),设计一道高考题型的主观题。
真题实战练:
限时完成精选的高考真题或模拟题中的诗歌鉴赏题,严格按评分标准进行自评或互评,寻找差距,规范答题术语。
三、结语:抓住“值得教”与“正在考”的关键
必修一第一单元,绝不仅仅是高一入学时的启蒙课,更是高三复习中锻造审美鉴赏能力的宝贵矿藏。教师应引导学生:
真正读懂:沉入文本,品味语言,与诗中的青春灵魂对话。
真正打通:将教材作为范例,总结规律,形成可迁移的阅读策略。
真正活用:以不变应万变,用从教材中练就的“火眼金睛”,去从容应对高考考场上的任何一首诗。
教考衔接,其内核不是简单的“考什么教什么”,而是“以考引教,以教促学”,最终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希望本指南能为您的复习教学带来新的启发!
来源:语文亦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