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七十四)英国的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结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6 03:34 2

摘要:罗马撤离后,盎格鲁、撒克逊等日耳曼部落迁入,逐步征服凯尔特人,建立多个王国,形成“七国时代”。

1. 早期文明与罗马统治(公元前55年-公元410年)

- 公元前55年,凯撒首次入侵不列颠,此后罗马帝国逐步占领英格兰地区,统治近400年。

- 为抵御北方部落,罗马修建哈德良长城,成为英格兰与苏格兰的早期地理分界。

- 410年,罗马帝国衰落,军队撤离不列颠。

2.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5世纪-1066年)

- 罗马撤离后,盎格鲁、撒克逊等日耳曼部落迁入,逐步征服凯尔特人,建立多个王国,形成“七国时代”。

- 829年,威塞克斯国王埃格伯特统一英格兰,成为首位英格兰国王。

- 9世纪起,维京人频繁入侵,最终英格兰与丹麦达成妥协,形成“丹法区”;1066年,盎格鲁-撒克逊王朝终结。

3. 诺曼征服与中世纪(1066年-15世纪)

- 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击败英格兰军队(黑斯廷斯战役),建立诺曼王朝,推行封建制度,英语逐步融合法语元素。

- 1215年,贵族迫使国王约翰签署《大宪章》,确立“王在法下”原则,为议会制度奠定基础。

- 1337年-1453年,英法爆发“百年战争”,英格兰最终失去欧洲大陆领地;1455年-1485年,英格兰爆发“玫瑰战争”,约克王朝与兰开斯特王朝争夺王权,最终都铎王朝崛起。

4. 都铎王朝与宗教改革(1485年-1603年)

- 1485年,亨利·都铎建立都铎王朝,结束玫瑰战争;1534年,国王亨利八世推行宗教改革,脱离罗马教廷,建立英国国教(圣公会),王权进一步强化。

- 伊丽莎白一世(1558年-1603年在位)时期,英格兰国力鼎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588年),开启海外殖民,文艺复兴文化繁荣(莎士比亚活跃)。

5. 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确立(17世纪)

- 1603年,都铎王朝终结,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继位为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开启斯图亚特王朝,王权与议会矛盾激化。

- 1642年-1649年,英国内战爆发,议会派(克伦威尔领导)击败王党,1649年处决国王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 1688年,“光荣革命”爆发,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夫妇继位,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正式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主权取代王权。

6. 工业革命与大英帝国崛起(18世纪-19世纪)

- 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率先爆发工业革命(以蒸汽机发明为标志),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成为“世界工厂”。

- 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成立“大不列颠王国”;1801年,合并爱尔兰,改称“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 19世纪,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建立覆盖全球的“大英帝国”,巅峰时期殖民地面积占全球1/4,号称“日不落帝国”。

7. 近现代:帝国衰落与战后转型(20世纪-至今)

- 两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1939-1945年)严重削弱英国国力,殖民地逐步独立,大英帝国解体。

- 1921年,爱尔兰南部26郡脱离联合王国,成立爱尔兰自由邦(1937年改为共和国),剩余6郡为“北爱尔兰”,英国改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即现称“英国”)。

- 二战后,英国推行“福利国家”政策,加入北约(1949年);1973年加入欧共体(欧盟前身),2020年1月31日正式“脱欧”,进入后欧盟时代。

综上,英国历史的核心特征是:政治上从君主专制走向君主立宪,经济上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疆域上从英格兰逐步整合为联合王国,国际地位从“日不落帝国”转型为现代中等强国。

英国于1950年1月6日承认新中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 。中英于1954年6月17日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72年3月13日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建交后,中英关系历经波折,总体上朝着积极稳定的方向发展 。

伦敦以“从泰晤士河畔的军事据点,逐步发展为英国首都与全球城市”为核心线索,关键阶段如下:

1. 早期起源与罗马时代(公元1世纪-5世纪)

- 公元43年,罗马帝国征服不列颠后,在泰晤士河北岸建立军事要塞“伦迪尼乌姆”(Londinium),作为交通与行政中心,这是伦敦城市的开端。

- 罗马统治期间,伦敦修建城墙(部分遗迹留存至今)、公共建筑与道路,人口一度达6万,成为不列颠最繁华的城市;5世纪罗马撤离后,城市短暂衰落。

2. 中世纪:王权中心与商业崛起(6世纪-15世纪)

