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9日凌晨4点,泰安市宁阳县乡饮乡的田野上闪烁起点点灯光。村民孙卫鹏头戴照明灯,弯腰在玉米地里仔细寻觅。这个季节,他们不是普通的农民,而是寻找“地下黄金”的探宝人。
8月19日凌晨4点,泰安市宁阳县乡饮乡的田野上闪烁起点点灯光。村民孙卫鹏头戴照明灯,弯腰在玉米地里仔细寻觅。这个季节,他们不是普通的农民,而是寻找“地下黄金”的探宝人。
“找到了!”孙卫鹏轻声喊道,小心翼翼地将一只蟋蟀引入竹筒。这只翅脉分明的小虫,可能价值上千元甚至更多。
在乡饮乡,蟋蟀产业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每年立秋至白露期间,这个宁静的乡村都会迎来全国各地的蟋蟀客商,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野生蟋蟀堂店主颜龙告诉记者:“最高峰时,一天能成交上百万元,一只极品蟋蟀能卖到数万元。”
清晨的蟋蟀交易市场。
然而,今年的行情显得有些不同。持续干旱导致野生蟋蟀数量减少,再加上人工养殖的“白虫”也冲击着市场。“现在有的养殖虫,能做到外观与野生蟋蟀相差无几,但品质达不到。”黑风口直播中心的刘鹏直言。他的直播间里,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我们要用新的销售模式来应对市场变化。”刘鹏补充道,“现在我们直播带货,不仅销路更广,还能卖出更好的价钱。”刘鹏不仅严格区分“野生虫”与“白虫”,还通过视频实时展示蟋蟀的形态、活动情况,甚至模拟斗态,让买家远程也能放心选购。最多时他店里一天能发出上百个快递。
“目前,乡饮乡卖出最贵的一只蟋蟀,价格高达2.6万元,正是通过直播渠道售出的。”颜龙补充道。
乡饮乡也敏锐地捕捉到数字经济带来的机遇,近年来大力推动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数字技能培训。他们建设了专门的直播基地,邀请平台运营专家、成熟主播前来授课,从设备使用、镜头表现到售后服务,全面助力传统农户向“新农人”转型。许多原本只熟悉田间地头的中年村民,如今也学会了在手机前流畅介绍产品、与网友互动,让蟋蟀交易从线下走向线上。
顾客挑选蟋蟀。
除了发展电商直播,乡饮乡的村民还通过多元经营来应对市场变化。保安村的荣丽丽和丈夫孙卫鹏就是典型的例子,夏天捕捉蟋蟀,冬天制作销售饲养蟋蟀用的葫芦。荣丽丽和丈夫在蟋蟀季过后,就开始制作销售饲养蟋蟀等用的虫具葫芦,一个冬天能有数万元收入。“加上夏天蟋蟀挣的钱,一年能有个十多万元吧,比出去打工强,时间也自由。”荣丽丽说。像他们这样“夏捉蟋蟀,冬做虫具”的家庭,在乡饮乡已不是个例。还有人尝试开发蟋蟀主题文旅,吸引游客体验捕捉乐趣、了解蟋蟀文化,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
荣丽丽制作虫具葫芦。
乡饮乡的蟋蟀产业,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想办法、找出路。不管是人工虫带来的冲击,还是天气造成的困难,都没有让他们放弃。他们一边守着老传统,一边学习新方法,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村民们相信,只要还有人喜欢蟋蟀、愿意玩蟋蟀,他们的日子就有奔头,这条“靠虫吃饭”的路,就能一直走下去。
来源: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