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速递 | 《北大区域国别研究 第10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7 19:35 4

摘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美关系的发展和变化无疑是世界关注的焦点。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雷少华为我们剖析了西方世界兴起与全球资本主义结构演变的历史脉络,从大航海时代的殖民掠夺到现代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的形成,再到中美在全球产业体系中的结构性冲突,提供了一个宏观而细致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美关系的发展和变化无疑是世界关注的焦点。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雷少华为我们剖析了西方世界兴起与全球资本主义结构演变的历史脉络,从大航海时代的殖民掠夺到现代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的形成,再到中美在全球产业体系中的结构性冲突,提供了一个宏观而细致的视角。他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与全球资本主义结构》一文中,不仅追溯了资本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还深入探讨了中国在全球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中国如何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逐步改变全球经济的力量平衡。这篇文章是对理解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一次重要贡献,对于关心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中美关系以及中国发展战略的读者来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深度好文。

以下我们摘选此文部分内容,以飨读者。这篇文章收录于近日出版的《北大区域国别研究第10辑》,因篇幅所限,原文注释及参考文献暂略。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西方世界的兴起,是以大航海时代为起点,通过全球殖民、扩张与掠夺,开启了残酷的全球资本主义初级形态。欧洲各政治体通过国家竞争体系,形成了战争资本主义,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构建了以奴隶、资源和制造业为基础的全球初级工业形态。英国工业革命使得以欧洲为中心构建了全球工业资本主义;美国南北内战迫使欧洲工业资本主义向技术资本主义全面升级。两次世界大战后,全球资本主义中心向美国转移,从而形成了以美国为核心的现代全球金融资本主义体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是建立一套中国独立自主完整产业体系的过程,中国是唯一能够打破自大航海时代构建的全球产业结构的国家,中国将彻底重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全球产业结构。

一、殖民主义时代兴起

在中国的先秦时期,东亚和欧洲就已经建立了连接东西方交流的通道。西汉时期,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物品被有组织、成规模地运往欧洲,形成了著名的连接东西方贸易的“丝绸之路”。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与扩张,威胁到东西方之间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连接欧亚大陆的陆路贸易逐渐衰落。

15世纪的欧洲,尚未从黑死病造成的人口死亡危机中完全恢复。 这场大瘟疫造成大量底层平民和教士死亡,教廷权力进一步式微,封建世俗权力迅速兴起,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沦为破产农奴。 这一时期,欧洲各地民不聊生、饿殍遍野。 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东西方贸易的威胁,导致贵金属短缺,引发严重的通货紧缩,欧洲的教权与封建世俗权力都处在极度不稳定的状态,社会革命一触即发。

为获取贵金属和东方的财富、应对绝望的底层民众即将引发的社会动荡,在穷则思变、风雨飘摇的危急时刻,葡萄牙、西班牙王室被迫通过资助生活无望的底层群体,“他们要千方百计地绕过奥斯曼土耳其的阻隔,前赴后继探索通往东亚的另外的道路”。西班牙王室和被资助的探险群体,寄希望通过海路开辟通往东方财富之地的通道,欧洲人从此进入大航海时代。 大航海开启了地理大发现和全球殖民扩张的序幕。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西班牙迅速展开了大规模殖民掠夺,南美的贵金属源源不断地被运回西班牙。 西班牙在海外殖民地攫取的天量财富不但挽救了岌岌可危的王室,更让西班牙王室沉迷于极度奢靡的宫廷生活。

葡萄牙、西班牙的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从殖民地攫取的巨大财富,更加刺激了欧洲内部的竞争。欧洲各个王室陆续成立“特许公司”,资助这些组织进行海外殖民侵略和扩张掠夺,例如英国、丹麦的“东印度公司”,荷兰的“西印度公司”等。 这些王室特许公司本质上是持有“特许状”的私掠船海盗集团。“私掠船可以说是海军的民间援军。 普通海员突然变成海盗,二者之间只是一纸之差”。这些本质是海盗的群体,在王室“特许状”授权之下,在美洲、非洲和亚洲肆意疯狂地侵略和掠夺,并且垄断了当时的整个国际贸易。 在欧洲大陆和周边海域,各国王室展开了更加惨烈的战争。 1588年英国击溃了西班牙“无敌舰队”。 17世纪,英国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沉重打击了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一跃成为欧洲最强大的海军强国。 王室、正规军、雇佣军、特许公司、海盗和亡命之徒这些不同阶层和群体迅速形成一个广泛的利益联盟。 武力劫掠与国际贸易的结合,逐渐建立起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海洋贸易网络,进而把全球的陆地和岛屿等各个角落连接起来。17世纪末,全球殖民体系逐渐形成,世界进入“欧洲中心时代”。

