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沙蒿是中国本土的植物,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是中国政府自己推的治沙项目。结果好心办坏事,沙蒿固沙是固住了,可花粉闹得老百姓过敏性鼻炎、哮喘满天飞。
提起沙蒿这事,很多内蒙人一提就来气,尤其是每年秋天鼻子堵得慌、喘不过气的那些日子。
沙蒿是中国本土的植物,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是中国政府自己推的治沙项目。结果好心办坏事,沙蒿固沙是固住了,可花粉闹得老百姓过敏性鼻炎、哮喘满天飞。
这不是外人坑害,是自家决策出了岔子。
沙蒿的学名叫Artemisia ordosica,属于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这些地方天生就长。
耐旱、耐寒、耐盐碱,根系发达,繁殖快,特别适合沙地。早年间,沙漠化闹得凶,风沙一刮黄土漫天,农牧民日子苦哈哈。
政府一看,沙蒿这东西本地就有,成本低,还能快速盖住沙子,防风固沙效果好。
从1980年代开始,大规模推广飞播造林,用飞机撒种子,一下子覆盖大片沙漠。据统计,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四省区沙蒿保存面积约1300万亩。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是国家层面的生态工程,目的是治理荒漠化,恢复生态。起初大家觉得这是好事,沙丘变绿洲,风沙少了,土壤也慢慢肥了点。
但问题出在哪呢?沙蒿花粉。每年7到9月开花,花粉小、轻、量大,随风一飘,能飞好远。
北方沙区本来蒿属植物就多,沙蒿大规模种了之后,花粉浓度爆表。过敏性鼻炎、哮喘就成了常见病。
北京协和医院调查显示,北方夏秋季主要致敏花粉就是蒿属。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医生说,门诊患者八成以上是过敏性鼻炎。
榆林市卫健委调查,抽查5901人,患者比例21%,城区高达27.3%。这不是个例,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包头这些地方,每年秋季医院人满为患。
患者鼻塞、打喷嚏、咳嗽、眼睛痒,严重了还喘不过气。
2023年9月,呼和浩特一场雷暴雨后,哮喘病例激增,急诊室挤爆。医生解释,这是蒿草花粉遇雨破裂,释放更多致敏颗粒。
为什么说不是日本人坑害?网上流传的说法是,1994年有个叫仓田俊雄的日本植物学家来内蒙古推广沙蒿五年,为了中日友好,结果种出祸害。
沙蒿推广是1980年代中国林业部门的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主导的。没找到任何可靠记录说日本人主导或推广。
相反,沙蒿是本土先锋植物,早就在防沙治沙实践中用上了。
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协会会长王果香说过,内蒙古气候干旱,蒿草耐旱速生,成本低,自然就选它了。部分地区现在停用了沙蒿飞播,转而找替代物种,但早年决策忽略了健康风险。
过敏问题从2000年后才逐步暴露,媒体报道越来越多。
2020年新华网说,过敏性鼻炎泛滥,沙蒿与公共健康事件相关。2021年世界过敏科学大会上,专家建议降低沙蒿用量,研究新物种。
老百姓遭罪最直接。农牧民在草原上干活,突然打喷嚏喘气,孩子哮喘发作躺炕上。医院呼吸科病床满员,护士忙着发药。
内蒙古卫生健康委2017年启动气传致敏花粉与过敏性鼻炎研究,2019年底完成,确认黄花蒿是主要过敏原,高峰期7到9月。
但不光蒿草,生活习惯、空气污染、车辆增多也推波助澜。过敏体质的人越来越多,潜在人群扩大。榆林等地成立防治小组,尝试控制花粉扩散,但沙蒿面积大,治理难。
部分人成“候鸟”,花期躲到外地。
公益组织调研过,申请政府公开数据,国家卫健委说没统计,但这事闹到行政诉讼,目的是督促重视。
有人说日本人种树害人,药还得从日本进口,但没证据。
沙蒿推广是中国内事,治沙成绩有,但副作用大。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刘东生2017年说,没权威证明沙蒿是唯一过敏源,下步与卫生部门研究。
事实是,蒿属植物致敏强,北方沙区种类多,分布广,花粉飘散远。
过敏不光鼻炎,还可能喉头水肿、休克。全球过敏者2.5亿食物过敏、3亿哮喘、4亿鼻炎,列为第六大慢性病。咱们这是生态治理和健康冲突的典型。
当下,远离过敏源最好,但不容易。医院用激素效果好,但大家抗拒。免疫治疗有进展,中国学者提出集群方案,纳入国际指南。
长远,调整林种结构,抑制蒿类自然生长。
部分地区停飞播沙蒿,找耐旱无害替代。民众戴口罩、避花期,但根上得靠科学决策。过敏成公共卫生事件,影响数百万,关系生活质量和城市发展。
沙蒿固沙功劳大,但忽略花粉危害,酿成“地方病”。治沙重要,健康更重要。平衡好,就能少遭罪。
参考资料:
1、北方地区过敏性鼻炎高发,沙蒿是罪魁祸首吗? 东方圣城网
2、鄂尔多斯回应“一边除蒿,一边种蒿”:尚无科学结果证明蒿是鼻炎直接致敏原 上观新闻 2023-09-05
3、沙蒿过敏者越来越多!内蒙古这个地方开始行动!清理了32吨... 北方新报 2019-09-03
来源:历史知事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