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传教士救上万中国妇孺,回国一年后却选择自杀,墓碑刻四汉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5 23:16 2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人发现了这位美国女性的日记原稿,等学者们将日记复原整理后,发现里面记载的全都是二战时期的中国战场。

一位美国女性传教士去世的消息,在1941年的南京引发了轰动。

那个为备受迫害的中国人遮风挡雨的“女菩萨”去世了,难民们的天又暗了几分。

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人发现了这位美国女性的日记原稿,等学者们将日记复原整理后,发现里面记载的全都是二战时期的中国战场。

后来学者们找到了这位女性的墓碑,发现上面除了她的名字“明妮·魏特琳”外,还有四个中文字:“金陵永生”。

通过日记记载,人们发现这位传教士曾亲身经历过南京大屠杀,并在被血色浸染的南京城内救下了上万名中国妇孺。

后来中国作家严歌苓读到了魏特琳的日记,创作出了《金陵十三钗》。

之后同名电影上映,更多的中国人知道了这位伟大的美国女性。

她的故事也穿越时空,再次温暖了中国人民。

1941年5月14日,一位美国女性在她位于印第安纳州的公寓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做出这个决定前,她在日记中无数次提到过心中的阴影。

她忘不掉那段黑暗的岁月,过往的伤痛一遍遍摧残着她的心智,她渴望离开,渴望从信仰的上帝那里得到救赎。

她去世后,朋友们整理了她的日记,发现她竟然是一位“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

她就是明妮·魏特琳,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神父的原型。

魏特琳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西科尔小镇的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从6岁永远的失去了母亲后,魏特琳就主动分担起了家庭的责任。

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魏特琳逐渐成长为一名顽强且上进的女性。

中学时期,魏特琳一边念书一边打工,不仅完成了中学的学业,还攒够了大学学费。

1907年,魏特琳成功在伊利诺伊州州立大学毕业,拿到了学士学位。

但她并感到满足,又考上了芝加哥及哥伦比亚研究院,并成功获得了硕士学位。

1912年,魏特琳接受了美国联合基督教传教士公会的派遣,来到中国任教,从此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1912的中国还未能突破封建礼制的束缚,让女子抛头露面的去念书可以说是大逆不道之举。

所以中国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很低,多数女子甚至不识字。

魏特琳初到中国就发现了女性的困境,她决定改变这一切,以个人之力推动中国女性教育的启蒙,于是创办了合肥三青女子中学。

即使在中国任教,魏特琳也没放弃提升自己,她在1917年接到了伊利诺州师范大学的入学邀请。

1918年,魏特琳准备和相恋多年的男友走进婚姻殿堂。

可就在两人兴致勃勃的商讨婚礼事宜时,魏特琳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国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的工作邀请。

如果魏特琳接受邀请,她就必须马上回到中国,这就意味着她参加不了婚礼,以后更是无法和男友一起生活。

可如果让她拒绝,就违背了当初许下的要推动中国女性教育的誓言。

魏特琳思考了很久,最终决定舍小家为大家,毅然推迟了婚礼,接受了金陵女子大学的邀请,前往中国担任教务主任。

她的这一决定将男友彻底推远,她这一生也没再结婚。

来到金陵女大后,魏特琳一边统筹校务工作,一边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她鼓励学生们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周围的贫苦人群,建议她们走出校园奉献于社会。

为了让学生们能有更宽阔的视野,魏特琳还自费前往欧洲国家学习。

魏特琳在丹麦和荷兰见识了成人教育制度,她认为这种教育也很适合中国,便开始在中国推广,为中国女性提供了更多接受教育的途径。

几年后,金陵女大准备筹建新校园,魏特琳十分欣喜,不论大小事都要亲力亲为。

正在施工的金陵女大教学楼

新校园在192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是一座外表极具中国特色,但教育模式却很现代化的学校。

