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为何要保存毛泽东遗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7 15:44 2

摘要:1976年9月9日在毛泽东去世当天,中央政治局开始研究如何解决主席的遗体保留问题,而“四人帮”这时却躲开了。毛泽东早在50年代就提议人死后要火化,那么在他去世后中央为何又要永远保留他的遗体?另外,遗体又是如何进行保存的呢?请听都市广播本周日早7:30-8:30

1976年9月9日在毛泽东去世当天,中央政治局开始研究如何解决主席的遗体保留问题,而“四人帮”这时却躲开了。毛泽东早在50年代就提议人死后要火化,那么在他去世后中央为何又要永远保留他的遗体?另外,遗体又是如何进行保存的呢?请听都市广播本周日早7:30-8:30,晚9:00-10:00的的《老林说旧闻》——毛泽东的遗体保存风波。


保存遗体的前前后后充满了斗争和风波

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毛泽东主席溘然长逝。2时许,中央政治局在“202”的会议室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研究了如何解决毛主席的遗体保留问题。而“四人帮”这时却躲开了。不保留或是保留不成功,他们都能找茬。

政治局决定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举行一周的毛主席遗体告别活动。鉴于毛主席遗体告别活动时间较长,一般的冷冻措施无法确保遗体的完好,更主要的是为了长期保存毛泽东遗体,必须立即对遗体进行一些特殊的处理。

卫生部把特殊任务交给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组(原中国医科大学)的著名专家徐静。

9月9日凌晨,天刚蒙蒙亮时,徐静坐着卫生部长刘湘屏(谢富治之妻)的车子,缓缓驶入中南海的北门,在一排灰房子前停下(徐静后来才知道,这就是地震后毛主席的新住处,对外代号“202”室)。徐静紧随大步疾行的刘湘屏,走进了里面一个不算大的房间。

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宣布了毛主席逝世的消息。

徐静走进毛泽东卧室时,室内光线很暗,厚厚的紫色落地窗帘遮住了外面的阳光,室温已经被降得很低。毛泽东躺卧在大床的中央,身上从头到脚蒙着一条白色的毛巾被。徐静缓缓地走近床边,从侧面轻轻掀开毛巾被,仔细察看遗体的情况。

这是徐静一生中如此近距离地见到日夜想念的毛主席,心情之激动可想而知。但20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她:理智必须战胜情感。她粗略计算了一下毛主席的身高,仔细观察着皮肤有无损伤、褥疮等,轻轻地触摸了皮肤的弹性,轻轻活动一下关节,并一一牢记在心中。她顺便寻找了一下适合实施遗体防腐处理的房间。

返回医科院院部后,刘湘屏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党委书记杨纯研究后确定,遗体保护的第一步处理就由徐静负责,张炳常和陈克铨同志参加,组成3人小组并提出了实施方案。

随后的政治局会议上,3人小组的方案得到了华国锋的肯定和拍板。


吊唁时遗体先敞放,后来才进有机玻璃棺

遗体处理工作的时效性很强,时间的稍许延误,都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方案一经中央批准,徐静等人便争分夺秒地投入到实施方案之中。他们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工作,终于顺地完成了全部操作。这时时钟已指向了下午2点30分。

9月9日下午做完防腐处理直至10日深夜,几位专家一直守候在遗体旁。并为长期保存做好了原始记录。

9月10日,工作人员重新量了主席遗体的尺寸,由红都服装厂的师傅们很快赶制出两套中山装,一套厚一点的深灰色,一套薄一点的浅灰色。经中央领导审定,给主席穿了浅灰色的那一套。理发师小周同志则为毛主席重新梳理好头发,北京医院病理科马燕龙技师为主席做了细致的化妆整容。