英荷海战

二、战争资本主义形成

虽然大航海打通了通往东方的航道,但海盗式的武力贸易却遭到中国这类发达的政治文明体的强烈抵抗。对于现有财富的劫掠仍无法满足欧洲殖民者的贪婪欲望,欧洲殖民者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土地掠夺与侵占,大肆吞并美洲、非洲、亚洲以及大洋洲的土地。从此,欧洲殖民者从抢劫黄金白银等贵金属,武力劫掠现有财富,逐渐转向了强占土地,构建以甘蔗、咖啡、玉米、棉花为主体的农业种植园,将经济型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回欧洲,获取巨额商业利润的这种持续性的殖民经济模式。

以种植园为基础的现代资本主义雏形开始形成。 北美大陆富饶的土地极为广袤,但是缺乏足够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种植。 欧洲殖民者在北美实施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土地掠夺”,暴力强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同时在非洲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奴隶贸易,大批非洲黑人被贩运到北美大陆的种植园成为奴隶。 殖民帝国不断扩展,原住民被大规模屠杀,贩卖非洲黑人构建现代奴隶制。 现代资本主义体系是建立在全球殖民掠夺基础上的,在全球范围内资本、人员、货物、原料开始流动。这构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第一个阶段,即“战争资本主义”。

欧洲早期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都需要通过战争来实现。战争夺取更多殖民地,殖民地产生更多财富。战争直接参与了资本主义体系的建设过程:战争创建了现代军队并刺激了军事技术发展,现代军队为资本主义财富的积累保驾护航。通过全球殖民活动,资本主义推动了“财产的聚集、观念的塑造和市场的形成”。清教主义、军国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三位一体。全球殖民扩张快速地构建起“战争—商业”循环结构,“战争攫取财富、财富支付战争”。为了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就必须用武力保护贸易和控制市场。“持剑经商”成为攫取商业利益的最佳手段,巨额商业利润可以雇佣更多军队、装备更先进的武器,进而刺激更多战争。

“战争资本主义繁荣于战场而非工厂;战争资本主义不是机械化的,而是土地和劳动力密集型的,基于对非洲和美洲的土地和劳动力的暴力掠夺。”资本主义的诞生就是全球性和等级制的。通过殖民航运体系,全球的资本、人力、原料构成了完整的流通网络;通过武力征服构建了“非洲的奴隶、美洲的农庄、欧洲的市场”这种种族主义等级秩序,欧洲不但成为战争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同时也处在早期全球产业结构的最顶端。欧洲对全球资源的掠夺和海外殖民,以及建立的现代奴隶制度,需要一套合理性的理论作为基础,“社会达尔文主义”被建构出来。“社会达尔文主义”提供了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规范学说。“落后就要挨打,挨打证明落后,落后证明该挨打。”资本主义本质上是基于种族主义的全球产业体系。

…… ……

三、工业资本主义形成

随着北美的棉花源源不断被运往英国,利物浦港堆满了成堆的原棉。传统的人力作坊以及以河流边小型水力磨坊为驱动力的纺织生产无法加工如此大规模的棉花原料。在市场供需的刺激下,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首次被用于滚筒纺纱。机器取代了人力、畜力和水力,工厂从此摆脱了地域的限制,打破了城市和乡村、沿海和内陆的边界,任何区域都可以建设工厂,进而极大地刺激了交通、采矿、冶炼、纺织等不同产业体系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工厂以及产业集群,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诞生。

“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脱离了本国基地的大工业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英国率先将战争资本主义与工业革命相结合,从而使资本主义从早期依靠暴力征服与掠夺的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逐渐发展到有一套高度组织化、统一规范、统一标准、以统一市场体系为核心的现代分工工业结构的“工业资本主义”新阶段。“工业资本主义”的基础是一种全球性的网络结构,它由建立在英国先进机器生产能力上限基础上的全球劳动力市场(包括本国的产业工人和殖民地奴隶)、工业原材料规模(种植园),以及海洋与陆地运输网络的巨大承载力构成。

进入工业资本主义阶段后,资本主义依照产业类型,形成了高度的产业分工和产业集群。资本主义从早期殖民与战争无序的暴力抢夺以及混乱的交易网络时期,逐渐走向高度有组织的产业集群、有监管的商业网络体系中。伦敦建立了以英镑为核心的金融交易中心,利物浦建立了以棉花和奴隶交易为核心的远期交易中心,曼彻斯特建立了以纺织工厂为核心的工业中心。英国围绕工业结构构建全球信贷、保险和融资体系,依托销售体系建立全球市场。由于工业、商业和金融跨国网络的迅速发展,工业资本主义形成了一套独立于国家行政权力和战争暴力抢夺的自我运行的体系。商业纠纷的解决逐渐从依靠战争模式的国际公法中剥离出来,进而形成较为统一的国际私法体系。

