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6日,中国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协会副会长、江西六亿建筑集团董事长吴天敏专程赴滦州市,对该市文化广场场馆展陈装修工程开展深度考察。此次考察以“让文化基因融入装修肌理”为核心目标,聚焦工程中文化元素与装修设计的自然融合成效,探索如何让建筑空间既具备现代功能属性,
8月26日,中国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协会副会长、江西六亿建筑集团董事长吴天敏专程赴滦州市,对该市文化广场场馆展陈装修工程开展深度考察。此次考察以“让文化基因融入装修肌理”为核心目标,聚焦工程中文化元素与装修设计的自然融合成效,探索如何让建筑空间既具备现代功能属性,又成为承载滦州历史文脉的“活载体”。唐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张洪江、滦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冯雷、唐山市安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自强、唐山安居智慧城市运营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艾军等领导全程陪同,共同为项目文化赋能与装修优化建言献策。
步入滦州市文化广场项目现场,建筑主体的飞檐轮廓已隐约可见滦州古城的建筑风骨——檐角微微上翘的弧度,复刻了滦州古寺“翼角起翘”的传统技法,而外立面采用的浅灰色陶土砖,其纹理则源自滦州境内出土的辽金时期青砖,经现代工艺复刻后,既保留了历史质感,又满足了当代建筑的耐久性需求。吴天敏驻足外立面施工区域,指尖轻抚砖面纹理,对这种“从历史中找灵感,在现代中求实用”的装修思路给予肯定:“好的装修不是简单的材料堆砌,而是让文化通过细节自然流露。这些陶土砖的纹理,就是滦州递给参观者的第一张‘文化名片’。”
据项目团队介绍,滦州市文化广场场馆展陈装修工程核心设计理念为“古韵新声?文脉永续”。目前主体结构已全面封顶,展陈装修工程进入关键攻坚期,室内外装修均围绕“文化元素无感化融入”展开——从地面铺装到墙面装饰,从展陈柜体到灯光设计,每一处细节都在尝试与滦州文化形成呼应。
在项目规划展厅,吴天敏仔细查看了场馆内部空间布局图。图纸显示,场馆一层的“滦州历史长廊”区域,地面将采用青灰色石材拼接出滦州古地图的轮廓,石材接缝处嵌入铜条勾勒边界,既划分了参观路线,又通过地面设计无声讲述滦州的地域变迁史;二层的“民俗体验区”,墙面将采用滦州传统“炕围画”的创作技法,由本地非遗传承人手工绘制民俗场景,但颜料选用现代环保涂料,既保留了传统艺术的色彩张力,又解决了传统颜料易褪色、难维护的问题。“这种‘传统技法+现代材料’的结合,正是文化与装修自然融合的关键。”吴天敏指着图纸上的民俗体验区说,“装修要为文化服务,而不是让文化迁就装修。比如这些手工绘制的墙面,既要保证艺术效果,也要考虑后续运营中的清洁与维护,现代涂料的选择就很有必要。”
随后,吴天敏一行深入室内装修现场。在“滦州工业记忆展厅”,施工人员正将滦州矿务局旧址的废弃铁轨切割、打磨后,制成展柜的支撑框架——铁轨表面的锈迹被保留,与展柜内陈列的百年前采矿工具形成呼应,斑驳的金属质感仿佛在诉说滦州近代工业的发展历程;而展厅顶部的吊灯,灯罩则采用了滦州传统“皮影戏”的镂空工艺,灯光透过皮影纹样投射在地面,形成流动的光影效果,让参观者在欣赏展品时,还能感受到皮影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里的展柜框架用废弃铁轨,既节约了材料成本,又让工业文化有了具象的载体,比单纯挂一幅老照片更有感染力。”吴天敏俯身查看铁轨接口的焊接工艺,同时提出优化建议,“可以在铁轨表面做一层透明的防腐涂层,既能保护铁轨不继续锈蚀,又能保留原始的锈迹质感,让文化细节更持久。”在“古滦州非遗展厅”,墙面正在安装采用滦州传统“木雕”工艺制作的装饰面板,工匠们将滦州民间故事“杨三姐告状”“夷齐让国”的场景雕刻在面板上,但雕刻深度控制在3毫米以内,既避免了深浮雕占用过多空间,又让墙面在灯光照射下呈现出细腻的层次感。吴天敏触摸着雕刻纹理建议:“可以在雕刻凹槽内嵌入极细的LED灯带,灯光亮起时,雕刻图案会更立体,文化氛围也会更浓厚,但要注意灯带的色温,暖黄色调更贴近传统木雕的质感。”
