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0年的中国,黑夜沉沉。鲁迅在《新青年》上写下这段话时,眼前是麻木的同胞,胸中是滚烫的热血。他指尖的烟灰簌簌落下,就像那个时代一点点被灼穿的黑暗。
鲁迅抽烟该被投诉?
网友一句话怼得漂亮:我们缺的是抽烟的人吗?我们缺的是敢说真话的骨头!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鲁迅《热风》
1920年的中国,黑夜沉沉。鲁迅在《新青年》上写下这段话时,眼前是麻木的同胞,胸中是滚烫的热血。他指尖的烟灰簌簌落下,就像那个时代一点点被灼穿的黑暗。
一、烟火缭绕中的觉醒者
鲁迅的烟从未只是烟。那是深夜里陪伴他伏案写作的星火,是面对千年沉疴时的沉重呼吸,是《野草》集里烧向旧世界的野火。许广平回忆说,先生写作时烟不离手,一支接一支——那飘散的烟雾里,有《狂人日记》的呐喊,有《阿Q正传的悲愤》,有一个民族自我救赎的思考。
二、被投诉的岂止是一支烟?
最近某地鲁迅墙画因“夹烟形象”被投诉,要求修改。这令人想起当年某校移除鲁迅雕像上烟头的新闻。我们真的介意那支烟吗?不,我们可能只是不愿直面那个痛苦而真实的时代——那个需要有人燃烧自己来照亮黑暗的时代。
当年轻人在同样的墙画前模仿“给先生点烟”,他们不是在推崇吸烟,而是在用这种仪式感触碰一种精神: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风骨,那种“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担当。
三、我们要删除的是什么?
若抹去鲁迅手中的烟,接下来要删除什么?删除萧红笔下的饥寒交迫?删除老照片里的烽火连天?历史从来不是无菌病房,而是一个民族带着伤疤前行的真实足迹。
有人说吸烟影响健康——没错,鲁迅55岁就因肺病离世。但他用这有限的生命,唤醒了无数沉睡的灵魂。这支烟,烧穿的是蒙昧时代的铁屋子。
写在最后:站在鲁迅墙画前,您觉得我们该擦掉的是什么?是那支烟,还是对历史的敬畏?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
这个世界不止一种光芒,有人活成灯塔,有人甘做火柴——但真正该被记住的,从来不是燃烧的方式,而是照亮过什么。
来源:葛文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