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哇,机器人!”平谷区刘家店镇前吉山村的图书馆里,30多名孩子第一次近距离和机器人接触,“公益半日课堂”的4位“老师”看着孩子们好奇的眼光,讲起课来更起劲儿了。这4位年轻的“老师”其实是北方工业大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今年暑期,他们报名参加平谷区2025年“千人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
“哇,机器人!”平谷区刘家店镇前吉山村的图书馆里,30多名孩子第一次近距离和机器人接触,“公益半日课堂”的4位“老师”看着孩子们好奇的眼光,讲起课来更起劲儿了。这4位年轻的“老师”其实是北方工业大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今年暑期,他们报名参加平谷区2025年“千人百村”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来到平谷区前吉山村“体验生活”。
7月27日,平谷区刘家店镇前吉山村,北方工业大学的学生们带着孩子们上机器人体验课,孩子们看到机器狗兴奋不已。
机器人体验、非遗漆扇、八段锦……大学生们精心设计的“公益半日课堂”,让村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有了全新的色彩,对于他们来说,这个暑期也变得与众不同。
前吉山村的机器人体验课上,三个“特殊嘉宾”一登场便引爆全场:六足机器人的灵活爬行、机械手的精准抓取、机器狗的拜年舞蹈,瞬间抓住了所有孩子的目光。4位大学生化身“科普向导”,用“小齿轮带动大动作”这样生动的比喻,把机械结构、电路运行的原理讲得通俗易懂。
“村里适龄的孩子都来了,效果超出预期。”北方工业大学老师曹靖宜表示。“从第一堂课到最后一堂课,一共14天、28堂课,700余人次参与。”曹靖宜说,来上课的孩子都是村里的小学生,只有一个例外——一位3岁多的孩子。“我们也很惊讶,家长很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我们。这个孩子从没请过假。希望机器人体验课等课程的开设,能够在这些乡村孩子的心里埋下科技振兴乡村的种子。”
7月27日,平谷区马坊镇,北京交通大学的学生们在教村里的老人们使用智能手机。
来到平谷区马坊镇的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大二的学生金炳辉和几位同学,则把目光放在了村里的老人身上。
村里留守老人居多,且多数不会使用智能手机。金炳辉便和同学一起在村里开起了“老年课堂”:精心制作课件,将手机常用功能的每一个操作步骤拆分讲解,然后手把手地教老人用手机。“爷爷奶奶们很感兴趣。”金炳辉说,他们在教老人使用手机的时候,也会顺便做一些反诈科普宣传。
大学生们带着“技术”来,平谷的乡镇、村干部和村民也像家人一样对待大学生。曹靖宜说,他们刚到村里的第一天,村“两委”干部就告诉他们“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需要什么就说,不要客气”。金炳辉也说,虽然自己从小生活在农村,但在平谷,和淳朴、热情的村民同吃同住,一起上课、摘桃、喂大鹅的日子,依然弥足珍贵。阅读全文>>>
良子用筷子夹起一大块食物,闭着眼睛大口塞进嘴里,囫囵吞下,露出享受、沉醉的表情,吃得尽兴时,汗珠从额头上冒出来往下流到眼睛里,良子没空用纸巾擦掉,用力甩一下头,接着吃,吃完赶紧喝几大口碳酸饮料,“啊——”那是碳酸饮料冲击味蕾后,情不自禁发出舒爽的声音,然后他满意地点点头,看起来相当过瘾。
8月19日的视频中,良子来到夜市吃东西,他坐下时突出的肚子几乎跟膝盖齐平。良子直播间视频截图
直播间里,良子刚吃完一顿碳水食物,有人说“这就算了?”还有人催促,“赶紧吃、快点吃”“再吃点啊良子”。在直播间,食物能填满肚子,还能带来流量。弹幕、评论、打赏,都是跟随着食物来的。
吃播播主们大口吞咽着食物,同时也被流量和欲望吞噬,仿佛进入了一个死循环:越能吃越火,越火,就会有更多人想看、吃得更多。
良子是这个群体中的“佼佼者”。作为互联网上拥有350万粉丝量的播主,良子以真吃、能吃、食量巨大闻名,曾一顿饭吃下16包泡面,或者是120个锅贴。一次次把常人不可能吃完的食物塞进嘴里,相应的代价,就是体重肉眼可见的增长,164厘米的身高,最重时达到380斤。
健康早已是一个问题,对于这些播主而言,更大的问题是:他们停不下来。
瘦下来的代价,是人气的下降。肉眼可见的是,以前吃播一晚上会收到很多礼物,现在收不到几个。
