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可以和爸爸对抗,但别跟自己的前途较劲,更别辜负心底的那点上进心。一位爸爸每天写给孩子的信里,藏着唤醒内驱力的密码——它想让孩子明白:你所有的努力,最终都是为了自己。
你可以和爸爸对抗,但别跟自己的前途较劲,更别辜负心底的那点上进心。一位爸爸每天写给孩子的信里,藏着唤醒内驱力的密码——它想让孩子明白:你所有的努力,最终都是为了自己。
手机可以重开,游戏可以重启,但人生的每一步都无法回头。就像孩子总说“这局输了再来一把”,可作业拖到半夜、考试错失的分数,从来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邻居家男孩曾沉迷手游,放学就抱着手机打排位,妈妈没收手机他就摔东西,直到期末考砸被老师约谈,看着成绩单上红灯一片,才红着眼眶说“要是当初少玩几局就好了”。可人生哪有那么多“要是”?
学习就像登山,有人走得快,有人走得缓,别急呀。这不是争分夺秒的短跑,不必为暂时的快慢焦虑。班里成绩中等的女孩,曾因为同桌次次考第一偷偷哭,爸爸带她去爬山,指着半山腰说:“你看那棵歪脖子树,长得慢,可根扎得深,台风天就它站得最稳。”后来她不再盯着别人的进度,每天吃透一个知识点,到期末竟悄悄冲进了前十。
手机里的世界很诱人,但别让它悄悄偷走你的未来。孩子总说“就玩10分钟”,可短视频的自动播放、游戏的连续关卡,哪次不是超时?有位妈妈的办法很妙:和孩子约定“手机时间换学习时间”,背20个单词换20分钟游戏,做完一套试卷换1小时追剧,孩子为了多玩会儿,竟主动把作业排到了前面。现在忍住少玩一会儿,等你拼出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将来有的是时间从容享受。
人生更像一场马拉松,比的是耐心,拼的是坚持。那些能稳稳抵住诱惑的人,才能一步步朝着目标跑到最后,收获真正属于自己的掌声。就像楼下的姐姐,高中时同学都在偷偷谈恋爱、泡网吧,她却每天雷打不动背单词、刷习题,有人笑她“书呆子”,她只说“我想考去海边的大学”。后来她真的考上了理想的学校,暑假带着父母去看海时,眼里的光比浪花还亮。
努力不一定立刻换来成功,但不努力,就真的失去了希望。孩子不爱做作业时,不妨跟他说:“你现在多算对一道题,将来买菜就不会算错账;多背一篇课文,将来出去旅游,看到美景能说出‘落霞与孤鹜齐飞’,而不是只会说‘哇塞真好看’。”现在吃点学习的苦,将来才能少受生活的累,还能赢得他人打心底的尊重。
曾国藩说过:“人的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可见读书对人的一生有多重要。它能从内到外改变一个人,这种力量贯穿一生——活到老,学到老,本就是生活该有的样子。学得越多,懂得越多,思想会更开阔,眼界也会更长远。就像那个总爱顶嘴的男孩,读了《史记》后,竟主动跟爸爸说:“原来司马迁受了那么多苦还能写史书,我这点作业算什么?”
读书是对生活最好的注解。随着年龄增长,我们要面对的越来越复杂,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新的认知。孩子不听话时,别急着打骂,带他读《小王子》,让他明白“真正重要的东西,要用心去看”;他对学习提不起劲时,讲个爱因斯坦小时候被说“笨”,却靠坚持成为科学家的故事,告诉他“一时的笨拙,挡不住持续的努力”。读书不只为了将来,更是为了理解生命的意义;在大是大非面前,能有自己的判断和坚守。
如今很多人把读书当成考试的工具、升学的跳板、谋生的手段,但真正的读书,一定是思想的升华。它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是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内心的认知与感受,再带着这份通透去探索更多可能。
“别质疑你现在做的每一道题、背的每一篇课文、刷的每一张试卷,它们最终会把你送到更远的地方。你的使命是看见更广阔的世界,成为更好的自己,而这些,都是打开世界的钥匙。”
今天不吃读书的苦,将来难免要吃生活的苦。生活从不会因为谁的“不容易”就网开一面,“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改变现状”,这句话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
选择或许比努力重要,但年轻的你站在“舒适”与“苦读”的岔路口,必须想清楚:短暂的轻松,是否值得用长远的未来交换?而努力,恰恰是让选择落地的底气。所以少年,为了自己,一定要全力以赴。
孩子们,为自己读书吧。
别抱怨读书的苦,这是我们走向世界的方式。
努力学习,用书的厚度去丰富生活、垫高人生。
如果你家孩子总把作业拖到半夜,催三遍才动笔;说他两句就顶嘴,道理讲得再多也听不进去;一拿到手机就放不下,刷视频、打游戏比谁都专注;一提学习就蔫头耷脑,成绩下滑也满不在乎,那一定要试试《孩子,为自己读书》。
这本书最懂孩子的心思——它不说教,而是用孩子能听懂的话讲透道理:比如用“游戏通关需要攒经验,学习就像攒人生的经验值”,让沉迷游戏的孩子明白学习的意义;用“学霸不是天生的,只是把别人玩的时间用来琢磨难题”,帮不爱做作业的孩子找到动力。书中全是中外名人的真实故事:爱迪生发明电灯失败上千次,却从没说过“算了”;海伦·凯勒失明失聪,靠读书学会说话写作……这些故事比家长的唠叨管用一百倍。
更贴心的是,它不光讲“为什么要学”,还教“怎么学”:比如用“番茄工作法”对付拖延症,用“目标拆解法”把大难题变小,孩子一看就会用。很多家长说,孩子读完后像变了个人,主动把手机设了定时,写作业不用催,甚至会说“妈妈,我今天要多做一套题”。
这本书就像一位懂孩子的老师,悄悄住进孩子心里,帮他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现在把它放在孩子床头,睡前翻几页,用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孩子眼里的光回来了,学习的劲足了,连说话都懂事多了。别等孩子成绩落后太多才着急,早一天让他明白“为自己读书”,他就早一天走上上坡路。
来源:萌系盟Awb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