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帝视科技是业内首家把AI技术应用在视频增强上的公司。”福建帝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人工智能算法总监邓炜自豪地说。他在AI影像修复与生成领域取得不俗成绩,获评2025年“福州工匠”。
邓炜。
“帝视科技是业内首家把AI技术应用在视频增强上的公司。”福建帝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人工智能算法总监邓炜自豪地说。他在AI影像修复与生成领域取得不俗成绩,获评2025年“福州工匠”。
初入职场 崭露头角
“90后”的邓炜硕士毕业于福州大学,2018年加入帝视科技。入职初期,他就面临重大挑战——攻克图像视频修复关键技术。
“公司基于一篇图像超分辨率(简称“超分”)的论文开始做视频超分,却发现图像超分直接应用在视频超分上没有什么效果。”对此,邓炜没有退缩,而是刻苦钻研,查阅大量资料,进行无数次实验。
最终,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传统影像处理中的多项技术难题,开发出一系列国际领先的AI图像与视频修复技术。“我们最早把生成对抗网络这一技术应用到视频超分上,视频清晰度显著提升,获得客户广泛认可。”邓炜说,公司也因此成为业内第一个把AI技术应用在视频增强上的公司。
邓炜参与编制的《GY/T406-2024视频修复增强技术要求和评价方法》标准,于2024年11月发布,这是国内首个视频修复增强国家标准。
目前,他已申请13项发明专利,已有3项获得正式授权。
匠心引领 深耕AIGC
邓炜敏锐地捕捉到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领域的巨大潜力。他先后主持研发了超分模型、人像超分模型、黑白图片上色模型、图像填补模型、图像生成模型及人像生成模型等核心技术,应用于帝视科技旗下“PicMa”App等产品中,为用户提供画质增强、照片上色、AI滤镜、AI扩图、AI消除、写真生成和视频生成等图像处理服务。
“我们最近做的‘AI人像写真生成’算法,是应用于App里的一个功能,用户上传几张自己的照片,我们用算法基于用户的照片训练一个模型,然后可以生成同一个人在不同场景、不同姿势的写真照。”邓炜说,这一算法生成的结果一般很难实现既好看又像用户本人。“很多竞品都选择牺牲相似度让照片更好看,我们则执着于既要好看也要有相似度,研发人脸控制模块提升相似度,并针对不同的场景做适配,最终达到用户想要的效果。”
在上色模型的研发中,邓炜团队同样克服了许多困难。要准确赋予黑白影像合理的色彩,需要对图像内容进行精准理解和分析。邓炜团队通过引入语义分割和色彩迁移等技术,让上色模型能够智能识别图像中的物体和场景,从而添加自然、逼真的色彩。
2022年上线的“PicMa”App,如今月活跃用户超百万,累计下载量突破1500万,其核心河图大模型顺利通过国家深度合成算法备案,正进行国家网信办备案。
技术赋能 无限可能
邓炜团队的技术成果获得广泛认可,促成了帝视科技与Intel、华为、腾讯等百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深度合作,累计新增销售额逾8000万元。
邓炜还用帝视科技的AI影像修复技术助力文化传播,对一些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进行修复和数字化处理。
2019年,作为中央电视台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纪录片的独家技术供应方,邓炜团队参与了《北京2019》4K宣传片的重制;2021年,他参与了《敢教日月换新天》《见证》等大型文献专题片的制作,将大量黑白、老旧的影像资料进行高清彩色修复;2022年,在北京电视台冬奥会8K纪实频道的建设中,他全程负责技术服务,为全球用户呈现一场高科技、全景式的8K视觉盛宴。
“你看,照片修复之前是黑白的,有划痕。修复之后是彩色的,基本完美了。我们最新的修复效果是,一张破损的老旧照片输进去,一键可变成与现在拍的基本一模一样的照片。”邓炜用“Pic?Ma”为记者演示了旧照片修复,在他眼里,探索人工智能应用于图像、视频修复与生成领域,拥有无限可能。(关志杰 叶诚)
来源:福州晚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