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非:《南京照相馆》英译片名的双关含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7 10:24 2

摘要:陆建非市欧美同学会顾问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上海分会会长曾任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南京照相馆》一经上映,各大影院人头攒动,票房火爆。这是一部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惨案为背景的战争剧情片,通过微观视角展现普通人在乱世中的抗争与觉醒。影片围绕南京吉祥照相馆展开,讲述

陆建非市欧美同学会顾问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上海分会会长曾任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南京照相馆》一经上映,各大影院人头攒动,票房火爆。这是一部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惨案为背景的战争剧情片,通过微观视角展现普通人在乱世中的抗争与觉醒。影片围绕南京吉祥照相馆展开,讲述一群避难于此的百姓被迫为日军冲洗照片时,意外发现记录屠杀罪证的底片。他们从最初的求生妥协,到最终决定冒死保存并传递这些证据,揭露日军暴行。出于好奇,笔者想了解此片的英语译名是什么,无容置疑,此时此刻该片走向国际市场恰逢其时,顺理成章。一查得知英译片名为“Dead to Rights”,所有权威来源(包括导演申奥的公开声明、国际媒体报道及影视平台信息)均表明,这是官方唯一的英文译名,未发现其他官方或非官方替代译名,且没有副标题。海外市场的宣传资料、媒体报道等均沿用中方提供的此译名,未出现地区性变体。从字面上看,与中文原片名毫不相干,看英语片名,首先想到的是“死”,还有“权力/权利”,这两个英语单词,即便英语初学者也耳熟能详。那为什么放弃直译“Nanjing Photo Studio”呢?其实,dead 和 rights 在这里都是特殊用法:dead 在片名中作强化性副词用,强调“完全地、彻底地、绝对地、毫无疑问地”。例如dead wrong 表示“大错特错”;又如dead sure意为“绝对肯定”;再如dead serious(超级认真),dead center(正中央),dead ahead(正前方)等。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在中文里也不少见,譬如:“痛得要死”“无聊得要死”,通过“要死”的夸张表达,突出程度之深。在部分方言(如徽语、陕西方言)中,“死”可直接作为语气词使用,例如徽语中“好个死尸”表示贬低;陕西方言“死气败殆”加重贬义语气。此外,文言文中“死期至矣”中的“死”也带有语气强调作用。而“to rights”则是一个比较古老的英语短语,最早可追溯至14世纪,主要表示“以正确的方式”或“井井有条”的状态。词典释义为“就序;整理妥当”。例如:The water supply was put to rights.(供水系统已恢复就绪。)。又如:The new manager set the company to rights.(新上任的经理把公司整顿得井井有条。)若从司法和犯罪领域的专业视角去理解Dead to Rights,它通常以catch/have somebody dead to rights的搭配形式出现,意思相当于“铁证如山,证据确凿”。《韦氏词典》(Merriam-Webster)的释义是:with proof that you are guilty。《Farlex习语词典》(Farlex Dictionary ofioms)的解释是:to have enough evidence to prove that one is guilty of a crime or other misdeed。由此可见,都强调通过“证据”(proof/evidence)来给人定罪,有点类似中文“实锤了、坐实了”的说法。例如:The criminal was caught bang to rights.(罪犯被当场确凿抓获。)又如:The evidence had him dead to rights.(证据使他罪责难逃。)在电影中,日军屠城的证据都被照片清晰记录了,可谓铁证如山。英译片名Dead to Rights就呼应了影片中的照片证据。实际上,要表达“铁证如山”,英语里面还有一个更常见的表达,即red-handed,字面意思很形象,即“双手沾满鲜血的”,引申为“证据确凿,当场抓住”。从翻译策略来看,放弃直译,选择文化适配的习语,既保留中文片名隐含的“影像证据”线索,又通过英语语境强化历史真相的不可辩驳性,双关意义的构词手法暗藏玄机:dead一词让人想起南京大屠杀造成的30万民众死亡。rights则暗指human rights(人权),日军屠城是对基本人权的践踏。同时,它还可指向ethical rights(道德权利),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将日军屠杀罪证公之于众,背后的驱动力就是道义和良知。导演申奥表示该译名“一针见血”,旨在激发对历史的铭记与反思。国际媒体认为“Dead to Rights”比直译更具冲击力,有效传递了影片的警示意义。这一翻译被视为跨文化传播的典范,通过语言艺术实现历史叙事与普世价值的结合。笔者认为,英译片名的选定过程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文化翻译典型案例,除了功能对等,语义契合之外,情感象征性尤为突出,该译名被赋予“向死而生”的隐喻:既指遇难者的牺牲(dead),也暗示幸存者坚守正义(rights)的意志,传递“矢志不渝的情绪”,比直译更富有精神厚度,且在跨文化传播效率上更具穿透力。有英语媒体指出,相比更常见的“red-handed”,“Dead to Rights”虽小众但更有历史厚重感,其法律术语的属性强化了证据的权威性。海外众多观众认为该名称通过语言张力将历史真相(照片证据)、人物命运(邮差冒险护证据)和普世价值(追求正义)三重叙事巧妙融合,体现“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的精心设计。Xinhua(新华社)和China Daily(中国日报)报道指出,该译名既保留了“照相证据”的意象,又强化了历史真相的司法重量,被评价为“跨文化传播的典范”。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选片人更称其“片名本身就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犀利反击”。从海外观众反映来看,历史叙事的国际共鸣高度一致,影片通过1:1复刻日军“亲善照”与原版对比的纪实手法,获得专业媒体的肯定。《中国日报》说,悉尼观众对“假笑比惨叫更令人窒息”的段落产生强烈共情。意大利媒体人在伦敦放映现场质问“为何真相被封锁80年”,引发全场响应。情感冲击与认知转变特别明显,俄罗斯记者观影后落泪,坦言“欧洲人以为二战1945年结束,却不知中国仍在抗战”。美国学者震撼于影片揭露的日军“亲善照”骗局,认为“全人类都需正视历史”。日本留学生承认“教科书从未提及暴行”,呼吁本国播放。澳大利亚、北美等地华人组织“集体观影”活动,影院出现接力高呼“南京永铭记”的场景。许多观众自发晒票根、写影评,形成二次传播效应……此外,专业评价亮点频出,多伦多电影节的影评说“摄影如法医解剖般精确,黑白画面中的门框像沉默的十字架”。伦敦电影节评论道“声音成为第二叙事者,快门的机械噪音像亡灵在按下历史快门”。柏林观众称演员的表演为“东方式的成长史诗”,尤其赞赏“蜷缩护相册”的肢体语言张力。有专家指出:导演申奥成功采用了克制叙事手法,用衣衫破碎替代凌辱戏份、婴儿哭声替代摔地镜头,这种留白处理被《悉尼晨锋报》(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评为“比视觉冲击更持久的心理震撼”!本篇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阿宝侃电影

相关推荐