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轮到我在单位值班,空荡荡的办公室里,除了电脑风扇轻微的嗡鸣,只剩寂静。百无聊赖之际,我从抽屉深处翻出一本旧日记本——那是几年前随手记下工作间隙感想的本子,边角都已微微卷起。
今天轮到我在单位值班,空荡荡的办公室里,除了电脑风扇轻微的嗡鸣,只剩寂静。百无聊赖之际,我从抽屉深处翻出一本旧日记本——那是几年前随手记下工作间隙感想的本子,边角都已微微卷起。
翻开泛黄的纸页,一行行略显稚嫩的字迹映入眼帘。当翻到夹着泛黄剪报的那一页时,一段关于犹太人安息日的记录,突然将我拽回了回忆里。那时的我,总爱利用午休或工作不忙的碎片时间,随手写下看到的有趣见闻。
今天翻出的资料中,那些关于犹太人的记载,再一次让我陷入深深的思索。数据显示,犹太人仅占世界人口的0.3% ,但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他们斩获了20%的化学奖、25%的物理奖、27%的生理与医学奖、41%的经济学奖,以及12%的诺贝尔文学奖。此外,在普利策奖和奥斯卡奖中,他们也占据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席位。这看似微小的族群,却在科学、经济、文化等领域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
回想起资料里提到的犹太名字,每一个都如雷贯耳。科学领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他突破经典物理学的桎梏,以天才般的思维重塑时空观念;经济学界,哈耶克的思想如同一盏明灯,影响着全球经济政策走向,其对自由市场经济的深刻洞见至今仍被奉为圭臬;文学世界中,卡夫卡以独特笔触勾勒出荒诞又真实的人性,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照见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孤独与挣扎 。再看商业版图,罗斯柴尔德家族在金融领域翻云覆雨,历经数百年风云变幻,依然是全球金融界的传奇;扎克伯格创建的社交帝国,以互联网为纽带,改变了人们跨越地域界限的社交模式。
这些成就背后,或许正藏着安息日带来的力量。当我们在快节奏中疲于奔命时,犹太人用每周的“暂停”,为思想留出沉淀的空间,为创造力积蓄能量。这让我更加确信,生活需要这样的留白,唯有慢下来、静下来,才能更好地向前出发。
资料里详细描述着,犹太人的安息日从每周五日落开始,直至周六日落结束。当第一缕暮色染红天际,家庭中的女性便会点燃2只蜡烛,轻声念诵古老的祝福祷文,为这神圣的一天拉开帷幕。在这整整24小时里,他们严格遵守戒律:不烹饪、不书写、不使用电子设备,甚至连驾车出行都被禁止。所有与世俗事务相关的“劳作”都被抛诸脑后,取而代之的,是全身心投入到家庭团聚与精神世界的探索中。
想象着他们围坐在烛光摇曳的餐桌旁,分享着提前慢炖好的Challah面包和菜肴,谈论着生活、信仰与梦想;或是一同前往犹太会堂,在古老的经文吟唱声中,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安宁。这让我不禁对比起自己的周末时光。
平日里,我们虽拥有周六、周日两天休息日,可真正能静下心来享受生活的时刻少之又少。周六早晨,常常被手机里的工作消息唤醒;周日则忙着处理家务琐事,或是为即将到来的新一周焦虑。即便一家人难得聚在一起,饭桌上也充斥着手机的提示音,每个人的注意力都被电子屏幕牢牢吸引,看似共处一室,心却相隔甚远。
合起日记本,窗外的天色已渐渐暗了下来。值班室的白炽灯有些刺眼,我却陷入了沉思。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总是被推着向前,忙着追逐目标,却忘了给生活按下暂停键。犹太人的安息日,或许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智慧——在忙碌中刻意留白,给心灵一个栖息的角落,让亲情与自我在静谧中生长。
此刻,我默默决定,等这次值班结束,一定要推掉不必要的事务,好好享受一个真正属于自己和家人的周末。或许,我们都需要这样一个“安息日”,无关宗教,只为在喧嚣中寻得内心的片刻安宁。
来源:双城小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