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某个角度而言,人类文明进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侵略和殖民的过程。只不过有些侵略只是为了征服和统治,而有的侵略则是为了掠夺、霸占、驱逐和取而代之;有些殖民是靠赤裸裸的武力,而有些殖民则靠看不见的“软手段”,慢慢侵蚀。
从某个角度而言,人类文明进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侵略和殖民的过程。只不过有些侵略只是为了征服和统治,而有的侵略则是为了掠夺、霸占、驱逐和取而代之;有些殖民是靠赤裸裸的武力,而有些殖民则靠看不见的“软手段”,慢慢侵蚀。
那些靠武力去征服、掠夺和霸占的,会被时人愤恨,被后人唾骂;而那些靠“无形手段”殖民和获利的,却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智者”,他们利用“血馒头”堆积的财富控制了思想、舆论和历史,将本来阴暗的形象洗白了。
但没有不透风的墙,若使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这些人类历史上的“污点”还是被一些史料记录了下来,德国历史学家奥斯瓦尔德·施本格勒经过对众多史料的归集和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现代殖民地的创建和非洲黑奴贩卖,都离不开犹太人的身影。
下面,我们就从15世纪开始,以时间顺序为线索,跟大伙好好剖析一下这些阴暗处的“身影”。
一、大航海时代的黑色风帆(1492-1550)
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的船队停靠在新大陆的海岸时,甲板上站着一位精通六国语言的犹太学者路易·德·托雷斯。他的皮箱里没有圣经,却装着精心绘制的奴隶贸易路线图和黄金矿脉分布表。当原住民好奇地触摸水手们的十字架时,托雷斯已用一袋玻璃珠换走了三磅金沙——这是欧洲殖民者的第一笔“合法交易”,也是犹太资本渗透新大陆的起点,也是西方排犹背景下犹太人规模化向美洲大陆殖民的起点。之后,越来越多载满犹太人的船只在此靠岸。
在圣多明各岛的密林中,犹太种植园主发明了“三位一体”产业链:用非洲奴隶开采金矿,用黄金购买更多奴隶,再用奴隶扩大甘蔗种植。1518年西班牙殖民档案显示,岛上70%的糖厂悬挂六芒星标志,每座精炼厂平均每年“消耗”300名黑奴。一位传教士在日记中写道:“他们用希伯来字母刻制日晷,奴隶搬运甘蔗的速度必须让影子在字母间移动,慢一秒就抽十鞭。”这种精准的剥削效率,让该岛1520年代的糖产量超过了整个地中海地区。
更隐秘的是金融操控。犹太商人将奴隶贸易证券化,在里斯本交易所推出“黑奴期货合约”——一份合约对应十名“15-25岁健康男性”,交割前若死亡超过三人,卖家需按复利赔偿。这种金融衍生品很快风靡欧洲,安特卫普的银行家用它对冲远洋风险,塞维利亚的贵妇用它作为嫁妆。人类肉体第一次被拆解成可交易的金融单位。
二、巴西雨林里的奴隶帝国(1549-1654)
1549年,托梅·德·索萨率领的舰队抵达巴西时,甲板上堆满的不是武器,而是成箱的债券合约与会计账簿。这位犹太裔总督上任首月便颁布《种植园证券条例》,将雨林切割成标准化的“糖业单元”进行发售。到1570年,里约热内卢交易所每天成交300份种植园期货合约,阿姆斯特丹的犹太银行家甚至开发出以奴隶死亡率计算的保险费率表。
如果你能穿越回1650年的伯南布哥种植园,你会看见工业化奴役的鼻祖——犹太工程师设计的铸铁齿轮榨汁机,每天需要20名奴隶徒手喂入甘蔗,断指率高达47%;三层式奴隶营房按“劳动价值”分级,顶层住着能读希伯来数字的监工,底层塞满患热带病的“报废品”。荷兰总督约翰·莫里茨在日记里写道:“这些新基督徒建造的效率地狱,让加尔文主义的严苛都显得仁慈。”
当1654年葡萄牙人收复巴西时,宗教裁判所烧毁了上百份商业契约。残存的账本显示,仅累西腓犹太商会就控制着西非五个奴隶港口,每年经手1.2万名黑奴。他们发明的“工时证券”交易模式,把人类生命拆解成“2000工时/单位”进行买卖。这项“创新”后来成为伦敦交易所的模板——18世纪贩奴船上标配的计时沙漏,刻度旁仍残留着希伯来数字的压痕。
“把这些土著奴隶商品化后,腾出的土地就属于我们的资产。”
这就是现代殖民主义的开端。
三、加勒比海的糖与血(1655-1783)
