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2025年4月上海长征医院研发的“异体人再生胰岛注射液”,就获得了国家药监局的临床默示许可,曾一度引发广泛关注。
近年来,人们时常能在新闻中看到“细胞疗法治愈糖尿病”的相关报道。
比如,2025年4月上海长征医院研发的“异体人再生胰岛注射液”,就获得了国家药监局的临床默示许可,曾一度引发广泛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乍一看,这似乎意味着糖尿病已经被“攻克”。
但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的一个重要细节是:在这些细胞疗法中,糖尿病患者虽能重新分泌胰岛素,却也必须长期依赖“免疫抑制剂”。
可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并非小事,它会显著增加感染风险,甚至提高癌症发生的概率。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种“治愈”还不够彻底!
好消息是,2025年8月,全球顶尖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刊发了一篇突破性的病例报道:一位1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异体细胞疗法”后,不仅恢复了胰岛素的分泌功能,更重要的是---他完全不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
不少学者认为,这或许才是全球第一例真正意义上“根本性治愈”糖尿病的案例!
那么,为什么过去的细胞疗法往往离不开“免疫抑制剂”?而这一次,医学上又是如何突破瓶颈的呢?
在谈到“细胞疗法治愈糖尿病”时,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画面都很直观:既然糖尿病的根源是自身无法正常分泌胰岛素,那么,如果我们能把可以分泌胰岛素的细胞重新“补充”到体内,不就等于从源头上解决了问题吗?
理论上,这条思路确实没有错。科学家们也一直在尝试---通过“分离”健康供体的胰岛细胞,或者在实验室里利用干细胞分化、“制造”出“类胰岛细胞”,再把这些细胞植入到糖尿病患者体内,期望它们能接替原本失去功能的胰岛,重新分泌胰岛素。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隔着一堵厚厚的“免疫屏障”!
目前,我们能够较为稳定获得的,主要是“异体来源”的胰岛细胞---也就是说,这些细胞来自别人,而不是患者本人。
虽然,医学上也在不断探索利用患者自体干细胞诱导分化的方法,但这种方式成本极高、过程复杂且生成的细胞状态并不稳定,还难以大规模应用。
因此,大多数的临床研究和治疗仍离不开“异体细胞”。
可使用“异体细胞”的一个关键问题就在于:当这些外来的细胞进入患者体内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迅速作出反应。
免疫系统的本职工作是识别和清除“入侵者”,哪怕这些细胞原本是“善意的帮手”,但它们依旧会被当作“异物”遭到攻击,轻则功能受损、重则完全被清除,最终无法发挥预期的降糖作用。
而为了让移植的“异体细胞”能够在体内生存下来,医学上所采取的办法就是让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顾名思义,这类药物的作用是“压制”免疫系统的攻击反应,好让外来的细胞能够“安稳落户”。
这个办法看似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却带来了另一重长期的困扰。
免疫系统本来是人体抵御外界病原体的防护屏障,而“免疫抑制剂”等于人为地“削弱了”这道防线。
结果就是,患者对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会大大增加,本来可能轻易抵御的感冒、肺炎甚至一些病毒感染,在免疫力被压制的情况下,都会变得更危险、更难恢复。
更令人担忧的是,大量的研究证实,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还会增加罹患某些癌症的风险,因为,失去监控功能的免疫系统,也难以及时清除体内一些变异的细胞。
而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这无疑是让自己陷入了一种“矛盾”的处境。
一方面,虽然细胞疗法确实改善了血糖控制,减少了对胰岛素注射或部分口服降糖药的依赖,看似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但另一方面,却不得不背负起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负担,每天都要面对感染和癌变的风险。
