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偷换概念:在辩论中故意混淆不同的概念,使其看起来相同。例如,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概念混淆,为不合理的个人行为辩解。
以下为你列举一些常见的诡辩逻辑:
1. 偷换概念:在辩论中故意混淆不同的概念,使其看起来相同。例如,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概念混淆,为不合理的个人行为辩解。
2. 双重标准:对同一问题应用不同的标准,以便得出有利于自己的结论。比如,同样的行为,对自己人做和对别人做采用不同的评价尺度。
3. 伪善:表面上坚持一套原则,私下里却做相反的事情。像嘴上说着环保,实际却经常浪费资源。
4. 稻草人谬误:曲解或夸大对方的观点,使其容易反驳。比如,对方说要加强环境保护,诡辩者歪曲为要停止一切工业发展。
5. 转移话题:引入与讨论无关的话题,以分散对方的注意力。例如,两人讨论教育问题,一方突然说起体育赛事。
6. 诉诸权威:以权威人士的观点为依据,而不是基于逻辑和证据。比如,只因为某专家说过就认定某个观点正确,而不管其论证过程。
7. 诉诸无知:主张因为某件事未被证明为真,所以它一定是假的。比如,因为没有证据证明外星人不存在,就说外星人一定存在。
8. 诉诸情感:用情感而非理性来影响听众。比如,讲述悲惨故事来让对方接受自己的不合理要求。
9. 逻辑谬误:使用错误的推理形式,如因果谬误、滑坡谬误等。例如滑坡谬误,主张一个小的步骤会导致一系列不利的结果,而忽略了中间的可能转折。
10. 事实错误:故意传播错误的信息或歪曲事实。比如,把道听途说的消息当作真实情况传播。
11. 诽谤:未经证实地散布关于他人负面信息。比如,毫无根据地说某人品行不端。
12. 恶意曲解:故意曲解他人的言论或行为。比如,别人正常的一句话,被歪曲成恶意的意思。
13. 无关结论:得出一个与前提无关的结论。例如,讨论天气,却突然得出一个关于历史事件的莫名结论。
14. 简化复杂问题: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为黑白对立,忽略中间的灰色地带。比如,把一个多元的社会现象简单归结为好或坏。
15. 情境依赖错误:误解或忽视语境在解释某一陈述时的作用。比如,孤立地看待一句话,不考虑其说话时的背景。
16. 词语滥用:故意滥用词语,使其失去原本的意义。例如,随意改变某个专业术语的内涵。
17. 欺骗性统计:不当地使用或解释统计数据,以支持错误的主张。比如,通过错误的统计方法得出有利于自己的结果。
18. 毁灭证据:故意销毁或忽视对己不利的证据。比如,在辩论中只拿出对自己有利的证据。
19. 诘问滥用:提出暗示性或误导性的问题,以引导对方给出特定的回答。比如,问“你难道还想继续错下去吗”。
20. 拒绝回应:故意回避对方的质疑或论点。比如,对别人的合理质疑不做任何回应。
21. 重复论点:在论证中重复已经假设为真的论点。比如,一直重复某个观点,却没有新的论证。
22. 虚假对立:提出一种非黑即白的选择,忽略其他可能的选项。比如,说“要么这样,要么就完全不行”。
23. 滥用概念:故意扭曲或过度泛化某一概念,使其失去明确的界限。例如,扩大某个概念的适用范围。
24. 循环论证:用结论来证明前提。比如,“因为他很聪明,所以他的话都是对的,之所以知道他聪明是因为他说的都对”。
25. 以偏概全:根据部分情况得出关于整体的结论。比如,因为见过几个某地方的人不好,就说那个地方的人都不好。
26. 诉诸公众:认为多数人支持就是正确。比如,因为很多人都这么做,就认为这种行为合理。
27. 诉诸传统:主张因为过去一直这样,所以现在也应该这样。比如,坚持一些过时的传统观念。
28. 人身攻击:不针对观点,而是攻击提出观点的。
来源:回望历史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