或许是新校园的建成给了魏特琳信心,她决定把学校的职能发挥到最大,不仅要教育学生,还要服务于社会。

于是她开展了多项募捐活动,用筹来的善款建成了家政学校、乐群社与诊疗所等福利机构。

免费为女性开展生理卫生课,免费给贫困人群看病拿药,免费帮助失业人群重建社会关系,将金陵女大“厚生”的校训做到了极致。

魏特琳女士(前排左四)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收容所部分工作人员合影

魏特琳有一个中文名字叫“华群”,受过她帮助的人们喜欢叫她“华小姐”。

在这些贫苦人群的眼中,华小姐是他们的大恩人,理应受到他们的尊敬与爱戴。

那时人们认为华小姐是无所不能的,可真实的华小姐也有很多解决不了的麻烦。

那时的中国孕育不了魏特琳的理想,一个濒临破碎的国度如何能填满思想上的沟壑呢?

毕竟他们连生存都成了大问题。

1928年,国内突然开始重视教育,可那时很多学校的管理者都是外国人,所以教育界掀起了一阵收回教育权的狂潮。

时任金陵女大校长的德本康夫人顶不住压力主动辞职,外籍教员们也纷纷离开。

可魏特琳还是选择了留下,与新校长吴贻芳一起撑住了摇摇欲坠的金陵女大。

1929年,魏特琳的父亲来信劝她回国,可她犹豫过后还是选择了留下。

那时魏特琳的父亲已经步入了人生的最后阶段,但为了女儿的理想还是忍痛放手了。

1931年,魏特琳利用假期回国探望了父亲,短短数十日的陪伴成了父女两人见的最后一面。

1937年11月11日,日军攻占上海后马上转向了南京。

尽管南京的驻军拼死抵抗,可还是没能阻止日军的侵略,日军攻占南京后开始在城内大势屠杀与破坏。

魏特琳亲眼看到了城内的惨状,人们痛苦的呻吟与求救声让她夜不能寐,她想保护无辜的群众,于是给美国大使馆写了一封信。

她在信中提出想在金陵女大建立一个安全区,让滞留在城内的难民能有一个容身之所,可惜这个建议没能获得美国大使馆的支持。

不久后,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成立,魏特琳得知后马上与其取得了联系,并再次提出在