这就好比,原本好不容易摆脱了对“胰岛素”的“依赖”,没想到却又立马戴上了“免疫抑制剂”的“新枷锁”。
也正是因为这种风险和代价的存在,许多患者才在权衡之后放弃了细胞疗法。
他们意识到,虽然这项技术代表了医学的进步,但在现实中,接受治疗所要付出的代价,可能比他们所期待的收益还要大……
换言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免疫抑制剂”始终是横亘在“细胞疗法”与“糖尿病真正治愈”之间的一道难以跨越的障碍。
如何让“异体胰岛细胞”在人体内能长期存活,而又不需要患者承担“免疫抑制剂”的风险,一直是全球医学界亟待攻克的问题。
2025年8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所报道的这个病例,主角是一位42岁的瑞典男性---他在5岁时就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至今病程长达37年。
这意味着,他几乎一生都离不开胰岛素注射,每一次进餐和血糖波动,都要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来维持生命。
可以说,他和无数1型糖尿病患者一样,始终期待着能够有一天真正“摆脱”对胰岛素的依赖。
非常幸运的是,这一次,他成为了全球第一个接受全新细胞疗法并取得成功的患者。
不同于以往的做法,医学研究人员并不是简单地把“异体胰岛细胞”移植到他体内,而是利用了最前沿的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先对“异体胰岛细胞”进行了“精密改造”。
核心的突破在于,针对三项关键的基因进行了编辑:其中前两项编辑是为了降低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使得免疫T细胞难以识别它们;而第三项编辑则是为了增强细胞表面CD47蛋白的表达,这一分子能够向免疫系统发出“别攻击我”的信号,从而阻断先天性免疫反应。
简言之,这些被改造过的“异体细胞”就相当于穿上了一层“隐身衣”,在进入人体后,不会再轻易成为免疫系统的“靶子”。
最终,医生选择通过前臂肌肉注射的方式,将这些经过基因编辑的“异体胰岛细胞”植入这位患者体内。
手术本身并不复杂,关键在于观察这些细胞是否能在人体内存活下来,并且真正发挥出类似胰岛的功能。
结果非常令人振奋:在移植后的12周内,这位患者的血糖水平就得到了显著改善。特别是在餐后血糖升高的时段,这些细胞能够像正常胰岛那样分泌胰岛素,帮助血糖及时下降,表现出了几乎正常的生理反应。
更为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患者并没有使用任何“免疫抑制剂”。
应该说,该病例的成功,意义极为重大!
一直以来,糖尿病“异体细胞疗法”的一大障碍就是必须依赖“免疫抑制剂”。
而如今,这道“紧箍咒”第一次被真正解开了。患者不再需要冒着感染或癌症的风险去维持移植细胞的存活,而是能够依靠这些“免疫隐身”的细胞来获得接近正常的血糖调控能力。
这也使得全球医学界一致认为,这是糖尿病“根本性治愈”的首个案例!
综上所述,不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终末期阶段的2型糖尿病,患者群体都在逐年增加。
长期依赖胰岛素,不仅让生活充满束缚,也让这些患者渴望着有朝一日能彻底解放。
过去,细胞疗法虽然带来过希望,但是,为了让“异体细胞”存活,患者不得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这种做法虽然改善了血糖,却换来了感染、肿瘤风险增加等新的困扰,结果往往令患者望而却步。
但如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所报道的这一全球首例无需“免疫抑制剂”的“异体细胞疗法”,为糖尿病的治疗打开了一扇真正意义上的新大门。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赋予异体胰岛细胞“免疫隐身”的能力,让患者既能重新分泌胰岛素,又不必背负“免疫抑制”的沉重代价。这不仅是一个病例的成功,更是一种全新治疗模式的诞生。
可以预见,随着这一技术的逐步完善与推广,糖尿病的治疗将真正意义上迈向“根本治愈”。这对全球数以亿计的糖尿病患者而言,无疑是一束前所未有的希望之光!
【参考文献】
Survival of Transplanted Allogeneic Beta Cells with No Immunosuppression 《NEJM》 Published August 4, 2025 DOI: 10.1056/NEJMoa2503822
来源:俞林鑫心理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