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医师张鹏介绍,良子属于重度肥胖。这种程度的肥胖,已经让身体在“崩溃”的临界边缘,大概率会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甲状腺功能减退、胃食管反流、压力性尿失禁、骨关节病、痛风、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另外,颅内高压会造成头疼,脑垂体瘤发生率会比较高,还有心脏肥大、肺功能受限引发哮喘等症状。
然而,更多的吃播播主,依然在身体极限的边缘试探。阅读全文>>>
木质柜门轻轻拉开,一个个小抽屉整齐排列,犹如中药柜般精巧。每张底片都被精心装袋、标注,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地的风物人情——这是97岁的顾棣用后半生守护的八万张个人作品底片。而在北京解放军画报社资料室里,还珍存着他年轻时用生命守护的上万张抗战底片。两批底片,一段人生,共同构成了中国红色摄影史的完整记忆。
2025年4月7日,97岁的顾棣在太原离世。这位被誉为“中国红色摄影领域的司马迁”的老人,带走了他近乎传奇的人生故事,留下了上万张用生命守护的抗战底片和一部空前绝后的《中国红色摄影史录》。
在儿子顾小棣的记忆里,父亲晚年依然每天整理这些底片。“有一次我看到他登了个梯子,我说你这100岁的人了,干什么呀?他说没事没事,他就这样。”
顾棣先生生前的居所,处处镌刻着岁月沉淀的痕迹。简朴而整洁的家居环境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间不足十平方米的书房。三面墙整齐码放着废旧包装箱与老式铁皮柜,每个文件包上都贴着顾老用毛笔工整书写的标签,宛如一座微型档案馆。一生的工作习惯,让顾老变成了一个“收纳狂人”,将广告传单归入“牛皮癣大典”、把无关邀约收进“请柬邀函(莫名其妙者多)”的独特分类法,既有着学者特有的严谨,又透露出孩童般的幽默智慧。
即便年近百岁,他仍将毕生积累的“宝贝”打理得井井有条。这种近乎执拗的坚持,在学生司苏实参与《中国红色摄影史录》编纂时得到完美印证,顾先生总能精准定位所需文献,仿佛在记忆中构建了立体的文献坐标系。
顾棣先生用一生践行着“治学即治事”的信条,其看似“怪癖”的收纳习惯,实则是将学术严谨融入了生活的细节。这种将琐碎事务升华为系统工程的智慧,既是对职业尊严的坚守,更是对知识传承的仪式化致敬。
当“莫名其妙者多”的戏谑与“红色史录”的庄严在同一个空间交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的工作哲学,更是一位文化守护者用生命丈量出的学术境界。阅读全文>>>
云南大理龙龛码头被曝有人恶意放置信号屏蔽器一事还在持续发酵。一台外观类似充电宝的小巧设备,导致区域内多家商户网络受到影响,破坏性不容小觑。记者了解到,目前涉事设备已被警方扣押,案件还在办理程序中。
摄影师发现的信号屏蔽器。图/摄影师社交媒体截图
据举报人介绍,8月17日到19日,他用平板电脑连网修图的时候感觉“很卡”,没有无线网络和蓝牙信号,苹果设备的隔空投送功能也无法使用。“码头很多商家和摄影师也都说信号差,我就去找。”最终,他在一处共享充电宝机柜上发现了这个信号屏蔽器并报警。他还表示,信号屏蔽器疑为附近一家店老板为了商业竞争恶意放置。
8月23日,这位举报人告诉记者,信号屏蔽器已被警方扣押,案件已被移交通信相关部门,正等待处罚决定。目前,码头的信号已经恢复正常。
一台小巧便携的信号屏蔽器,只要打开开关,就能影响一片区域的通信信号。在一些特定的场景中,这种设备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会议场所、考试场所、监狱、看守所、军事重地、政府机关、加油站、医院等,这些地方对手机信号有严格的管控需求。
按照我国法律规定,信号屏蔽器有其特定使用场景,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购买、使用。但记者查询发现,这并不是第一次出现类似案件,而且,购买一台信号屏蔽器,并不是难事。
在多家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上,尽管平台发出“拒绝非法用途”和“禁售”的提醒,但还是有不少卖家通过替换关键词等手段,规避审核,打出可帮助孩子戒网瘾、防录音、防定位等广告,售卖不同规格的信号屏蔽器,并告知买家:不需要报备就可以使用。
然而,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赵良善提醒,买家一旦购买、使用,就涉嫌违法,或将受到处罚。如果影响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后果,还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阅读全文>>>
来源:大叔馋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