…… ……

四、技术资本主义形成

美国独立战争之后发生了关于国家如何发展的大辩论,这场辩论有两个层次:一是建立联邦体制还是邦联体制;二是美国应该成为工业国还是农业国。联邦党人在这两个层次的辩论中都取得了胜利。1791年,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的《制造业报告》(The Reporton Manufactures)是美国确定以制造业大国为发展目标的标志性文件,它成为现代产业政策的鼻祖。《制造业报告》以追赶英国为目标,提出建立“粮食、矿产、能源、纺织、玻璃、图书和军工”七大产业部门。虽然《制造业报告》没有得到当时的美国国会批准,但是汉密尔顿的思想将强大的联邦政府和有效的产业政策结合起来,基本奠定了美国之后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框架。

汉密尔顿与《制造业报告》

美国建国后,北方制造业通过雇用大批工业间谍偷窃欧洲技术、奖励英国技术工人移民等方式迅速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纺织技术,依托联邦政府的大量资金补贴,通过高昂的关税扶植和保护其幼稚工业,以棉纺织工业为代表的美国制造业开始迅速发展。年轻的美国虽然在形式上成立了联邦政府,但是国内经济并没有形成有机的统一体。北方快速发展的纺织业需要大量棉花原料,然而南方棉花种植园依然嵌套在英国的工业体系内。美国南方种植园与英国工业中心上百年来形成的航运、保险、期货、市场以及情感纽带,无法在短时间内转移到北方刚刚兴起的制造业体系中,南方的棉花依然源源不断地被运往英国。美国新兴制造业与英国工业帝国对南方原材料的争夺、美国南北两大产业体系的结构性矛盾最终导致了美国内战的全面爆发。

…… ……

五、现代全球资本主义的权力结构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导致了全球资本主义的权力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二战结束时,美国就已经完全取代了欧洲,成为全球工业制造能力最强、产业结构最完整以及价值链最复杂的国家。 美国以仅占全球7%的人口,生产了全球42%的工业品、43%的电力、57%的钢铁、62%的原油和80%的汽车。美国吸纳了大批来自欧洲的技术移民和科学家,快速扩充了其庞大的高等教育资源。依托为制造原子弹而构建的“曼哈顿工程”模式,形成了国家级科学和研究组织动员机制,建设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国家实验室体系。

更为重要的是,在二战还未结束的1944年,美国以军火物资为谈判筹码,召集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度假区,签署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等文件,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因此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双挂钩机制,即“美元与黄金固定挂钩,各国货币再与美元挂钩”。从此美元顺利取代了英镑成为全球核心储备货币与国际贸易清算工具。

为了应对徐徐落下的冷战铁幕,美国推出了“马歇尔计划”重建被战火摧毁的西欧经济体系,成立与苏联对抗的新资本主义国家集团。 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全球性和分工性。由于美国控制了二战后全球生产要素的分配权,因此具有了强大的重建全球产业结构的能力,形成了现代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结构,全球产业体系从低到高(见下图)。

…… ……

六、全球化时代的中美关系及其未来

…… ……

新中国成立后,实现工业化是中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全中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重大历史任务,从而为改革开放尤其是承接全球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奠定了充足的前置条件。 1979年,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将中国的产业体系融入美欧体系之中,即“与国际接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是中国进入 WTO 的必要条件,而非中国加入 WTO才开始有了工业化。

中国拥有全球独一无二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的七大核心要素:(1)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和法律体系;(2)完善的公路、铁路、港口和机场等基础设施;(3) 完整的工业分工体系;(4)稳定的能源、电力、水源供应;(5)充足的人力资源与训练有素的廉价劳动力;(6) 抵御全球金融风险的国家资本;(7)不断增长的消费市场。进入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在全球制造业领域迅猛发展。 2009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国;2010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 根据经合组织统计,2023年,中国占据了全球制造业总产值(Gross Production)的35%、全球制造业增加值(Value Added)的29%。这两项指标都远超七国集团之和。

……

究竟完成了原计划目标的多少百分比并不重要。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目前中国已经主导了全球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全面加速向全球技术密集型产业攀升。这一趋势如果持续发展下去,美国将逐渐丧失对全球生产要素的分配权,并导致美元赖以生存的全球霸权基础出现危机。中美在全球产业体系“新技术研发、新基础设施建设、新产业集群构建、新市场规模扩张”这四个领域发生了结构性冲突,这是中美关系急转直下的核心原因。

