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一手持枪,英勇无畏地战斗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一手执笔,慨然书写雄健豪迈的英雄史诗,为民族精神存证,为人民英雄立传,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让革命理想的光芒穿越时空,照亮人民砥砺前行的征程。”8月20日,在由中国作协、中共河北省
徐光耀抗战文学珍品文献展海报
“他一手持枪,英勇无畏地战斗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一手执笔,慨然书写雄健豪迈的英雄史诗,为民族精神存证,为人民英雄立传,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让革命理想的光芒穿越时空,照亮人民砥砺前行的征程。”8月20日,在由中国作协、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主办,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现代文学馆、河北省作协承办的“徐光耀文学创作80年座谈会”上,中国作协主席、党组书记张宏森如是强调徐光耀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发与会专家学者对徐光耀80年创作历程及其重要影响的共鸣。
作为一名战士,徐光耀在枪林弹雨中成长起来,亲历生与死、血与泪的战争。作为一名作家,他以笔为枪,用赤子之心记录历史、讴歌英雄、礼赞人民,创作出《小兵张嘎》《平原烈火》《昨夜西风凋碧树》等优秀作品。正如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所说,徐光耀虽已是一位百岁老人,他的作品和人格却总能让人联想到青春,他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笔耕不辍的写作生涯对于今天的作家,特别是青年作家而言,具有极强的教育和启示意义。
徐光耀的创作与抗战历史紧密相连,其作品是伟大抗战精神的生动载体。正如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所说,抗战题材是徐光耀80年创作的主旋律。白烨认为,徐光耀的抗战题材书写有如下特点:倾力勾勒全民抗战的壮阔图景,非常注重对整体环境氛围的真实描画和生动再现;精心打造人民英雄的不朽形象,将主角在战斗中成长、在磨难中奋进的过程写得细致感人;作品既立足于抗战,又扎根在乡土,具有鲜明的河北地域特色和浓郁的民族气韵。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回顾了徐光耀在中央文学研究所的学习经历,指出丁玲的教导对其影响深远:丁玲对徐光耀的长篇小说《平原烈火》予以高度评价,但是也直言不讳地指出其中部分人物形象概念化的问题,她多次叮嘱徐光耀“一定要写人,要搞出两个人物来!”徐光耀谨记丁玲的教诲,认真思考如何塑造人物,于是《平原烈火》中一个不起眼的边缘人物——“瞪眼虎”慢慢浮现出来,这就是后来享誉中外、印刻在当代文学史的“小兵张嘎”。
“我至今仍记得采访徐老时,他说‘是文学的刺激、生活的刺激,以及对敌人的仇恨、对人民的斗争精神的热爱,促使我写下了这些文字’。”河北省作协主席刘建东分享了多年前采访徐光耀的细节,他被这位前辈作家至真至诚的表达深深打动。刘建东表示,徐光耀的创作始终保持着与土地和人民的血肉联系,他笔下的多数人物都来自真实的生活,“只有从生活中来的文学,才能像《小兵张嘎》一样,拥有持久的艺术魅力和社会影响”。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孟繁华分析《平原烈火》时表示,小说直面战争的残酷,展现了冀中军民在艰苦卓绝的反扫荡斗争中的坚韧;“烈火”既是战火的具象,更是普通人绝境中生存意志的体现,徐光耀的书写让抗战从宏大的概念落地为个体的“日常搏斗”。而《小兵张嘎》以儿童视角塑造了一位颇有个性的“少年英雄”,嘎子的“嘎”是人物的灵魂,既符合儿童天性,又凸显了战争环境下少年成长的独特性。
徐光耀的创作精神与人格魅力,为当代作家提供了宝贵镜鉴。陆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文学创作员董夏青青表示:“徐老从战火中锻造的文字充满力量。今天的青年创作者应当像他一样深入基层,将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同时承担起记录历史、传播文化的使命。”河北省沧州市作协主席赵卯卯也表示,青年作家要真诚地面对故事,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积累真实生动的素材;要真诚地观察儿童、塑造儿童,在文学世界中塑造典型人物;要真诚地面对文学和人生,知行合一,在人生的道路上印证文学的意义。
“父亲说他‘凿真’,刨真东西,较真儿,钻真理。在他看来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搞文学创作,‘真’是根本、是灵魂,唯有真实,才会永久。”徐光耀之子徐丹分享,“凿真”一直是他最钦佩父亲的一点,这也是父亲传承给他和全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徐光耀的文学人生给大家带来了深刻启示,那就是文学创作唯有胸怀“国之大者”,始终保持对时代的敏锐感知和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才能创作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文学精品,以笔墨为时代画像、为民族铸魂,为民族复兴伟业贡献精神力量。
与会嘉宾会前还参观了“烽火壮歌——徐光耀抗战文学珍品文献展”,透过一页页珍贵手稿,深入感受徐光耀文学创作鼓舞、振奋人心的强大力量。该展览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展出,展期为8月20日至9月3日。
作者 | 王琼(中国艺术报记者)
来源:中国美术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