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英勇的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宏伟史诗。其遗存的文物,不仅是血火岁月的无声证言,更是构筑民族精神脊梁、赓续红色基因的不灭火种。
加强抗战文物保护利用
铭记历史汲取奋进力量
□郑志忠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英勇的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宏伟史诗。其遗存的文物,不仅是血火岁月的无声证言,更是构筑民族精神脊梁、赓续红色基因的不灭火种。
考古,为复原抗战历史场景、开展实证研究提供了依据。比如,通过考古学家、文史工作者等的努力,永安抗战旧址群于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15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那段被群山珍藏的抗战历史,徐徐在世人眼前铺陈——1938年5月,国难当头,永安成为战时福建省会,成了“中国东南抗战文化的一面旗帜”。如今,踏进永安市燕西街道文龙村的复兴堡,大门两侧“光复台湾,振兴中华”的字迹历经风雨,依然透着一股凛然浩气。当年发行的《台湾研究季刊》创刊词里写道,“台湾自始至终是中国领土”。这些空间遗存与文献的无声互证,铁一般确证了复兴堡作为两岸同胞共御外侮的历史现场。
永安抗战旧址群的考古实证,具有重大价值。从最高法院闽浙赣分庭工作人员居住旧居(材排厝),到省高等法院检察署旧址(团和厝),再到改进出版社手摇踏板印刷机等,鲜活印证了学界赋予战时的永安“五城”之称:“宣言发布之城”“新闻出版之城”“戏剧音乐之城”“烽火教育之城”“光复台湾之城”。
如今,漫步吉山村古驿道,游客可在修复后的萃园触摸省卫生处防疫手册的雕版,在团和厝身临其境地体验一场模拟审判,在音专校史馆聆听抗战歌声。这种“可步入的历史场域”,让抗战文化转化为可触可感、可歌可泣的鲜活现场。
散落民间的收藏,有助于博物馆拓展抗战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走进福建永安抗战文化公园的国立福建音专校史馆,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感人故事,让流淌在烽火年代的激昂旋律久久萦绕耳畔。在音专师生创作的抗日救亡歌曲中,《永安之夜》是传唱度最高的一首。2013年,永安教师乐开丰开始寻访那段战火中弦歌不辍的历史,整理发现了大量乐谱、图片、文字资料,《永安之夜》随后由他的学生在鼓浪屿音乐厅重新唱响。琴键按下的,不仅是音符,更是打开历史记忆之门的密钥。
在数字化的时代浪潮中,抗战历史展陈,既要有静默的“器物陈放”,又要有“沉浸体验”。以虚拟现实(VR/AR/MR)、人工智能(AI)、多媒体数字艺术等前沿科技的交响,构建起多维互动、直抵心灵的历史感知场域,为抗战精神的薪火相传注入时代脉动。
空间沉浸技术,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重构文物、旧址与观众之间的时空壁垒,让历史场景得以“在场”重生。观众戴上设备,只需轻轻挥手,虚拟文献便凌空展开,琴音就在耳畔奏响。同时,可以探索云端展览。比如,福州长乐区博物馆等精心策划推出革命史陈列云展览,采用数字化技术全景式展现长乐革命斗争历程、历史文献文物和影像资料等,通过构建数字化红色宣传教育新阵地,突破时空限制实现红色文化全天候传播,以沉浸式体验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感染力,引导干部群众从革命先辈“敢为天下先”的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力量。
开发沉浸式的体验项目,有助于将烽火记忆锻造成可传承、可触可感的实境课堂。比如,在永安改进出版社旧址,可以设计“编辑课程”,让游客体验印刷当年宣传抗日救亡的文章。
总之,要通过摸清抗战文物资源家底,加强系统保护,提高展陈水平,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把抗战英烈的感人故事和伟大精神讲述好,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汲取奋进力量,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来源:仙游报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