七、结论

2025年5月29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路风教授发表了题为《美国发起对决,中国靠什么赢得世纪挑战?》的采访实录。 路风教授把资本主义建构的全球产业体系分为工业和金融两大体系,他认为中国的工业社会主义对决美国的金融资本主义将最终胜出。回顾全球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从大航海时代建立了全球殖民体系,进而发展为战争资本主义;英国工业革命构建了全球工业资本主义;美国南北战争后全球进入了技术资本主义;二战后美国构建了全球金融资本主义。

美国的全球金融资本主义包括了全球资源能源体系、全球制造业体系、全球物流体系、全球技术体系、全球资本体系这五个层级。随着中国向着全球技术密集型产业体系攀升加速,未来一定会主导整个全球制造业体系、全球物流体系和全球技术体系。但是,美国在国内拥有丰富的煤、油、气、矿、粮,以及庞大的金融体系,未来的美国,依然能够在这两个庞大结构基础上支撑着其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的主导权。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是建立一套中国独立自主完整产业体系的过程,中国是唯一能够打破自大航海时代以来构建的全球产业结构的国家,中国将彻底重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全球产业结构。对于中国的发展,依然需要坚持技术唯物论,以新质生产力为产业底座,加速构建以技术为引领的全新全产业体系。让金融为实体产业服务,建构一个以中国为引领的全球产业结构的新时代。

内容介绍

本书由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组织编写,为国内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学术进步提供助力。本书意在提供一个跨学科的平台,让不同背景的学者在这个平台上演绎研究的成果;以基础研究为思想导向,面向世界重点国家、重点地区的人文、社会知识及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的跨学科研究。推动形成中国特色、北大优势的区域与国别研究范式,为我国的区域与国别研究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发展贡献力量。

第10辑分为特稿、“海国宪志——全球化时代的比较宪法”专题、学术访谈、他者为镜、区域国别学研究导引、学术活动纪要、书评板块。涉及从美国及欧洲的区域研究发展来谈中国的区域研究、西方世界的兴起与全球资本主义结构、运用比较宪法维护国家的核心发展利益、桑巴与巴西民族认同的构建、“门罗主义”研究文献初探,等等。本书所选的学术研究文章,资料扎实,观点独到,逻辑清晰,体现了这些学者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辑主编

昝涛,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曾获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理论界)等荣誉。兰台青年学者。研究领域:土耳其近现代史、中东研究。主要代表作有《现代国家与民族建构——20世纪前期土耳其民族主义研究》等。

目录

特稿

003/ 从美国及欧洲的区域研究发展来谈中国的区域研究 赵鼎新

019/ 西方世界的兴起与全球资本主义结构 雷少华

“ 海国宪志——全球化时代的比较宪法”专题

036/ 运用比较宪法维护国家的核心发展利益 刘 晗

042/ 比较宪法研究的四个改变 阎 天

044/ 从西方中心主义到多元视角的比较宪法 李忠夏

049/ 比较宪法研究就像一个“坑” 田 雷

051/ 法学如何与区域国别研究寻找交集 昝 涛

056/ 从《海国图志》到《海国宪志》也是进阶 张 翔

059/ 在魏源的延长线上思考比较宪法与区域国别研究 章永乐

064/ 往深做,往大做,往回做 左亦鲁

学术访谈

069/ 安东尼·卡蒂谈中西文化对全球治理新秩序的影响 安东尼·卡蒂 吴应娟

他者为镜

079/ 桑巴与巴西民族认同的构建 束长生

113/ 两面“国旗”:1974年以来塞浦路斯土耳其族人的民族认同构建及其困境 高成圆

142/ 斯维特兰娜·戈尔舍尼娜谈“19世纪俄国对中亚文化遗产的重新发掘” 伍雨荷 施 越

152/ 民族史视野下的南海研究 刘梓琳

161/ 动荡下的平静:俄罗斯保守化转型中的城市群像 邹文卉

区域国别学研究导引

178/ “门罗主义”研究文献初探(跨大西洋部分) 章永乐

197/ 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访学及文献查阅指南 漆 中

学术活动纪要

211/ 佩里·安德森:西方向何处去?

221/ 全球集成电路技术发展现状与我国产业展望

231/ 殖民主义的四种模式及其知识社会学意涵

书 评

243/ 国强是否必将争霸? 对全球秩序的非霸权理解

——评《此疆尔界:“门罗主义”与近代空间政治》 殷之光

267/ “黑色大西洋”中的隐喻与国际思想史书写

来源:江苏人民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