1655年2月,由于欧洲人的排犹思想在巴西广泛传播,当地统治者对犹太人的庇护也变成了累赘。犹太人不得不寻找新的殖民地,于是九百名犹太种植园主逃离巴西,到马提尼克岛登陆。他们故技重施,用三箱黄金砸开了法国总督的大门。六个月内,他们重建起完整的奴隶产业链:从几内亚湾直航的贩奴船、用密码编写的甘蔗杂交技术、按秒计费的犹太医生(专治奴隶中暑)。到1670年,该岛糖产量激增四倍,绞刑架上定期更换累死的黑奴,尸体被碾碎作肥料——这项“零损耗生产”的专利,让巴黎投资者疯狂抢购种植园股票。
在牙买加罗亚尔港,犹太商人亚伦·德帕斯掌控着“朗姆酒-武器-奴隶”三角贸易。他的会计团队发明了“死亡率复利公式”:船舱每立方英尺塞入0.7名奴隶可获得最大利润,窒息死亡率的15%可折算成保险费抵扣。1733年的账簿显示,他十年间贩运五万非洲人,实际到岸仅三万——消失的两万条生命被计入“运输损耗”,成为保险公司与种植园主的对赌筹码。
当英国议会1783年辩论废奴法案时,利物浦犹太船主给议员送去“经济恐吓信”:每艘奴隶船养活着18家造船厂、50个保险经纪、200个朗姆酒经销商。他们甚至雇佣经济学家撰写《废奴将导致大英帝国破产》的白皮书,用刚果河畔的鲜血浇灌出的数据模型,来维持自己的血色蛋糕。
四、北美皮靴下的金币之路(1655-1865)
1655年秋,23个犹太难民登陆新阿姆斯特丹(纽约的前身)时,总督斯图文森绝不会想到他们破旧的皮箱里装着美国的金融原始基因。三年后,北美首张土地抵押债券在这里发行;五年后,曼哈顿诞生了第一个证券交易市场。到1700年,殖民地90%的货币流通掌握在犹太清算网络手中——农夫用玉米换得的不是银币,而是印着六芒星的信用券,这些纸片的价值随着当地的糖价波动。
西进运动中的土地掠夺,更是资本暴力的赤裸展现。1725年,犹太商人亚伯拉罕·摩迪凯的商队深入切诺基领地,用掺水的朗姆酒和感染天花的毛毯,“收购”了相当于半个佐治亚州的土地。他的账簿冷血记载:“每加仑劣酒可致盲3个土著,使土地收购成本下降47%。”到1763年,殖民地议会通过《印第安土地证券化法案》,将原住民的家园拆分成可交易的“地块单元”,犹太投机商趁机吞并了俄亥俄河谷75%的土地。
就连美国人引以为豪的独立战争“自由之光”背后,也是犹太人海姆·所罗门们点石成金的黑魔法。这位“美国金融教父”在战争期间倒卖军火的利润率高达800%,他发明的“爱国债券”让大陆军每个士兵的牺牲都变成了华尔街的K线波动。1783年英国撤离纽约时,城市1/3的不动产抵押在犹太银行家手中——这个比例与战死士兵的遗产数量惊人吻合。
五、西进运动中的资本铁蹄(1848-1900)
1848年1月,旧金山湾的淘金船上跳下个叫塞利格曼的年轻人,他背着成捆的空白地契和矿业股票。当淘金者还在河床筛沙时,他的商会已经垄断所有汞矿供应——这种提炼黄金的必需材料,价格在三个月内暴涨200倍。到1855年,加利福尼亚90%的金矿通过犹太银行进行期货交易,矿工们背着篓筐走向矿洞时,不知道自己早被标价成“劳动力衍生品”。
1869年,库恩·洛布银行发行“华工债券”,将每名苦力的十年劳役拆解成100份可交易证券。当内华达山脉的隧道里堆满冻僵的尸体时,纽约交易所正为这种“人力资产证券化”产品疯狂。银行家们甚至开发出“死亡率期权”,押注每英里铁轨要消耗多少具华工尸体——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数学模型,让死亡变成了可计算的风险参数。
在得克萨斯州的草原上,雅各·德·科尔多瓦发明的“地权套利”让殖民掠夺升级为精密手术。他的测绘队用伪造的地契圈走印第安保留地,再通过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将土地切割转卖。1887年《道斯法案》颁布时,全美60%的原住民土地已通过犹太银行家的柜台完成“合法”转移。一位印第安酋长在法庭上怒吼:“你们用纸片偷走我们的土地,这些纸片上还沾着我儿子的血!”
但没人回应……
六、殖民神殿里的隐形神像(1903年——)
西奥多·罗斯福站在白宫窗前,望着宾夕法尼亚大道上犹太富商的马车,不知是否能想起祖辈的告诫:“这些放债者的血管里流着殖民主义的毒液。”但他签署的巴拿马运河协议,仍然要靠雷曼兄弟的债券支撑——五百年前资助哥伦布的犹太资本,此刻正在浇筑连接两大洋的混凝土闸门。
从圣多明各的奴隶码头到华尔街的证券大楼,从巴西雨林的榨糖机到加州金矿的粉碎碾,那些镌刻着希伯来铭文的工具始终在运转。它们将土地、劳动力、资源乃至人性都转化为可计算的资本单位,用复利公式碾碎每个大陆的原生文明。
当人们驻足自由女神像下时,很少会注意基座上剥落的铜牌曾用希伯来语写着:“带来新镣铐的灯塔”。这座由犹太银行家爱德华·哈特曼资助的雕像,右手高举火炬象征自由,左手垂落的锁链却在地面投下资本的阴影。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来源:马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