金陵女大的文理学院设立妇女儿童难民收容所的建议。

红十字会采纳了魏特琳的建议,并接收她成为了红十字会委员。

魏特琳与红十字会施粥处的员工合照

12月1日,美国大使馆最后一次向滞留南京的美国公民发出撤离命令。

但魏特琳还是放弃了平安离开的机会,选择与南京人民站在一起。

因为金陵女大就在南京市区,且里面的学生与难民皆为女性,所以成了日军的首要目标。

面对种种危机,校长决定将教职工分为两队。

一队向西迁校,想办法开学;一队则留下保护难民和校产。

魏特琳选择了留下,用自己的美国人身份庇佑难民。

12月5日,一辆载着难民的日本军车驶过了金陵女大校门口,魏特琳清晰的听到车上传出了几名女性呼救的声音。

同一时间,不远处的街道上传来了此起彼伏的枪声,她明白这意味着一条条生命正在逝去,也知道车上的人即将迎来同样的结局。

12月13日,大量日军通过南京坍塌的城墙侵入城内,开始了长达六周的烧杀淫掠。

此时金陵女大有避难所的消息已经传出,无数难民一时都涌向了校区。

魏特琳守在校门口,极力劝解前来避难的成年男性将位置让给妇女儿童,力求让妇女儿童都能顺利进入校内。

左六为魏特琳

可校舍的承载量是有限的,而难民是源源不断的,魏特琳无奈只能进行更深一步的筛选,尽量保证年轻女性和儿童得到庇佑。

经过这次的收容,校园内站满了妇女儿童,她们有的躲在教室里休息,有的只能坐在楼道和草坪上。

条件虽然很苦,但比起外面的人,她们至少不用担心失去生命。

一些日军想要冲开大门,魏特琳就用身体将他们隔绝在外。

即使日军用沾血的军刀对着她挑衅,她也寸步不让。

碍于魏特琳的美国人身份,日军不敢直接对她施暴。

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避难的妇女儿童

所以她一次次用生命去赌,赌美国对日军还有威慑力。

可他们终究人手有限,每当夜晚来临时就会有日军翻过院墙进入校内,对女性进行侮辱与强暴。

魏特琳得知后,马上请在“国际安全区”服务的外籍男士来帮忙守夜。

她自己更是整夜守在门房,阻止日军迫害女性。

可她们面对的是野兽般的侵略军,这种人无法沟通且十分凶残,等到他们完全失控的那一天,无人能再成为难民的“保护神”。

从12月13日到17日,金陵女大先后收纳了8000多位难民。

这些难民多数与亲人走散,为了鼓舞她们生存的意志,魏特琳就答应帮她们寻找失散的亲人。

从做出承诺的那天开始,魏特琳每天早晨都要派人去登记难民们失踪亲人的名字,她再转交给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拜托他们帮忙寻找。

除此之外,魏特琳还经常找难民们谈心,告诉她们中国不会灭亡,让她们一定要坚持。

这样的魏特琳带给了难民温暖与希望,她们将她视为“女菩萨”。

可魏特琳不是真的神仙,很多事情她也分身无术。

12月17日,两名日本兵来到金陵女大门口闹事,魏特琳接到消息后马上赶去制止。

可不论魏特琳如何劝说,那两名日本兵都不肯离开,而且还纠缠着魏特琳不让她离开。

等魏特琳察觉出其中有异时,日本兵的奸计已经得逞。

魏特琳

原来门口的两名日本兵就是专门来拖住魏特琳的,那时他们的同伙已经趁机从侧门闯进校内侮辱了3名女性,离开时又强行带走了12名女性。

魏特琳感到十分自责,她的日记字字泣血,她开始祈祷战争快些结束。

但比和平先来的,是更加血腥的战争屠戮。

因为国际社会上对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一直持放任态度,所以日军不再畏惧美国教会学校的牌子和国际安全区的布告,敢直闯校门,在校区内烧杀淫掠了。

那段时间的魏特琳整个人都是紧绷的,她没完整的吃完过一顿饭,睡觉都是和衣而眠,像个斗士一样随时准备起来战斗。

到1938年初,金陵女大避难所收容的难民达到了13000余人。

那时刚经历了南京大屠杀,整个南京城内尸骸遍地,魏特琳几乎每一分钟都在中国人的哀告与求助中度过,可她是救不了所有人的。

她无力、自责、巨大的精神压力时常让她感到窒息。

可她无人可以诉说,日记是她唯一能倾诉的地方。

魏特琳的日记是从日军攻占南京的那一天开始写的,日记总是断断续续的,因为她经常因为空袭和工作被迫停笔。

魏特琳在1938年的新年写下:“在苦难和悲哀中也有福佑和奇迹”,因为那时有人出面担保救下了20多名妇女,这让她感到了宽慰,也使她相信新年会有好事发生。

可现实总是残忍的,救了那么多人的魏特琳却救不了自己。

由于无法将消极情绪排除,魏特琳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1940年5月14日,魏特琳在友人的劝说下终于决定回美国治疗。

可她还是没能度过心中的那道坎,在回到美国一年后,她选择了自杀,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55岁。

消息传回国内后,金陵女大的师生为她举办了追待会,魏特琳在美国的追待会也在同一天举办。

这位为中国人民鞠躬尽瘁的美国传教士的墓碑上用中文写着“金陵永生”四个字,呼应着她在遗书中写下的中国永远是她的家。

魏特琳去世后,朋友们整理了她的日记,发表在了美国《同学》杂志上。

后来这些日记为研究南京大屠杀提供了资料,本稿也存放在历史档案馆中供学者研究使用。

参考资料:

救下上万中国妇孺的她,也是南京大屠杀受害者——现代快报

"女难民的守护神"—明妮·魏特琳——南大拉贝纪念馆

南京大屠杀的美国籍受害者魏特琳——人民政协报

来源:看历史浮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