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事情,说多了反而显得啰嗦,就像世界上那些精神阿拉伯人和精神犹太人,每天的做法明明摆在那儿,谁也不装糊涂。全球各地,总会有人面朝阿拉伯方向跪拜五次,甚至一生拼尽家底也得去阿拉伯半岛一趟,只因为一份对圣地的执念。这种举动,有人不理解,有人嗤之以鼻,可他们的感受
有些事情,说多了反而显得啰嗦,就像世界上那些精神阿拉伯人和精神犹太人,每天的做法明明摆在那儿,谁也不装糊涂。全球各地,总会有人面朝阿拉伯方向跪拜五次,甚至一生拼尽家底也得去阿拉伯半岛一趟,只因为一份对圣地的执念。这种举动,有人不理解,有人嗤之以鼻,可他们的感受,外人未必理解。你说他们图什么?是不是非得抬杠,说他们是精神上的阿拉伯人?这事放在世界范围内,其实一点也不稀罕,但谁又会认真琢磨“精神”两个字的分量呢?
反过来看,全球还有一群精神犹太人,他们明里暗里把犹太人当信仰的源头,大到世界格局,小到日常生活,总觉得和犹太人的命运紧密连着。尤其当历史进入到风雨飘摇的年代,二战时期,犹太人遭遇前所未有的打击,欧洲人仿佛一夜之间翻旧账,对千年以来的经文劝诫、宽容统统不认账了。基督信仰松动之后,欧洲人眼里,犹太人成了替罪羊。这逻辑,听上去很割裂,却成了现实。和欧洲那冷飕飕的氛围相比,大洋彼岸的美国,基督精神依然盛行,对犹太人的遭遇表现出关切、悯惜,不少教会甚至组织行动,为犹太群体发声。别人家的事,他们有时比自家还热心!
要说为啥会对自己没见过的民族、遥远的国度如此操心,信仰才是核心答案。基督教的脉络源自犹太传统,从亚伯拉罕的故事到圣经寓言,信仰本身就是一根看不见的纽带。信仰、血缘、文化三者本身难分难解,何况在人类历史幽微的逢掖处,人们太需要超越个人的小我去寻找“归属感”。精神阿拉伯人和精神犹太人的形成,和这些社会心理,相互勾连,离不了。
伊斯兰信仰的流变尤为典型。很多人嘴上不承认,骨子里早已把异国的礼仪当成本人的首选。不管自己出生地在哪里,家里几代人做什么,只要认定了“自己拜的是阿拉伯的神”,生活里一切细枝末节就全让给了信仰。谁家哪天受灾他们可能都不理会,一旦听说海外有“教胞”遭难,马上变得心急如焚,奔走疾呼,让所有身边不理解的人都来凑份子。你问他们认识几个巴勒斯坦人?一时语塞,答案往往是“我们是同胞”!
现实操作上,精神阿拉伯人的“连心感”根源其实不复杂。首先,伊斯兰信仰是先在阿拉伯半岛传播,而后走向世界各地。日本、韩国、东南亚,想见个阿拉伯人不是难事,但精神阿拉伯人里的热情,有时比本地阿拉伯还浓烈。比如节日期间,远离阿拉伯的信徒一边对着麦加做祈祷,一边和本地宗教活动疏远,反而觉得“异国的兄弟姐妹”才是自己的亲人。有人甚至认为,“世上的穆斯林,才是自己的真家人”。血源没关系,信仰才有家。这逻辑听起来见怪不怪,可遇上极端情况,也就成了争议焦点——他们为救助海外同胞呐喊,却未必关心本地实际困境。
讲真,这种现象网上一搜就有。中国网友在网络上为哈马斯呼吁捐款,竟然连身边的卡菲勒也联合起来要求援助。群体效应很强烈,带入感爆棚。“不支持巴勒斯坦,就是失去人性!”言至于此,不留情面。“哈粉”与巴勒斯坦的宗教渊源,其实很多网友压根没搞明白,但遇上该站队时,大家跟着情感走。事后再聊起来,谁还记得那些热血话语?不过就是当时信念极纯。
挺有意思的一点,有些精神阿拉伯人在信仰转变的过程中,甚至怀疑过自己祖先是不是也是阿拉伯人。这种念头,明明有点莫名其妙,但他们有时也会思前想后,觉得“祖宗之事”不重要,关键是和全世界信众站在一起。如果谁家孩子长得不像阿拉伯脸,还会自嘲,甚至主动安排与有阿拉伯血统的人联姻,为了“后代像自己心中的榜样”。真有人这样吗?现实案例不是没有,但大多数人嘴上说说罢了。
