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江西南昌市一名女子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声称自己购买的旗袍很可能是丧服。她根据网上“丧服两颗扣子,活人一颗扣子”的说法,推断这件旗袍的八颗扣子、宽松的版型和敞开的襟襟是丧服。尽管卖家现已消失,但这段视频如同一枚石子投入湖中,引发了人们对传统习俗
女子买旗袍怀疑买到寿衣引发了人们对传统习俗、消费者信心和文化认知的广泛讨论。女子买旗袍怀疑买到寿衣
2025年8月,江西南昌市一名女子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声称自己购买的旗袍很可能是丧服。她根据网上“丧服两颗扣子,活人一颗扣子”的说法,推断这件旗袍的八颗扣子、宽松的版型和敞开的襟襟是丧服。尽管卖家现已消失,但这段视频如同一枚石子投入湖中,引发了人们对传统习俗、消费者信心和文化认知的广泛讨论。
围绕这起事件的争议核心在于扣子数量的象征意义。女子提及“两颗扣子是丧服”的说法,源于一些地区的民间数字命理学:偶数常与死亡联系在一起,而奇数则象征着好运。然而,民俗学家指出,中国服饰的扣子数量从来就没有固定的标准。例如,传统旗袍的纽扣数量既有奇数和偶数(如七、九),也有偶数(如八、十)。纽扣数量的确定并非生死禁忌,而是审美和工艺的体现。根据抖音平台上销售定制中式新衣的商家案例分析,现代旗袍的纽扣数量往往采用吉利数字“八”,与“发”谐音,与丧服并无必然联系。
更深层次的矛盾在于,传统符号的简单化流传容易导致认知扭曲。网民将“双扣”直接等同于“丧服”,忽略了服装款式的演变和地域差异。例如,上海浦东一位土布制作传承人提到,纽扣数量在某些行业曾被用作暗语。然而,此类案例并非传统服饰,无法推广至整个服饰文化。这些碎片化的知识在网络传播,加剧了“扣错扣子会带来厄运”的集体恐惧,甚至引发了商家因“故意误导”而受到道德批评。
这位女士的经历并非个例。近年来,中国新式服装市场呈现爆炸式增长,但行业规范的缺失导致了普遍的混乱。一些追求“复古”风格的企业,为了牟利,肆意将丧服元素(如宽袖、暗纹等)嫁接到日常服装上,甚至掩盖产品的预期用途。2024年,某电商平台出现了一则关于“旗袍改丧服”的投诉。一位商家将传统丧服的缎面面料与旗袍的剪裁相结合,却未在产品详情中明确用途。这导致消费者误购后引发纠纷。
此类事件暴露了市场监管的漏洞。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家故意隐瞒商品真实信息构成欺诈,消费者有权获得三倍退款。然而,实践中,消费者维权往往因证据不足(例如购物小票缺失或商家账户被注销)而面临困境。南昌一位女士一年前购买了一件旗袍,后来与商家失去联系,她被迫在网上公开此事。这凸显了个人在系统性信任危机面前的无力感。
此次事件的背后,是新中式服饰创新与传统的冲突。近年来,“国潮”的兴起推动了传统服饰的现代化转型,但一些设计因过分强调“正形”而引发争议。例如,一部宋代短剧因其服饰“过于写实”(宽松的长袍和缺乏腰线)而受到观众的批评,认为其“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然而,身着改良马脸裙的亚运会啦啦队却获得了广泛赞誉。这表明,现代消费者对传统服饰的接受更多地基于审美需求,而非文化规范。
来源:意马媒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