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建冲刺到常态浸润 ——城关区走出文明城市建设长效之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7 09:44 2

摘要:清晨的黄河之滨,微风拂过城关区的“文明集市”,大爷大妈们正围着志愿者学习垃圾分类;午后的南关小游园,孩子们在邻里记忆廊亭下听爷爷讲老城关的故事;傍晚的雁滩街道,商户联盟的店主们自发拿起扫帚,清扫门前的落叶……行走在城关区的大街小巷,文明的气息如春雨般浸润到城市

清晨的黄河之滨,微风拂过城关区的“文明集市”,大爷大妈们正围着志愿者学习垃圾分类;午后的南关小游园,孩子们在邻里记忆廊亭下听爷爷讲老城关的故事;傍晚的雁滩街道,商户联盟的店主们自发拿起扫帚,清扫门前的落叶……行走在城关区的大街小巷,文明的气息如春雨般浸润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今年以来,城关区推动文明城市建设从创建攻坚向文明深耕跨越,走出了一条让城市更有温度、让生活更有质感的新路径。

从阶段冲刺到日常守护:

让文明治理细水长流

“现在创城是天天见。”家住张掖路街道的张阿迪真切感受。小区门口的杂物堆第二天就清了,菜市场门口的非机动车乱停,不到两小时就有人来规整。

这背后,是城关区构建的常态长效治理体系在发力。城关区将城市文明建设纳入“十五五”规划和高质量发展考核,形成县级主抓、街道主战、部门联动的闭环链条,日巡查、周调度、月评估成了工作常态。让人点赞的是“智慧大脑”的加持,通过数字化平台,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8大类问题实现实时监测。皋兰路某商铺占道经营的问题,从市民举报到执法人员处置,全程线上流转,两小时内就解决完毕。如今,全区问题动态清零率超98%,突击整治变成了日常守护。

“以前最怕雨过地滑,现在网格员每天巡查,社区每周调度,再小的问题都藏不住。”白银路街道执法队队长吕琳娜说,正是这样的“细水长流”,让城关区的市容市貌持续焕新。

从政府唱戏到全民共舞:

让文明力量聚沙成塔

“以前村里办丧事,光酒席就摆几十桌,现在有了红白理事会,大家约定简办,省钱又省心。”青白石街道石沟村村民王大爷算起了“文明账”。在城关区,这样的变化源于全民治理的动能转换。

通过居民议事会、院落议事厅等自治平台,群众成了文明创建的主角。拱星墩街道某老旧小区,居民们通过议事会自筹资金加装电梯、规划停车位,曾经的矛盾楼变成了和谐院;在“烟雨兰山”乡村振兴示范带,伏龙坪街道的村民们从站着看到主动管,自发组成护林队、导游团,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目前,全区“十破十立·移风易俗”推进十大行动建设文明乡风主题活动已开展百余场,从城区到乡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新风尚深入人心。正如雁北街道商户联盟会长张文辉所说:“文明不是喊出来的,是大家一起干出来的。”

从硬件更新到精神滋养:

让文明种子落地生根

走进五泉山公园,霍去病雕塑前,常有家长带着孩子驻足讲解;在临夏路街道的老旧小区,斑驳的墙壁变成了邻里记忆墙,老照片、旧故事勾起了几代人的温情……城关区的文明建设,正从硬件改造向人文培育深度延伸。

“阅享城关”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开展以来,截至目前,活动覆盖不同年龄层和群体,直接参与人数累计达78700余人,覆盖人群达10万余人,形成了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为打造“书香城关”奠定了坚实基础;文明习惯21天养成计划里,酒泉路小学的学生们用打卡日记记录自己不乱扔垃圾、主动问好的改变;黄河之滨也很美·文明集市上,市民通过答题赢取文明积分,兑换的不仅是小礼品,更是对文明理念的认同。

城关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该区正着力打造金城关非遗体验街区,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剪纸、皮影等非遗魅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让更多老房子焕发新活力;拓展15分钟便民生活圈,让买菜、就医、健身实现“抬脚就到”……

文明城市的最高境界,是让文明成为市民的生活方式,成为城市的内在气质。从创建攻坚到文明深耕,城关区的实践证明,这里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社区、每一位市民,都在书写着属于兰州的文明新故事。(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颜娜 通讯员 于晓东)

来源:中国兰州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