再说精神犹太人,情况略有不同,但背后机制竟也说得通。历史的深度叠加,犹太人形象在基督教语境下总是一种神圣的存在。信仰转移的结果,实际等于把犹太传统接受下来,又加上自己的解读。圣经中关于“选民”的表述,《申命记》里讲的那些祝福、使命、上帝之约,构成了犹太人与上帝特有的关系。普通人未必深入研究,但熟读宗教典籍的人,难免以“神圣化”视角看待犹太民族。以色列地缘上的价值不说,比方说美国基督徒社会的强力支持,源头其实也是数百年的信仰认同。
不只如此,伊斯兰教对犹太传统的认可也不小。《古兰经》里多次出现关于摩西、以色列人的故事,信仰的纽带跨越民族,甚至和阿拉伯半岛的历史产生了叠合。耶路撒冷既是犹太人最重要的圣地,也是伊斯兰初期最早的朝拜方向。有人可能会问,这是不是信仰上的混杂?其实不是,更多是大历史背景下的交错和融合。说他们是精神犹太人,一点也不过分。甚至伊斯兰教在拯救犹太民族的历史过程里,还做过“送地皮”的事,这事儿很多基督信徒和普通信众至今都没法想明白。
名义上,精神阿拉伯人和精神犹太人在教义上各有所属,可内在情感却相通。各自对自己的信仰对象有无条件的羁绊,遇上全球性事件,总有群体自动站队,各抒己见。有人宣称信仰带来自由,其实更多时候正是信仰让他们选择了“站队”。信阿拉伯教就觉得阿拉伯人善良,信犹太教就觉得犹太人了不起,两派的人都认定了一个道理——信谁的教就护谁的“同胞”,这个同胞可不分国界,甚至把生与死的意义都悬挂在了异地。
讲中国境内的精神阿拉伯人,不止一次见到他们在关键时刻表现得比任何人都“中国”,可遇上一些国际性的宗教事件,他们也难免情感外溢。尤其网络上的舆论,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波又一波“站队”言论层出不穷。对了,这样的模糊立场,某些时候还出现在同一人身上。前脚说爱国,后脚就为海外同胞心碎。两套思路,冲突和共存时常交织,甚至难以自圆其说,你让他们怎么选?换成其他人,其实也一样。
反观精神犹太人,表面看来对犹太民族、以色列满是关切,可是在现实操作中,涉及本地利益时,也会迅速回归现实。要是遇见利益冲突,信仰和实际生活哪个重要?说不定会有截然相反的回答。再看伊斯兰节日时的跨国大联欢、基督教会的全球祷告,这些仪式由于其高密度的参与感和仪式感,事实上更加强化了大家的身份认同。可到了关键利益交锋的时候,往往会左右摇摆,互相指摘。
是不是所有人在宗教信仰与祖籍身份之间都经历过摇摆?不一定。有人会矢口否认,有人则在不同阶段讲不同的话。拿数据佐证,2022年Pew Research Center报告指出,全球绝大多数穆斯林接受“乌玛”(伊斯兰共同体)的认知,认定“所有信众是同胞”。而美国福音派基督徒中,超过60%自认与以色列有“精神血缘关联”,这比例远高于对本地非宗教群体的关注。这些数据看着冰冷,其实沉淀着真实的情感浪潮。
再多说一句,精神上的“小家”与“大家”之间,其实不是永远统一——有的人白天为异国同胞奔走,晚上回家又对家人和同胞冷若冰霜;也有人嘴上和异国同胞称兄道弟,转身又在自家邻里发生摩擦。奇怪吗?也不奇怪,这才像真实的人性。
最后,精神阿拉伯人也好,精神犹太人也罢,其实都是人在历史、信仰、文化情绪多轮洗礼中的选择产物。没人能彻底脱离原生环境,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立场,这种矛盾本身就是社会多元的体现。要说哪种更高级,真没谁敢下定论。
有时候,归属感只是一张看不见的网,把无数人的情感牵在远方。
来源:云端看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