在装修材料选择上,项目团队始终坚持“本土文化优先”原则。地面铺装的石材,优先选用滦州本地出产的“滦河青”大理石;墙面装饰的木材,采用滦州传统建筑中常用的榆木,经现代干燥处理后,既保留了榆木的纹理美感,又解决了易变形的问题;就连展厅内的休息座椅,也借鉴了滦州传统“圈椅”的造型,但椅面改为弧形软垫,兼顾了传统韵味与现代舒适度。吴天敏在休息区体验座椅时表示:“文化与装修的融合,最终要落到‘人’的体验上。传统圈椅的造型让市民感受到熟悉的文化温度,而软垫设计又满足了长时间休息的需求,这种‘形承传统,用适现代’的设计,才是真正的自然融合。”
唐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张洪江在陪同考察时,进一步阐述了文化与装修融合的重要意义:“滦州是千年古县,拥有辽金文化、工业文化、非遗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广场作为市民日常活动和外来游客了解滦州的重要场所,其装修不能只追求‘好看’,更要承担‘文化传播’的功能。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装修,让每一位走进广场的人,不用看文字介绍,就能从建筑细节中感受到滦州的文化底蕴。”他以广场入口的照壁为例,介绍道:“照壁正面将采用滦州传统‘砖雕’工艺,雕刻‘滦州八景’图案,背面则用现代喷绘技术呈现滦州现代城市风貌,通过‘古今对比’,让文化在装修中实现传承与创新。”
滦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冯雷补充道:“为了让文化元素更精准地融入装修,我们前期组织了3次‘文化专家座谈会’,邀请滦州文化学者、非遗传承人共同参与装修方案设计。比如展厅内的展陈高度,就是根据滦州传统建筑的‘举架’高度调整的,让参观者在浏览展品时,能自然感受到传统建筑的空间尺度感。”他还透露,项目建成后,将定期举办“装修中的文化故事”讲解活动,让市民和游客了解每一处装修细节背后的文化内涵。
唐山市安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自强则从工程落地角度,介绍了文化与装修融合的实施难点与解决方案:“在施工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传统工艺与现代施工标准的衔接。比如传统砖雕的平整度难以满足现代装修的精度要求,我们就组织工匠与施工团队共同研发了‘砖雕预制模具’,既保证了砖雕的传统纹样,又提高了施工效率和精度。”他表示,下一步将根据吴天敏提出的建议,进一步优化文化元素的细节呈现,确保装修工程既符合国家施工标准,又能最大化传递滦州文化价值。
唐山安居智慧城市运营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艾军,则从运营角度提出了文化与装修融合的长效维护方案:“为了让文化装修细节长期保持良好状态,我们将在智能化管理系统中,专门设置‘文化元素维护模块’,对砖雕、木雕、皮影灯罩等易损耗的文化装修部件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损坏,立即联系专业工匠进行修复,确保文化细节不褪色、不流失。”
考察接近尾声时,各方在项目会议室召开座谈会,就文化与装修融合的后续优化方向达成共识。吴天敏在总结发言中强调:“文化与装修的自然融合,不是简单的‘文化符号堆砌’,而是要让文化成为装修的‘内在基因’。比如,可以在展厅的地面缝隙中,嵌入滦州传统‘绳结’纹样的金属条;在卫生间的门牌设计上,采用滦州皮影人物造型区分男女标识——这些细节看似微小,却能让文化无处不在。”他表示,江西六亿建筑集团愿意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协助项目团队进一步优化文化装修方案,共同将滦州市文化广场打造成“文化与装修自然融合的典范工程”。
此次考察,不仅是对滦州市文化广场场馆展陈装修工程进度的一次评估,更是对“文化如何赋能建筑空间”的一次深度探索。随着项目的推进,相信这座融合了滦州千年文脉与现代装修理念的文化广场,将成为滦州市民的“文化客厅”、外来游客的“文化窗口”,让文化在装修的细节中自然流淌,让历史在现代的空间里焕发新生。(文新林 )
来源:住在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