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酒市场促销战愈演愈烈,买赠、满减成了常态,可不少商家的生意依旧没起色。但某县城有位酒商却另辟蹊径,不靠价格战,凭借专业的品鉴知识和暖心的人情服务,让 80% 的老顾客主动带新客进店。
白酒市场促销战愈演愈烈,买赠、满减成了常态,可不少商家的生意依旧没起色。但某县城有位酒商却另辟蹊径,不靠价格战,凭借专业的品鉴知识和暖心的人情服务,让 80% 的老顾客主动带新客进店。
这说明,价格留不住真正的酒友,价值观上的共鸣才是关键。
用专业为基础,成为县城里的 “白酒专家”
客户买酒,不只是买一款饮品,更多时候是想解决喝酒时遇到的各种问题。要是能成为懂酒的 “专家”,自然能吸引更多客户。
这位酒商自己研究出了 “三观鉴酒法”,从观色、闻香、尝格三个方面教客户判断酒的好坏。方法简单易懂,普通客户很快就能学会,买酒时也更有把握。
他还制作了 “方言版品酒手册”,用当地人熟悉的方言,讲解不同窖池酿造的酒在口感上的差异。比如哪种窖池的酒喝起来更绵柔,哪种更醇厚,接地气的表述让大家一看就明白。
针对婚宴上不同酒混着喝容易串味的问题,他专门制定“香型冲突规避表”,告诉客户哪些香型的酒可以搭配,哪些搭配会影响口感。有了这份表,新人办婚宴在选酒上少走了很多弯路,对他也更加信任。
靠情感升温,让酒成为 “家乡骄傲的象征”
县城里的人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感,把白酒和家乡文化结合起来,能大大提升客户的认同感。
他收集了县志里记载的本地酿酒故事,将这些故事刻在酒瓶上。这样一来,酒就不再只是酒,成了 “可以饮用的非遗”,大家喝酒时,也多了一份对家乡文化的自豪。
端午节时,他推出“龙舟竞渡酒”。开瓶前,他会带着大家一起朗诵几句关于本地龙舟赛的民谣,瞬间勾起大家对传统节日的回忆。这种有仪式感的喝酒方式,让酒成了连接情感的纽带。
他还邀请本地红人、网络达人来酒厂直播探厂,让大家通过镜头看到酒的酿造过程。红人用熟悉的乡音介绍每一道工序,粉丝们觉得亲切又真实,对酒的品质也更信赖了。
构建互助圈子,从卖酒人变 “资源对接者”
客户更愿意和能为自己提供价值的人打交道,当酒商不只是卖酒,还能帮客户解决其他问题时,客户粘性自然就高了。
他组建了 “酒友行业圈”,把从事不同行业的酒友聚集在一起。比如,建材商需要找装修工,他可以在圈子里帮忙对接;早市摊主需要找货源,他也能牵线搭桥。大家在这个圈子里互相帮助,生意都有了起色,对这位酒商也更加认可。
针对在外地务工的客户,他推出 “留守父母关怀套餐”。客户在外地买酒,他不仅负责把酒送到家里,还会顺便帮客户给留守的父母代购常用药品,偶尔去家里看看老人。这份贴心的服务,让在外的游子成了他的忠实客户。
当客户遇到困难时,他从不趁机推销。有一次,一个客户家里突发变故,资金周转不开,他不仅没催着要之前欠的酒钱,还主动帮忙联系本地资源,帮客户渡过难关。这样的举动,让客户记在心里,之后只要有酒水需求,第一时间就找他。
其实,县城酒商的终极竞争力,就是成为本地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当你的店铺既是大家获取白酒知识的地方,又是情感交流的驿站,还是资源对接的平台时,销售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如果你也想提升自己在当地的白酒生意,私信留言【地区 + 电话】,就能领取《白酒品鉴方言话术库》及《地域文化营销方案》,里面还有实战案例解析和二十个定制化落地方案,帮你更好地锁住客户。
来源:憨批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