遗体防腐处理工作完成后,中共中央决定,从1976年9月11日至17日,毛主席遗体要移进人民大会堂,在这里举行群众吊唁、瞻仰活动。

9月11日上午10时许,吊唁活动正式开始。吊唁的第一天,主席遗体是敞放的。启动了大厅内全部的风冷设备。尽管室温已降到了15℃以下,厅内的人穿着大衣还觉得冷,但对保护遗体来说,这个温度却远不够低,因为瞻仰人群每人都是一个散热体,军乐队又在现场演奏,铜管乐器中喷出的也是热气,再加上厅内的灯光热量,到最后恐怕连15℃也保持不住。

徐静等人焦急地等待着有机玻璃棺罩的送来。

北京有机玻璃厂的全体职工,眼含热泪,日以继夜,边试验、边粘接,克服了种种困难,只用十几个小时有机玻璃棺就粘合成功。

吊唁活动持续到17日,首都先后有30多万工人、农民、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各族各界群众和党政机关干部来到人民大会堂,吊唁伟大领袖,瞻仰遗容,寄托哀思。


安放进水晶棺 可以万无一失地长期保护

在1976年9月毛主席逝世后,党中央决定在北京修建毛主席纪念堂(时称“一号任务”),建造水晶棺,将主席遗体长期保留下来,让后人永世都能瞻仰到他的遗容,缅怀其丰功伟绩。并专门成立了国务院第九办公室,统筹修建毛主席纪念堂的各项工作,当时人们一般习惯性简称其为“九办”。

水晶棺是用东海水晶制成的,它硬度高,密封严,水晶折射出的特异光线,对尸体有滋养防腐的功效。再者,透明的隔层也便于观察、瞻仰。更为神奇的是,遗体静卧棺内,历久而容颜不改,栩栩如生。一代伟人列宁、斯大林等逝世后,其遗体也都是装殓在水晶棺内的。因此毛主席逝世后,仅半年光景,江苏东海县人民就先后6次,贡献32.2吨纯净天然水晶,为毛主席熔制成水晶棺。

中央领导同志要求水晶棺外型要庄重大方,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要有可靠的安全性。从遗体长期保存的角度考虑,要求隔氧、低温,还要防止红外线、紫外线照射。

1977年8月,毛主席纪念堂已经落成,水晶棺也移入瞻仰厅,在各种专用设备的试运行均已达到满意效果后,中共中央决定将把毛主席遗体移入纪念堂。

多少年来,毛泽东遗体的保护情况,始终是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1989年和1993年,一直负责遗体保护工作的徐静博士两次谈毛主席遗体保护,回应了全国人民关切,并针对社会上的一些传言和误解做出表态——

★毛主席逝世后的遗体防腐处理是及时的、科学的、可靠的,为长期保存打下了良好基础。现在的保存状况非常好。毛主席遗体的保护,除吸取了以往医学中有关尸体保存的经验外,还吸收和借鉴了西汉古尸的保存方法和研究成果。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尸出土后,周恩来总理曾调集全国许多学科的专家成立了研究小组,对属于中国文化一部分的西汉古尸保存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提取的棺液进行了科学的化验分析。西汉古尸之所以2,000多年保存完好,主要是深埋、低温、避光、避氧和采用许多中草药材。它的研究成果已被应用到毛主席遗体的保护上。当然,我们所采取的低温、避光、避氧等措施,是通过先进的现代化仪器仪表来实现的。这正是我们的独特之处。

★社会上有一种说法,认为毛主席遗体比过去“缩小”了、“变色”了,这完全是一种误解。遗体保护专家和卫生技术人员,对毛主席遗体的身长、体重经常进行精密的监测。大量的测试数据表明:毛主席的遗体并未缩小,体重并末减少,颜色没有变化。但瞻仰者为什么会有那些感觉呢?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研究人员认为,这是由于人们的视觉差异引起的。至于说到“变色”就更不准确了。人去世后的肤色是无血色的灰暗色,这是人们都知道的。但是,毛主席遗体的面部颜色,是来源于灯光的效果,颜色黄一点、红一点都是通过特制的灯光调节的,我们称之为“彩色配光整容”,并不是遗体本身有变化。

★我们再次郑重宣告:现在毛主席遗体保护得非常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完全可以万无一失地长期保护下去。

来源:殊书观察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