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结束,孩子为何进步不大?因为你不懂得和学校唱反调!扎心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7 15:31 2

摘要:超长暑假马上结束,很多家长表示孩子很忙很努力,但感觉进步不大。

超长暑假马上结束,很多家长表示孩子很忙很努力,但感觉进步不大。

听一位老师的讲座,他的一句话扎心了:因为你不懂得学校“唱反调”!

啥是唱反调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

我家孩子小学时,经历的两个语文老师,风格完全不一致!

第一位老师,每天在学校花大量的时间听写字词、背课文,一遍一遍地过。

另一位老师则相反,她很重视阅读,每天会留出不少时间让孩子们阅读。

按照这两个老师的风格,我要配合的就是,在第一位老师任教期间,在家多让孩子阅读;第二位老师任教期间,漏掉的基础在家补一补。

所以之前家有小学生的朋友问,暑假有没有必要提前默写课文生字词?

我回答,看语文老师的风格如何?

如果老师在学校反复抓字词,就没必要提前搞;反之,如果老师不注重这些,那就自己在家搞一下。

上次参加家长会时,校长也说了类似的话让我印象深刻:

"家长不是学校的助教,而是学校的补充。"

细想确实如此!

和学校唱反调,实则是打配合。

01

教学内容的反其道而行

术业有专攻,我们不做孩子的老师,而是做孩子的伴学,不做学校该做的事,只做学校的补充。

比如语文,课文里的字词,老师会带着会反复背默,一天在学校搞几个小时,真的没有必要再在家里花太多时间去搞。


反而对于阅读、写作,学校没有时间去带着做,那我们在家里就多补充这些。

比如数学,学校里面会花很多时间抓基础,那我们就让孩子磨一磨难题,给够孩子充足思考的时间;学校大部分时间教难题时,那我们就带孩子回归基础概念。

比如英语,学校会搞语法、搞单词,那我们可以在家里多听多读,补充学校缺失的部分。

我们找准自己的定位,在于补足学校教育的空白点,而不是不停地重复知识点。

02

生活作息的反向平衡

孩子在学校每天高强度学习,到了假期,他们需要的不是继续埋头、更不是沉迷屏幕,而是一场真正的状态切换。

去做点不一样的事,接触不一样的环境。

这不仅是放松身体,更是对大脑的一次温柔重置。走出课本,跑进自然;放下铅笔,拿起工具;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创造。

带孩子去球场打一场球、操场跑几圈、跳段操,或者做一段瑜伽,让身体代替大脑发力。

如果孩子埋头长时间学习理科,不妨尝试一些不用深度思考的事,比如画画、做手工,甚至整理书桌,动手本身,就是一种治愈。

而如果感觉每天杂事多、注意力涣散,也可以选择安静式休息。

读一本轻松的书、写写日记,或者单纯发呆记录灵感……让大脑温和地转换频道。

休息,不是停摆,而是切换。教孩子学会科学用脑,才会越休息越清醒。

当一个孩子经历过这种反差感的滋养,他才算真正地休息了。

不只是在休息,更是在蓄电,以清晰的头脑、饱满的情绪,和重新亮起的热情,去迎接新的挑战。

03

学习方式的逆向操作

孩子五年级时,语文老师曾无奈感慨:“现在班里很少有孩子真正读完《西游记》。”

可翻开课本,明明就有《猴王出世》的选段。

学校教育提供的是样本,而家庭教育才能满足孩子的阅读胃口。

我们可以尝试这样的阅读策略。

课本教《草船借箭》,我们就陪孩子读《三国演义》原文选段,睡前讲赤壁之战的故事。


古诗学到杜甫,全家就玩起飞花令游戏,在笑声里记住更多诗句。


孩子对说明文单元感兴趣,订阅科普杂志,带他探索更广的科学世界。


当孩子在课本里读到一粒沙,我们就带他看见整片沙漠。

不是强行灌输,而是顺势点燃;不是额外加码,而是巧妙延伸。

如果把孩子比作一棵树,学校教育就是主干,家庭教育则是根系。

看得见的枝叶生长靠学校,看不见的根系发育靠家庭。

与其焦虑,不如思考,学校教育的盲区在哪里?我家孩子的特质是什么?我们能提供哪些差异化营养?


这些反着来的方法,本质上都是在寻找教育的平衡点。

来源:乐陪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