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金山碳谷绿湾产业园内,试四化学品公司与年轻的迈思飞新材料公司携手演绎了一场“创新接力”。作为上海市首批新材料中试基地,试四化学品公司凭借专业的中试平台与产业化经验,为初创企业迈思飞的可降解微球材料技术架起了从实验室迈向市场的桥梁。
2024年,区科委面向全区搜集并发布了。一段时间过去,企业在资源共享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呢?一起来看看吧。
协同创新、破局中试:打通从实验室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
在金山碳谷绿湾产业园内,试四化学品公司与年轻的迈思飞新材料公司携手演绎了一场“创新接力”。作为上海市首批新材料中试基地,试四化学品公司凭借专业的中试平台与产业化经验,为初创企业迈思飞的可降解微球材料技术架起了从实验室迈向市场的桥梁。
据介绍,2022年9月成立的迈思飞,手握可降解微球材料的核心专利,却在工艺放大和量产稳定性上遭遇瓶颈。而试四化学品的中试基地就像一座精准的“技术转化器”,通过共享设备、工艺优化和工程化团队支持,将实验室的小试生产逐步升级为百吨级连续生产。经过数十次配方调整和关键工艺突破,双方不仅攻克了微球粒径均匀性难题,更建立起稳定的工业化生产体系。
“创新资源的优势互补是项目产业化落地的关键。”试四化学品公司负责人表示,这场“中试平台”与“科创新锐”的跨界合作,不仅验证了新材料技术产业化的可行路径,更展现了金山区创新生态的独特活力。
目前,“上海试四特种功能材料中试基地”已服务3个中试项目,1个项目已正式投入规模化生产,投资规模上亿元。
概念验证、点燃星火:为原始创新跨越“死亡谷”架设桥梁
如果说中试基地是为技术相对成熟、亟待产业化的项目解决“1到10”的问题,那么概念验证中心则是为科研人员和创业者跨越“0到1”的“最初一公里”。
上海公共卫生与生物安全科技创新概念验证中心作为金山区第一个由市科委立项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瞄准创新早期阶段概念验证与产学研合作,推动前沿生物医药新技术跨越“死亡谷”。
2024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依托该平台与金山区内企业共同开展技术转移转化,实现技术合同登记金额2065.9万元,占年度对外技术合同总额的69.16%。2025年6月28日发布的中国医疗机构成果转化核心风向标——《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报告(2025)》,公卫中心入选成为全国20家之一的“医学创新转化优秀型医院”。在亮眼的成绩背后,概念验证模式逐步成熟、功能逐渐释放。
此外,依托临床诊疗、公共卫生应急综合场景和完善的“基础+临床”科研平台优势,公卫中心与区内多家企业联合启动前沿技术攻关和转化应用,骨科新材料产品开发、外科及介入类器械产品创新研究、机器学习的脓毒性休克预测模型研究、2型糖尿病临床策略模型研究、抗病毒干扰素研究等项目纷纷落地,医研产各方深度协同,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术验证、商业验证、场景验证到临床验证全生命周期服务。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转化事务部负责人徐星表示:“目前,我们联动金山区生物医药企业形成了十余项代表性合作案例。接下来,公卫科创转化平台将进入3.0探索阶段,以服务上海未来产业布局和建设国家创新基地为目标,重新梳理整合创新资源、形成创新转化平台矩阵,期待更好服务金山区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双向融通发展。”
开放共享、聚力共赢:构建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联合体”
医疗机构的成果转化是解决内部创新“破土而出”的问题。而龙头企业的开放共享平台则着眼于构建一个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凯莱英生物位于高新区湾区生物医药港。其搭建的“生物大分子CDMO一站式服务平台”已成为区域产业链资源高效流动的关键枢纽,通过建立开放共享的服务模式提供了包含单克隆抗体(mAbs)、抗体偶联药物(ADC)及信使RNA(mRNA)药物的开发、分析测试、中试生产、商业化生产等服务。
湾区生物医药港多家企业已成为了开放共享模式的受益者,原本需自建实验室投入千万元,现通过共享平台3个月完成,成本仅为1/5。“我们像‘生物医药的云服务平台’——企业只需提交研发需求,即可调用我们的GMP车间、分析仪器和专业团队。”该平台负责人表示,模式的本质是将固定资产转化为流动服务,设备在2024年的使用率达到90%,真正实现“一份投入,全区复用”。
以凯莱英生物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企业通过对接研发转化需求,形成了产业链上的技术互补,构建了一条“研发-中试-生产”纵向协同网络,降低重复投入成本超40%,不断深化生物医药产业链专业化分工与协同发展的战略模式。
从概念验证、中试放大到开放共享、生态构建,金山区已初步形成环环相扣的创新转化系统,通过各个平台的功能互补、紧密衔接、协同赋能,共同构成支撑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的全链条生态体系,实现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共享利用的生动局面。
目前,区科委正面向全区常态化开展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征集行动,欢迎有意向对外提供研发服务的企业直接与区科委联系。若有需求,也欢迎有意向的企业与名单内企业对接研发服务。咨询电话:021—57950850(张老师、胡老师 )。
记者:戚静伟、王佩永
编辑:俞岚婷
责编:干钰琼、潘婷
审核:陈建军、林堃
来源:i金山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