- 7世纪起,伦敦重新复兴,成为撒克逊人的重要城镇;1066年诺曼征服后,威廉一世在伦敦修建伦敦塔(最初为军事堡垒,后用于关押囚犯),确立伦敦作为王权象征的地位。

- 12世纪,伦敦成为英格兰首都,威斯敏斯特教堂(王室加冕地)、伦敦市政厅等建筑陆续建成,泰晤士河沿岸发展出繁忙的港口,羊毛贸易推动城市商业繁荣。

- 14世纪,伦敦人口超10万,成为欧洲主要城市之一,但1348年“黑死病”导致近半数人口死亡,城市发展受阻。

3. 近代:宗教改革与全球商贸枢纽(16世纪-18世纪)

- 16世纪都铎王朝时期,伦敦经历宗教改革,圣公会成为国教,圣保罗大教堂(现建筑为后来重建)成为重要宗教地标;伊丽莎白一世时期,伦敦成为海外殖民与航海贸易的起点,东印度公司等机构推动城市经济扩张。

- 1666年,“伦敦大火”烧毁城市80%的建筑(包括旧圣保罗大教堂),灾后城市按规划重建,出现方格街道与砖石建筑,现代伦敦的城市布局初步形成。

- 18世纪,伦敦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重要节点,金融行业兴起,英格兰银行(1694年成立)推动伦敦成为欧洲金融中心。

4. 19世纪:工业扩张与全球都市成型(19世纪)

- 随着工业革命深入,伦敦人口从1801年的100万激增至1901年的650万,成为当时世界最大城市;铁路(如伦敦地铁1863年开通,为世界首条地铁)、工厂、贫民窟同步出现,城市面临公共卫生与住房问题。

- 大英帝国巅峰时期,伦敦作为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设了大英博物馆(1759年开放)、白金汉宫(1837年成为王室居所)等标志性建筑,全球贸易与殖民财富持续流入,巩固其“世界都市”地位。

5. 20世纪:战争冲击与战后转型(20世纪)

- 两次世界大战对伦敦造成重创:一战期间遭遇德国空袭,二战期间“闪电战”导致数万平民伤亡、大量建筑被毁(如议会大厦部分受损)。

- 二战后,伦敦启动重建,拆除贫民窟、建设公共住房,同时经历“去工业化”,制造业衰退,金融、服务业成为经济支柱;1950年代起,大量移民涌入,形成多元文化社区(如伦敦东部的孟加拉裔社区、北部的加勒比裔社区)。

- 1965年,伦敦整合周边地区,成立“大伦敦”行政区,城市管辖范围扩大;20世纪末,伦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进一步全球化,成为与纽约并列的世界两大金融中心之一。

6. 21世纪:全球化与多元发展(21世纪至今)

- 2005年,伦敦成功申办2012年夏季奥运会,推动东伦敦(如斯特拉特福区)大规模改造,提升城市基础设施;2016年英国“脱欧”后,伦敦虽面临金融机构部分外迁的挑战,但仍保持全球金融、文化与旅游中心的地位。

- 如今,伦敦是全球人口最多元的城市之一(居民来自超270个国家),拥有伦敦眼、碎片大厦等现代地标,同时保留罗马城墙、伦敦塔、大本钟等历史遗迹,实现“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综上,伦敦的历史核心特征是:从罗马军事据点起步,依托王权与贸易崛起,经工业革命成为全球都市,在战争与转型中持续发展,最终成为兼具历史底蕴与全球化活力的世界核心城市。

英国总面积、人口结构与行政区划结构

一、总面积

英国国土面积为 24.41万平方公里(含内陆水域),由四部分构成 :

- 英格兰:13.04万平方公里(占53.4%),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泰晤士河流域是核心经济带。

- 苏格兰:7.88万平方公里(占32.3%),北部为高地,南部为低地,多湖泊与山脉(如本尼维斯山)。

- 威尔士:2.08万平方公里(占8.5%),以山地和海岸为主,斯诺登尼亚国家公园是标志性地貌。

- 北爱尔兰:1.41万平方公里(占5.8%),境内有英国最大湖泊内伊湖,与爱尔兰共和国接壤。

英国海岸线总长约1.15万公里,岛屿众多,包括怀特岛、设得兰群岛等。其国土面积在欧洲排名第11位,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23.76万平方公里)相当。

二、人口结构

截至2023年,英国总人口为 6826.5万,人口密度约280人/平方公里 。以下是核心特征:

1. 民族构成(以英格兰和威尔士2021年普查数据为基础) :

- 白人:占81.7%(约4870万),其中“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北爱尔兰或英国人”占74.4%,较2011年下降5.1个百分点,反映移民多元化趋势。

- 亚洲裔:占9.3%(约550万),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裔为主要群体,伦敦、伯明翰等城市亚洲社区密集。

- 黑人:占3.3%(约196万),加勒比裔和非洲裔集中在伦敦、曼彻斯特。

- 混血及其他:占5.7%(约338万),年轻人口中混血比例持续上升。

2. 年龄与性别:

- 老龄化显著:65岁以上人口占18.6%(约1270万),85岁以上超160万,养老金和医疗支出压力增大 。

- 性别比例:女性略多于男性(51:49),平均预期寿命81.4岁(男性)和84.9岁(女性)。

3. 宗教与语言:

- 基督教新教:占51%(英格兰圣公会、苏格兰长老会为主),天主教占7%,穆斯林占6.5% 。

- 语言:英语为官方语言,威尔士语、苏格兰盖尔语在部分地区使用,伦敦等城市通用多语种。

4. 城乡分布:

- 城市化率83%:伦敦(883万)、伯明翰(114万)、曼彻斯特(55万)为主要城市,农村人口集中在苏格兰高地、威尔士山区等。

- 移民影响:2023年净移民约50万,伦敦、东南部为主要接收区域,推动人口增长与文化多元 。

三、行政区划结构

英国实行 四级行政体系,但各地自治权差异显著:

1. 一级行政区:四个构成国家

- 英格兰:非独立政治实体,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但设9个“政府办公室区域”(如伦敦、东南英格兰)协调政策。

- 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拥有地方议会和较大自治权,可制定教育、医疗等政策,但外交、国防仍属中央 。

2. 二级行政区:郡与单一管理区

- 英格兰:

- 36个都市郡(如大曼彻斯特、西米德兰兹),下辖都市自治市。

- 56个单一管理区(如南安普顿、米尔顿凯恩斯),直接向中央负责,涵盖城市与农村混合区域。

- 201个非都市郡(如德文郡、肯特郡),下辖区议会。

- 苏格兰:32个单一管理区(如爱丁堡、格拉斯哥),无郡级单位。

- 威尔士:22个单一管理区(如卡迪夫、斯旺西)。

- 北爱尔兰:11个区(如贝尔法斯特、德里),取代原26个区 。

3. 三级行政区:区与自治市

- 英格兰都市郡:下辖48个都市自治市(如伯明翰市、利物浦市),负责地方服务。

- 非都市郡:下辖296个非都市区(如剑桥郡的南剑桥区),权力较小。

4. 四级行政区:教区与社区

- 英格兰:约1万个教区(Parish),管理地方事务(如乡村规划)。

- 威尔士:社区(Community)承担类似职能,部分设社区议会。

5. 特殊区域:

- 伦敦:作为独立行政区,由 大伦敦政府(市长+议会)与 32个自治市(如威斯敏斯特市、肯辛顿-切尔西皇家自治市)共同管理,金融城(City of London)保留中世纪自治传统 。

- 北爱尔兰:因政治历史特殊,地方政府需联合派与民族派共同执政,2017-2020年曾长期停摆 。

四、核心特点与挑战

1. 高度集权与地方自治并存:

- 英格兰地方政府权力较弱,而苏格兰、威尔士通过公投扩大自治(如苏格兰议会可立法征税)。

- 北爱尔兰因“权力分享”机制复杂,治理效率较低。

2. 区域发展不平衡:

- 伦敦与东南部贡献全国40%的GDP,而威尔士、北爱尔兰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的80% 。

- 中央政府通过“升级基金”(Levelling Up Fund)试图缩小差距,但效果有限。

3. 人口结构转型压力:

- 老龄化加剧养老金和医疗支出,移民涌入则带来文化融合与住房紧张问题。

- 2023年新生儿约64万,出生率1.5(低于更替水平2.1),人口自然增长停滞 。

4. 行政区划改革争议:

- 英格兰部分地区呼吁合并郡县以提升效率(如“大北方”联盟),但遭地方反对。

- 苏格兰独立公投(2014年否决)与北爱尔兰地位问题(《贝尔法斯特协议》)仍是潜在政治风险。

综上,英国的面积、人口与行政区划既体现历史整合的复杂性,也面临现代治理的多元挑战,其结构深刻影响着国家认同与区域发展平衡。

来源:品味乐与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